地面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39228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面处理装置,包括上主体(1)和下主体(2),其中,上盖(4)设置在上主体(1)的顶部,底盖(5)设置在上主体(1)的底部,上主体(1)通过升降机构与下主体(1)连接,使得升降机构带动上主体(1)作同步升降;其特征在于;上盖(4)和底盖(5)分别与上主体(1)的壳体(6)呈浮动设置,上主体(1)内设有位置检测装置(9);空气处理装置内设有控制单元,当障碍物抵压到所述上盖(1)时,位置检测装置(9)被触发;位置检测装置(9)将检测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地面处理装置能够在升降过程中感知障碍物的存在,并采取停止上升或下降、避让等措施,避免对装置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清洁设备
,涉及一种地面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气净化器作为一种智能产品,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固定的、净化单元不能升降式的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通过物理式净化方式 (如活性炭或HEPA过滤网)、静电式净化方式(如负离子)或者是化学式净化方式(如 光催化法或甲醛清除剂或药剂等),在固定位置、固定高度来净化空气。第二阶段是固定的、净化单元可升降的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安装在固定位置,但净化器中的空气净化单元可以在不同高度视情况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达到有效循环某一区域空气的作用。空气处理装置中一般包括有传感单元,该传感单元中设置的绝大多数传感器是出于空气处理装置工作时的安全考虑,例如下视传感器、碰撞传感器等等。下视传感器在空气净化器中属于现有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碰撞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与空气净化器上的整机撞板类似,具体来说碰撞传感器在空气净化器的下主体上是半包围结构,而碰撞传感器在空气净化器的上主体是整体包围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碰撞感应波及的范围不同。第二阶段的相关空气净化器的具体技术方案请见专利号为ZL03106666. 6,名称为 《空气净化器》的专利文献。在该专利文献中,披露了如下内容净化器上设有升降单元,该单元包括纵向地设置在机壳内表面上的齿条,在壳体的外表面上纵向形成以便容纳齿条、 从而对壳体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的导槽;与齿条啮合并由壳体可转动地支撑的小齿轮;以及设置在壳体处使小齿轮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的电动机。电动机旋转时,使得空气净化单元通过齿条在垂直方向上运动。在空气净化装置上一般设有撞板机构,该撞板机构仅是靠撞板相对于机器主体作旋转运动。通过位于撞板机构两侧的传感器来感测碰撞撞板的障碍物是位于撞板的前方、 左侧或是后侧。但是,上述得空气净化装置上没有检测上、下方向的撞板探测机构,不能检测空气净化装置高度方向是否有障碍物的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处理装置,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 其中,上盖设置在上主体的顶部,底盖设置在上主体的底部,上主体通过升降机构与下主体连接,使得升降机构带动上主体作同步升降;其特征在于;上盖和底盖分别与上主体的壳体呈浮动设置,上主体(1)内设有位置检测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内设有控制单元,当障碍物抵压到所述上盖时,位置检测装置被触发;位置检测装置将检测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摆臂和信号检测单元,摆臂分别位于底板的两侧,共同与底板一轴枢轴连接;两个摆臂的纵向端面上分别设有一个触发件且设置方向相反,底板左右两侧的相应处各有一个信号检测单元,两个摆臂的触发件各自受外力作用沿枢轴转动时,摆臂随之转动,信号检测单元各自检测出摆臂的位置变化并将检测信号传出给控制单元。两个信号检测单元为对射式红外发射接收元件。摆臂与底板之间设有拉簧,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摆臂和底板相连接。底板的底面上设有通槽,触发件穿过通槽,通槽口径限制触发件的摆动幅度。壳体通过导柱与底盖连接,位于壳体与底盖之间的导柱上设有弹簧。导柱与壳体连接,导柱与底盖上的孔间隙配合;上盖的孔的直径比导柱的直径大 0. 3 Imm ;上盖上的孔的直径比导柱的直径大0. 5mm。壳体通过导柱与上盖连接,壳体与上盖之间的导柱上处设有弹簧。导柱与壳体连接,导柱与上盖上的孔位间隙配合;底盖上的孔的直径比导柱的直径大0. 3 Imm ;底盖上的孔的直径比导柱的直径大0. 5mm。所述地面处理装置为空气净化装置,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或者,所述空气处理单元为空气加湿/除湿单元,对空气进行加湿/除湿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地面处理装置能够在升降过程中感知障碍物的存在,并采取停止上升或下降、避让等措施,避免对地面处理装置装置造成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地面处理装置中的升降单元未上升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地面处理装置中的升降单元上升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位置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上主体 2.下主体 3.升降单元 4.上盖 5.底盖6.壳体 7.导柱 8.碰板组件 81碰板支架9位置检测装置 11、12.弹簧 91.底板 94.枢轴921、922 摆臂951、952.触发件931、932.信号检测单元 961、962.拉簧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地面处理装置包括上主体1和下主体2,其中,上主体1内设有空气净化单元,下主体2为固定底座,在上主体与下主体之间设有升降单元3,通过升降单元3的升降从而带动上主体1与升降单元3作同步升降,如图2所示。地面处理装置设置空气净化单元之外,还可以设置加湿/除湿单元。结合图3和图4所见,上主体1的顶部设置一个上盖4,上主体1的底部设置一底盖5 ;壳体6位于上盖4与底盖5之间,壳体6可容纳空气净化单元等单元。在壳体5侧壁上延伸出四个凸台,该台阶上设有通孔;底盖5正面一侧为外观件,其背面一侧设有若干个筋板,并且在底盖5的底部面上设有四个通孔,该四个通孔的孔位与壳体6侧壁上四个凸台上的通孔孔位相对应。底盖5与壳体6分别通过四个导柱7将彼此设有的通孔连接在一起,4底盖5上的孔径比导柱7的直径大0. 3 1mm,优选方案中为0. 5mm,使得底盖5与壳体6 实现间隙配合。同时,导柱7与壳体6所设的通孔为紧配合。并且,导柱7在底盖5与壳体 6之间部分处套设有弹簧12。如此一来,当有外力抵压底盖5时,底盖5受力而相对于壳体 6作向上运动;一旦外力消失,在弹簧(12)回复力的作用下,底盖5回复到原来位置。在壳体6的顶部设有上盖4,上盖4的上端面为外观件,其下端面上设有四个通孔, 该四个通孔的孔位与壳体6侧壁上四个凸台上的通孔孔位相对应。上盖4与壳体6分别通过四个导柱7将彼此设有的通孔连接在一起,上盖4设的孔径比导柱7直径要大一些,其范围为0. 3 1mm,优选方案中为0. 5mm,如此设置使得上盖4与壳体6实现间隙配合。同时, 导柱7与壳体6所设的通孔为紧配合。并且,导柱7在上盖4与壳体6之间部分处套设有弹簧11。如此一来,当有外力抵压上盖4时,上盖4受力而相对于壳体6作向下运动;一旦外力消失,在弹簧11回复力的作用下,上盖4回复到原来位置。壳体6内设有碰板组件8,碰板组件8位于壳体6的内部。碰板组件8中包括一个碰板支架81,在碰板支架81上设有四个通孔,该四个通孔的孔位与固设在壳体6上的四个导柱7的位置相对应。底盖5安装在壳体6上后,在上盖4未安装在壳体6之前,将碰板组件8通过导柱7与孔的配合安装在壳体6内,碰板支架81的下端面与壳体6凸台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同样也使得碰板组8件固定在壳体6内。在碰撞支架81左右两侧的端面上设有槽位,该槽位用于放置位置检测装置9,位置检测装置9用于探测上盖4或者底盖5是否相对于壳体6产生移动。下面,对位置检测装置9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述,位置检测装置9包括底板91、摆臂和信号检测单元931、932,两个摆臂921和摆臂922分别位于底板91的左右两侧,且共同与底板91上的枢轴94连接;摆臂 921和摆臂922的纵向端面上分别设有触发件951和触发件952,触发件9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面处理装置,包括上主体(1)和下主体(2),其中,上盖(4)设置在上主体(1)的顶部,底盖(5)设置在上主体(1)的底部,上主体(1)通过升降机构与下主体(1)连接,使得升降机构带动上主体(1)作同步升降;其特征在于;上盖(4)和底盖(5)分别与上主体(1)的壳体(6)呈浮动设置,上主体(1)内设有位置检测装置(9);空气处理装置内设有控制单元,当障碍物抵压到所述上盖(1)时,位置检测装置(9)被触发;位置检测装置(9)将检测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象波
申请(专利权)人: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