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秉哲专利>正文

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97219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由市电交流电AC、电源变压器T及全桥整流电路、脉动直流电指示电路、单向可控硅SCR1的触发电路、大电流充电电路、小电流充电电路及大电流充电自动切断电路组成。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有两怕,一是怕过量放电;二是怕过量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当蓄电池端电压达到设定电压值时将自动停止充电,从而有效地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有效地防止因充电不当而引起蓄电池的爆裂、鼓胀等情况而影响蓄电池的寿命。该充电装置采用脉动直流电,因而在充电过程中对蓄电池极板的硫酸铅化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解决了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这个难题,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技术与蓄电池充电
,是关于一种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于1859年由法国人普兰特(G. Plante)专利技术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铅酸蓄电池专利技术以后,在化学电池中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是因为其价格低廉、 原材料易于获得,使用上有很好的可靠性,适合于大电流放电及广泛的环境温度范围等优点。不论在交通、通信、军事还是在航海、航空、光伏发电等领域,铅酸蓄电池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研发成功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但是,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有两怕,一是怕过量放电;二是怕过量充电。前者是在使用过程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后者则是本技术所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当蓄电池的端电压达到预定电压值时可以自动停止充电,从而有效地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有效地防止因充电不当而引起蓄电池的损坏,尤其是在夏季气温较高,环境温度加上工作温度,再加上过量充电的时间一长, 很有可能引发蓄电池的爆裂、鼓胀等情况而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时甚至会发生蓄电池暴炸损物、伤人的严重后果。市场上用于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器种类繁多,但普通充电器绝大部分没有修复功能,在充电时对蓄电池极板的硫酸铅化形成无任何修复作用,而极板的硫酸盐化是不可逆的过程。长期使用性能较差的充电器,对蓄电池性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且这种不利影响会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其容量迅速下降、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那么,蓄电池充电和维护如何能达到理想状态或使用寿命更长,这已是蓄电池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经过多种方案试验、比较和分析,本技术仅使用少量普通分立元器件实现了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这个难题。以下详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在制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有两怕,一是怕过量放电;二是怕过量充电。前者是使用过程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后者则是本技术所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当蓄电池的端电压达到设定电压值时将自动停止充电,从而有效地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有效地防止因充电不当而引起蓄电池的爆裂、鼓胀等情况而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采用脉动直流电充电,因而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对蓄电池极板的硫酸铅化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解决了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这个难题,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长。技术特征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由市电交流电AC、电源变压器T及全桥整流电路、脉动直流电指示电路、单向可控硅SCRl的触发电路、大电流充电电路、小电流充电电路及大电流充电自动切断电路组成,其特征包括电源变压器T及全桥整流电路由电源变压器T、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源变压器τ初级线圈Ll的两端分别接市电交流电AC,电源变压器T次级线圈 L2的两端分别接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交流电输入端,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正极输出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负极输出端与电路地GND相连;单向可控硅SCRl的触发电路由电阻R5、硅整流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SCRl组成, 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5的一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电阻R5的另一端接硅整流二极管 D2的正极,硅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接单向可控硅SCRl的控制极;大电流充电电路由脉动直流电及单向可控硅SCRl组成,其连接特征是单向可控硅SCRl的阳极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单向可控硅SCRl的阴极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 充电输出端子的负极接电路地GND ;小电流充电电路由脉动直流电、电阻R2、硅整流二极管Dl和电位器Wl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2的一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电阻R2的另一端接硅整流二极管Dl的正极,硅整流二极管Dl的负极接电位器Wl的一端,电位器Wl的另一端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大电流充电自动切断电路由电阻R5 R6、单向可控硅SCR2、稳压二极管DW、电阻 R4、电解电容Cl、电位器W2及电阻R3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6的一端接整流二极管D2 的正极,电阻R6的另一端接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单向可控硅SCR2的控制极同接稳压二极管DW的正极和电阻R4的一端,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路地 GND,稳压二极管DW的负极同接电位器W2的滑动端和电解电容Cl的正极,电位器W2的一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电位器W2的另一端和电解电容Cl的负极同接电路地GND。其他电路的组成及电路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特征脉动直流电指示电路的连接特征是红色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红色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串接电阻Rl后接电路地GND。电路的工作原理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的电路工作原理当单向可控硅SCRl被触发导通后即对蓄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当充电电压逐渐升高到蓄电池规定的上限值时,由于预先调节电位器W2,使电位器Wl的滑动端与电路地之间的电压等于稳压二极管DW的稳压值与单向可控硅SCR2的触发电压之和,这时单向可控硅SCR2被触发导通。单向可控硅SCR2 导通后,单向可控硅SCRl触发电压受蓄电池电压反向偏置而被关断。此后,脉动直流电通过电阻R2、硅整流二极管D1、电位器Wl对蓄电池进行小电流充电。调节电位器Wl使小电流限制在需要的范围内。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提供一个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的实施例电路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按照附图1所示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的电路工作原理图和附图说明, 并且按照
技术实现思路
所述的各部分电路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元器件技术参数要求进行实施即可实现本技术;以下以12V蓄电池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元器件的选择及其技术参数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的电路中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可选用方形塑封 5-6A的全桥,因功率较大应安装在铝质散热板上;单向可控硅SCRl、SCR2可选用6A/100V金属封装的单向可控硅,将其用螺母固定在铝质散热板上;D1、D2均为硅整流二极管,型号选用1N4001 ;LED为C 5红色发光二极管;DW为稳压二极管,其稳压值3. 8 4V,旧型号可选用 2CW21,新型号选用2CW102,或选用日本型号4B2 ;电阻选用金属膜电阻,电阻Rl的阻值为1.、功率为1/4W ;电阻R2的阻值为 510 Ω、功率为IW ;电阻R3的阻值为91 Ω、功率为1/4W ;电阻R4的阻值为2. IΩ、功率为 1/4W ;电阻R5和R6的阻值均为91 Ω、功率为1/4W ;Wl为线性电位器、功率为2W,其阻值为510Ω ;W2为电位器、其阻值为1.涨Ω,功率为1W;C1为电解电容,其容量是50yF/25V;电源变压器T可选用BK200型的控制变压器,次级线圈L2的输出电压选用18V挡, 次级线圈L2的工作电路要求> 3. 5A,电源变压器T亦可以按照技术参数要求自行绕制。电路制作与调试因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比较简单、制作较容易,一般只要使用的元器件性能完好,元器件的物理连接正确无误,电路不需要进行调试就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蓄电池过量充电的充电装置,由市电交流电AC、电源变压器T及全桥整流电路、脉动直流电指示电路、单向可控硅SCR1的触发电路、大电流充电电路、小电流充电电路及大电流充电自动切断电路组成,其特征包括:电源变压器T及全桥整流电路由电源变压器T、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源变压器T初级线圈L1的两端分别接市电交流电AC,电源变压器T次级线圈L2的两端分别接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交流电输入端,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正极输出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全桥整流元件硅堆QZ的负极输出端与电路地GND相连;单向可控硅SCR1的触发电路由电阻R5、硅整流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SCR1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5的一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电阻R5的另一端接硅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硅整流二极管D2的负极接单向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大电流充电电路由脉动直流电及单向可控硅SCR1组成,其连接特征是:单向可控硅SCR1的阳极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单向可控硅SCR1的阴极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充电输出端子的负极接电路地GND;小电流充电电路由脉动直流电、电阻R2、硅整流二极管D1和电位器W1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2的一端接脉动直流电的正极VCC,电阻R2的另一端接硅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硅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位器W1的一端,电位器W1的另一端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大电流充电自动切断电路由电阻R5~R6、单向可控硅SCR2、稳压二极管DW、电阻R4、电解电容C1、电位器W2及电阻R3组成,其连接特征是:电阻R6的一端接整流二极管D2的正极,电阻R6的另一端接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单向可控硅SCR2的控制极同接稳压二极管DW的正极和电阻R4的一端,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路地GND,稳压二极管DW的负极同接电位器W2的滑动端和电解电容C1的正极,电位器W2的一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充电输出端子的正极,电位器W2的另一端和电解电容C1的负极同接电路地GND。...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秉哲
申请(专利权)人:李秉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