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杆式棘轮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8806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柄身、一推杆、与一定位构件。该柄身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该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该头部并连通该扳口;一棘轮装设至该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该推杆装设于该滑道内;二掣部分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该推杆顶缘、且位于该二掣部之间;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该推杆底缘;二凹入,设于该推杆底缘,且分别位于该二定位穴外侧。该定位构件,设于该柄身中,可选择性地弹性顶掣至该推杆的该二定位穴,使该推杆啮接该棘轮。藉此,可于该推杆组装至该滑道时,提早压制该定位构件的时点,提高组装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一种棘轮扳手有关,详而言之,尤指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
技术介绍
按,习知推杆式棘轮扳手,如技术专利(公告号CNM39927Y),其构造请参阅图 1和图2,一扳手柄身100 ;—棘轮120,容置于扳手头部102的通孔104中而可转动,而可套接一螺帽;一通孔104,穿设该扳手头部102的一滑道106中而可滑移,该推杆140两端各设有一齿部142 ;二定位穴144,设于该推杆140底缘,并可受一弹性构件160抵顶,使该推杆100可定位于两个位置,以使其中一齿部142啮接该棘轮120 ;通常该弹性构件160是由一滚珠162与一弹簧164组成。当组装该推杆140时,需先将推杆140从该滑道106 —端以一抬升角θ伸入该通孔104内,能使其中一定位穴144对准该弹性构件160,并向下压制该弹性构件160,进而续推该推杆140使之可完全装设于该滑道106内;复组装该棘轮120。但,该二定位穴144的位置通常设于该推杆140底缘的中段,意味着该推杆140伸入该通孔104的伸入距离H必须较长,方可使约在该推杆140中段的其中一定位穴144对齐该弹性构件160 ;此时,弹簧 164尚未受压缩的原长度亦增加该推杆140的抬升角θ。无论是伸入距离H过长或抬升角 θ过大的需求,均造成组装时的困扰,例如该齿部142动辄卡住该滑道106,或装设速度过慢影响组装效率,从而增加工时、降低产能。又,该推杆140于顶缘具有一凹陷空间,其位于该二齿部142之间,主要是提供该棘轮120 —通过空间;但,习知的该二齿部142与该凹陷空间之间呈一折角146,该折角处容易集中应力、造成断裂,不仅影响该推杆140的结构强度,亦降低了该棘轮120与该推杆 140啮合后所能提供的扭力强度。前述棘轮扳手,其组装效率不佳,且其扭力强度亦有待加强,仍有其不便的缺失, 实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可于组装时,缩短推杆伸入扳手头部的组装距离,并提早压制一定位构件的时点,以提高组装效率,达到减少组装工时与提高产能的功效。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能强化推杆的结构强度、 避免推杆断裂,同时有效增强扳手扭力。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柄身、一推杆、 与一定位构件。该柄身至少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该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该头部、位于该扳口一侧并连通该扳口 ;一棘轮,装设至该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该推杆装设于该滑道内,而可显露于该扳口 ;二掣部,其分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该推杆顶缘、且位于该二掣部之间;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该推杆底缘;二凹入,设于该推杆底缘,且分别位于该二定位穴外侧。该定位构件设于该柄身中,可选择性地弹性顶掣至该推杆的该二定位穴,使该推杆啮接该棘轮。其中,每个所述凹入的凹陷深度浅于每个所述定位穴的凹陷深度;所述凹部两端以一弧面与每个所述掣部相接。藉此,可于该推杆组装至该滑道时,提早以其中一凹入压制该定位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柄身、一推杆、 与一定位构件。该柄身至少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该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该头部、位于该扳口一侧并连通该扳口 ;一棘轮,装设至该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该推杆装设于该滑道内,而可显露于该扳口 ;二掣部,其分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分别与该二掣部相接;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该推杆底缘;至少一凹入,设于该推杆底缘,且位于其中一定位穴外侧;其中,该凹入的凹陷深度浅于各该定位穴的凹陷深度。该定位构件设于该柄身中,可弹性顶掣至该推杆的其中一定位穴,使该推杆的其中一掣部啮接该棘轮的该齿部。其中,所述凹部两端各以一弧面与每个所述掣部相接。藉此,可于该推杆组装至该滑道时,提早以该凹入压制该定位构件。此外,该凹入的凹陷深度浅于各该定位穴的凹陷深度,仅作为一种压制而非定位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柄身、一推杆、 与一定位构件。该柄身至少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该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该头部、位于该扳口一侧并连通该扳口 ;一棘轮,装设至该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该推杆,装设于该滑道内,而可显露于该扳口 ;一断面,位于该推杆两端,其具有一水平径向与一直立径向,其直立径向长度大于水平径向长度;二掣部,其分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该推杆顶缘,其两端各以一弧面与该二掣部呈圆滑相接;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该推杆底缘;至少一凹入,设于该推杆底缘,且位于其中一定位穴外侧。该定位构件设于该柄身中,可弹性顶掣至该推杆的其中一定位穴,使该推杆的其中一掣部啮接该棘轮的该齿部。其中,所述凹入的凹陷深度浅于每个所述定位穴的凹陷深度。藉此,可于该推杆组装至该滑道时,提早以该凹入压制该定位构件。此外,当推杆断面的直立径向长度大于水平径向长度,该二掣部与该凹部相接,其斜率相形之下更大,而难免产生应力集中;其相接处以一弧面呈圆滑相接,达到强化推杆的结构强度的功效。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柄身、一推杆、 与一定位构件。该柄身至少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该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该头部、位于该扳口一侧并连通该扳口 ;一棘轮,装设至该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该推杆装设于该滑道内,而可显露于该扳口 ;二掣部,其分设于该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该推杆顶缘、且位于该二掣部之间,该凹部两端系以一弧面与各该掣部相接;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该推杆底缘;至少一凹入,设于该推杆底缘,且位于至少一定位穴外侧。该定位构件设于该柄身中,可弹性顶掣至该推杆的其中一定位穴,使该推杆的其中一掣部啮接该棘轮的该齿部。其中,所述凹入的凹陷深度浅于每个所述定位穴的凹陷深度。藉此,可于该推杆组装至该滑道时,提早以该凹入压制该定位构件。此外,该二掣部与该凹部以一弧面相接,可提高推杆的结构强度。本技术的推杆式棘轮扳手,可于组装时,缩短推杆伸入扳手头部的组装距离, 并提早压制一定位构件的时点,以提高组装效率,达到减少组装工时与提高产能的功效。并且能强化推杆的结构强度、避免推杆断裂,同时有效增强扳手扭力。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图1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组合后的部分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推杆式棘轮扳手于组装推杆前的立体分解图。图6与图7分别为本技术推杆式棘轮扳手组装推杆的操作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习用〉扳手柄身100棘轮120通孔104滑道106推杆140齿部142定位穴144弹性构件160滚珠162弹簧164伸入距离H抬升角θ〈本技术〉柄身10头部11扳□ 12滑道13推杆20掣部21,21'弧面221定位穴23、23,凹入24,24'定位构件30滚珠31弹簧32棘轮40C 形扣 50抬升角δ伸入距离h。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与图4,揭露有本技术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推杆式棘轮扳手包括一柄身10、一推杆20、与一定位构件30。该柄身10至少一端为一头部11 ; 一扳口 12,垂直穿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推杆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柄身,其至少一端为一头部;一扳口,垂直穿设所述头部;一滑道,横向贯通所述头部、位于所述扳口一侧并连通所述扳口;一棘轮,装设至所述扳口内,其外周具有连续齿部;一推杆,装设于所述滑道内,而可显露于所述扳口;二掣部,其分设于所述推杆顶缘两端;一凹部,设于所述推杆顶缘、且位于所述二掣部之间;二定位穴,邻近成对设于所述推杆底缘;二凹入,设于所述推杆底缘,且分别位于所述二定位穴外侧;以及一定位构件,设于所述柄身中,可选择性地弹性顶掣至所述推杆的所述二定位穴,使所述推杆啮接所述棘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优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