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截面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34510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高效吸收倾斜地朝向车架轴线的倾斜压缩载荷(冲击)且强度提高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多边形截面车架(11)具有切缺凹部(12),切缺凹部(12)如下形成:从形成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第一角部去除,与第一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一残留部侧部(35)相连地向着位于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将与第二侧部的残留部、即第二残留部侧部(38)相连地延伸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向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连接。多边形截面车架(11)应用于从车室(42)的底板、即下车身(44)向后延伸的后车架(46)。第一中央支承侧部(36)垂直配置,第二中央支承侧部(37)水平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的车身等车架中采用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后方碰撞时将与向车室的后方延伸的后车架接近的车身安装部件下压的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多边形截面车架中,有截面为六边形的闭合截面形状的、应用于车辆的车架的结构。即使在使车架成为弯曲的车架的情况下,通过在车架的侧面形成加强筋,也能够高效地吸收车架的轴向的压缩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中,虽然能够高效地吸收车架的轴向的压缩载荷, 但却难以吸收相对于车架的轴线以一定角度输入的倾斜的载荷。期望能够高效地吸收倾斜地输入到车架上的载荷。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中,有在后方碰撞时将配置在后保险杠里侧的消音器下压的结构。例如,在向车室的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后车架之间配置有消音器,与消音器的上方接近地设有用于将消音器下压的推压托架。其结果是,在后方碰撞时,消音器不会与前面的燃料箱干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中,在配置于左右的后车架之间的消音器(车身安装部件)的上侧需要有用于设置推压托架(部件下压件)的专用空间。另外,将消音器向下方下压的下压量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30945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920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强度提高了的多边形截面车架,该多边形截面车架不用在车架侧面使用加强筋就能够高效率地吸收在车架的轴线上输入的压缩载荷(冲击),而且能够高效率地吸收以与车架的轴线交叉的方式朝向斜向的倾斜的压缩载荷(冲击)。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课题是提供一种即使后车架与车身安装部件之间为狭窄的空间也能够配置部件下压件、且下压量大的车身后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多边形截面车架,是截面为L字形的闭合截面形状的六边形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其特征在于,多边形截面车架具有切缺凹部,该切缺凹部如下形成从形成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所述第一角部去除,与第一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向着位于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或图形中心附近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并将与第二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延伸出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向该第一中央支承侧部连接。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多边形截面车架是在从车室的底板向前延伸的前侧车架和从底板向后延伸的后车架中的至少一方中延伸的车架。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当将多边形截面车架大致水平地配置时,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中的一方的中央支承侧部垂直地配置,另一方的中央支承侧部水平地配置。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使第二中央支承侧部与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垂直相交。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切缺凹部朝向车辆的内侧,并且朝向车辆的下方。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多边形截面车架是车辆的后部架,以直线状延伸设置,并连接在从车辆的车室的底板向后方延伸的前部车架的后端部的副车架安装部上。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多边形截面车架与车室的底板相连,与底板相比配置在上方,在多边形截面车架的上部接合有与车顶纵梁连续并向下方延伸的车架的下端,该车顶纵梁构成了车室的车顶的左右端。为了解决上述另一课题,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沿着从车室的底板向后方延伸的后车架的后车架后部的下表面部配置有与下方的车身安装部件相对的部件下压件,当后车架后部由于在后车架的后端输入的载荷而发生变形时,部件下压件将车身安装部件下压。在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后车架后部的截面为L字形,在L字的角的凹部中收纳有部件下压件。在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部件下压件是纵长形状的,由固定在后车架后部的下表面部上的前端、后端、以及与这些前端、后端相连的中央部构成,所述中央部通过缩短前端、后端的间隔而朝向下方的车身安装部件变形。在技术方案11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部件下压件在中央部的上表面具有脆弱部。在技术方案12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部件下压件具有朝向后车架后部的外侧或内侧的倾斜面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截面为L字形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具有切缺凹部,该切缺凹部如下形成从形成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第一角部去除,与第一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向着位于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或图形中心附近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并将与第二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延伸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向该第一中央支承侧部连接,因此具有以下优点当在多边形截面车架的端部向相对于轴线交叉的方向倾斜地输入压缩载荷时,倾斜地朝向截面中央(图形中心)的倾斜的压缩载荷能够由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分散。其结果是,由于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朝向截面中央(图形中心)的倾斜的压缩载荷(冲击)。另外,还具有当在多边形截面车架的端部与轴线平行地输入压缩载荷时,能够由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分散压缩载荷这样的优点。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压缩载荷(冲击)。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多边形截面车架是在从车室的底板向前延伸的前侧车架和从底板向后延伸的后车架中的至少一方中延伸的车架。在后车架中,当障碍物与车辆后部接触而在后车架上输入载荷时,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发生变形,从而能够高效地吸收相对于后车架的轴线倾斜地输入的压缩载荷(冲击)。在前侧车架中,当障碍物与车辆正面接触而在前侧车架上输入载荷时,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发生变形,从而能够高效地吸收相对于前侧车架的轴线倾斜地输入的压缩载荷(冲击)。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当将多边形截面车架大致水平地配置时,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中的一方的中央支承侧部垂直地配置,另一方的中央支承侧部水平地配置,因此具有以下优点能够通过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和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分散相对于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的压缩载荷,即朝向斜下、斜上、斜右、斜左输入的压缩载荷。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由于使第二中央支承侧部与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垂直相交,因此具有相对于压缩载荷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这样的优点。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切缺凹部朝向车辆的内侧,并且朝向车辆的下方,因此能够在切缺凹部中配置燃料箱或悬架等周边部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当在切缺凹部中配置周边部件时,与没有切缺凹部的车架相比,周边部件的位置能够仅以切缺凹部的量向车辆上方移动。其结果是,通过将周边部件配置在通常的地面高度,能够实现低底板化。而且,当在切缺凹部中配置周边部件时,与没有切缺凹部的车架相比,能够在车辆的内侧的切缺凹部之间配置更多的周边部件,能够提高车载部件的收纳能力。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多边形截面车架是车辆的后部架,以直线状延伸设置,并连接在从车辆的车室的底板向后方延伸的前部车架的后端部的副车架安装部上,因此具有以下优点与延长了前部车架的结构相比,由于是以L字形的闭合截面形状且以直线状形成后部架,所以不容易产生使后部架折弯的力矩。另外,前部车架的后端部的副车架安装部是强度增大了的部位,通过该副车架安装部来支承后部架的前部。因此具有容易产生针对力矩的反力这样的优点。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多边形截面车架与车室的底板相连,与底板相比配置在上方,在多边形截面车架的上部接合有与车顶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边形截面车架,是截面为L字形的闭合截面形状的六边形的多边形截面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截面车架具有切缺凹部,所述切缺凹部如下形成:从形成了四边形的角部中的第一角部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将所述第一角部去除,与所述第一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向着位于所述四边形内侧的图形中心或图形中心附近延伸出第一中央支承侧部,并将与所述第二侧部的残留部相连地延伸出的第二中央支承侧部向该第一中央支承侧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隆之秋山昌代林诚次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