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90303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钢管生产装置领域内的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包括两条相互平行设置被动辊道、液压系统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两条被动辊道上由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有探伤装置、铣削装置、预弯装置,探伤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铣削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预弯装置的输入端、输出端的辊道上共设置有四组对中装置,两条被动辊道之间由进料端至出料端方向依次设置有大车导轨和小车导轨,大车导轨上设置有大车装置,小车导轨上设置有小车装置,大车装置上设置有三个夹料钳,小车装置上设置有一个夹料钳。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大车、小车拖动钢板沿被动辊道运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能耗。可用于直缝钢管的探伤、铣削、预弯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生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机械行业中的输送管路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现有技术中的钢管一般包括直缝焊接钢管、螺旋缝双面埋弧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在将定轧钢板加工成直缝钢管直缝焊接钢管的生产工艺技术中,在辊道上运行的钢板需作上料时的快速运动,铣边时的慢速进给运动,预弯时的步进运动等,目前投产的直缝钢管生产线中,采用快速运动及步进运动由辊道驱动,这要求长达60米以上的绝大部分辊道都带有减速机,电机,离合器等装置,部分辊道还需变频调速功能,该设备电机数量多用电量大,辊子间距小数量多,设备投资大,生产费用高。此外还存在预弯步距不易准确控制,探伤、铣边、预弯工序实际上相对脱节,易造成堆钢事故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去除了辊道上的动力源, 降低了用电量,节约了能源,实现低碳环保。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相互平行设置被动辊道、液压系统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述两条被动辊道上由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有探伤装置、铣削装置、预弯装置,所述探伤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 铣削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预弯装置的输入输出端的辊道上均设置有对中装置,所述两条被动辊道之间由进料端至出料端方向依次设置有大车导轨和小车导轨,大车导轨上设置有大车装置,小车导轨上设置有小车装置,所述大车装置上设置有三个夹料钳,小车装置上设置有一个夹料钳。本专利技术工作时,钢板由辊道进料端进入,经大车装置上的第一个夹料钳夹持住钢板头部,大车装置运动带动钢板进入第一对中装置对中后,再进入探伤装置进行探伤,探伤完成后第一夹料钳松开钢板,大车装置的第二夹料钳和第三夹料钳分别夹持住所述钢板的尾部和头部,经第二对中装置进行对中后,再经铣削装置进行铣边、铣坡口,铣削完成后再送入第三对中装置进行对中后送入预弯装置,再松开第二夹料钳和第三夹料钳,预弯后经小车装置上的夹料钳夹住钢板的头部,小车装置运动带动钢板进入第四对中装置进行对中,完成整个步骤,液压系统控制夹料钳的加紧与松开,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各电机驱动对中装置、铣削装置、预弯装置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辊道采用全部被动辊道,钢板的运动全部由大车装置和小车装置完成,大车装置和小车装置均夹住钢板头部运动,所以辊子无需任何动力,所有的辊道只起托料作用,故辊子间距可增大,从而节约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大车装置和小车装置在各导轨上的运动只需简单的电机传动机构驱动完成,比起通过电机、减速机、离合器控制辊子的转动,大车和小车的驱动过程节省了大量的能量,降低了能耗;本专利技术对于钢板在辊道上位置的精确控制只需控制大车装置和小车装置即可,比起辊道输送更容易实现步进距离的精确控制,采用液压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整个过程使得该机组协调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本专利技术可用于直缝钢管的探伤、铣削、预弯过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探伤装置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探伤头。实现对钢板的完整探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铣削装置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铣刀盘。可同时实现对钢板的两侧进行铣边、铣坡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预弯装置上对应设置有两套经油缸驱动的折弯模具。实现钢板两侧同时预弯,通过液压系统控制钢材进行预弯,液压油缸可作为大功率动力元件, 对于厚度较大的片材也可实现折弯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每一所述对中装置上均安装有四个对中立辊。使得对中过程更加精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铣削装置、预弯装置、对中装置中设置有丝杆传动机构。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铣削装置、预弯装置、对中装置中的电机通过丝杆传动机构驱动铣削装置、预弯装置、对中装置工作,对铣削过程、预弯过程、对中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辊道上、大车装置、小车装置上均设置有位置检测开关。 各位置检测开关使得钢板在辊道上位置更加精确,进一步提高了对中、铣削、预弯过程的精确度,为提高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基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车装置上的三个夹料钳分别安装在大车装置的车头、车身、车尾,大车装置上设置有子导轨,安装在车身位置的夹料钳可滑动地设置在子导轨上。使得车头位置的夹料钳夹住第一块钢板,完成对中探伤过程后再将钢板通过大车装置上车身位置和车尾位置的夹料钳夹住第一块钢板,再进行对中铣削过程后,进行对中预弯,完成后松开大车车身和车尾的夹料钳,经小车上的夹料钳夹住运动,进行对中;整个过程为连续过程,即大车车头的夹料钳松开钢板后,又可夹取另外一块钢板,完成一整套夹紧松开工作过程;将车身位置的夹料钳可滑动的设置在子导轨上,使得可夹住不同长度的钢板,增大了可加工钢板的加工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大车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小车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加工钢板三个位置状态示意图。其中,1探伤装置,Ia探伤头,2铣削装置,2a、2b铣刀盘,3预弯装置,3a,3b折弯模具,4辊道,5a第一对中装置,5b第二对中装置,5c第三对中装置,5d第四对中装置,6大车装置,6a车头夹料钳,6b车身夹料钳,6c车尾夹料钳,6d子导轨,7小车装置,7a小车夹料钳,8大车导轨,9小车导轨,10液压系统,1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12钢板。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至4所示的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包括两条相互平行设置被动辊道4、液压系统10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11,两条被动辊道4上由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有探伤装置1、铣削装置2、预弯装置3,探伤装置1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探伤头,铣削装置2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铣刀盘h、2b,预弯装置3上对应设置有两套经油缸驱动的折弯模具3a、3b,铣削装置2、预弯装置3、第一对中装置fe、第二对中装置恥、第三对中装置5c、第四对中装置5d中设置有丝杆传动机构,探伤装置1输入端的辊道上、铣削装置2输入端的辊道上、预弯装置3的输入端、输出端的辊道上设置有第一对中装置5a、第二对中装置5b、 第三对中装置5c、第四对中装置5d,第一对中装置、第二对中装置釙、第三对中装置5c、 第四对中装置5d上均安装有四个对中立辊,两条被动辊道4之间由进料端至出料端方向依次设置有大车导轨8和小车导轨9,大车导轨8上设置有大车装置6,小车导轨9上设置有小车装置7,大车装置6上安装有车头夹料钳6a、车身夹料钳6b、车尾夹料钳6c,大车装置 6上还设置有子导轨6d,车身夹料钳6b可滑动地设置在子导轨6d上,小车装置7上设置有小车夹料钳7a,辊道4、大车装置6、小车装置7上均设置有位置检测开关。本专利技术工作时,钢板12由辊道4进料端进入,经大车装置6上的车头夹料钳6a夹持住钢板12头部,大车装置6运动带动钢板12进入第一对中装置fe对中后,再进入探伤装置1进行探伤,设置在探伤装置1上的可横向移动的探伤头Ia提高了整块钢板12探伤的精确度,探伤完成后车头夹料钳6a松开钢板12 ;大车装置6的车身夹料钳6b和车尾夹料钳6c分别夹持住钢板12的尾部和头部,经第二对中装置恥进行对中后,再经铣削装置2 上两个铣刀盘h、2b进行两边同时铣边、铣坡口,铣削完成后再送入第三对中装置5c进行对中,对中后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直缝钢管探伤铣边预弯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相互平行设置被动辊道、液压系统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述两条被动辊道上由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有探伤装置、铣削装置、预弯装置,所述探伤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铣削装置输入端的辊道上、预弯装置的输入端、输出端的辊道上共设置有四组对中装置,所述两条被动辊道之间由进料端至出料端方向依次设置有大车导轨和小车导轨,大车导轨上设置有大车装置,小车导轨上设置有小车装置,所述大车装置上设置有三个夹料钳,小车装置上设置有一个夹料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发明杨思安席建华李中华安娜纪小兰李相娟赵旺朱春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