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60877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由一挡板分隔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所述挡板与罐体上腔之间留有流体通道,在所述沉砂区的罐头部位设置有进油口,溢流区的罐尾部位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挡板高于出油口,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挡板正上方的罐体上;在所述沉砂区内,布置有多个斜板,所述多个斜板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在罐体径向上分为上、下层设置;所述罐体的底部为“V”形斜槽结构,在“V”形斜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低端正对的出砂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砂沉积,对稠油中75μm以上的砂粒去除率可以达到95%。(*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固液分离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稠油冷采过程中的高效除砂直O
技术介绍
如今沉降罐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污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系统,各领域对罐的改进,优化都有一定贡献。进入21世纪,随着陆地及近海油气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枯竭。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先进国家都将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投向了深海,深海油气钻采技术及装备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研发的热点。所以海上平台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油气处理设备需求量也必然加大,油气处理设备也将更先进,更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满足更多海上平台油气处理的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使其能方便快捷地对初采稠油进行除砂(包括其他固体杂质)的处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由一挡板分隔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所述挡板与罐体上腔之间留有流体通道,在所述沉砂区的罐头部位设置有进油口,溢流区的罐尾部位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挡板高于出油口,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挡板正上方的罐体上;在所述沉砂区内,布置有多个斜板,所述多个斜板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在罐体径向方向上分为上、下层设置;所述罐体的底部为“V”形斜槽结构,在“V”形斜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低端正对的出砂口。上层的所述斜板焊接在罐体的顶部及两侧壁上,下层的所述斜板焊接在罐体的两侧壁上。所述斜板相对于进油方向呈右上左下的斜向布置。所述斜板斜度在55° 65°。同一组中的上、下层所述斜板,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上、下层所述斜板间垂直距离彡1000mm。所述“V”形斜槽坡度在10° 15°。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主体为罐体结构,适合流体物质的装载特性。2、在罐体内设置有多组斜板结构,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较佳地分为上下层布置,这样是有利于增加稠油截流次数,增加砂子的沉降效率。3、斜板较佳是相对于进油口,呈右上左下的方向布置,这样迎合了流体的流向。4、在罐体内还布置了挡板,把罐体分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挡板在罐体上腔内留有流通通道,罐体下端被分隔,能够分开沉降油和澄清油。斜板都在沉砂区内,并且进油口设置在沉砂区;出油口和出气口设置在溢流区内。5、罐体的底部设置为“V”形槽结构,并在斜板下端正对的位置设置有出砂口,“V”形槽结构结合出砂口能够避免沉积,能够很好地除砂。该装置对稠油中75 μ m以上的砂粒去除率可以达到95%。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稠油冷采除砂装置,为一种罐体式结构,它利用浅池原理,靠砂的自然沉降,从而去除稠油里面所含的砂。在罐体1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沉砂区I,一部分是溢流区II,两部分被挡板2隔开,挡板可以有效阻挡油中砂粒,但是挡板2不封隔罐体内腔,而是在罐体上腔留有流体流通通道III。沉砂区也为罐头区,在罐头设置有进油口 3 ;溢流区II也为罐尾区,在罐尾设置有出油口 4和出气口 5。进油口 3 相对高于出油口 4,挡板2也相对高于出油口 4。出气口 5设置在挡板2的正上方罐体上, 用于排除稠油内所包含的少量气体。在沉砂区I内,尽可能多地布置有斜板6,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径向上分层设置,根据浅池原理达到层层截流的目的。如图1所示,斜板6在罐体1内径向上分布为上、下两层,甚至多层,上层斜板6焊接在罐体的顶部及两侧壁上,以下各层斜板6焊接在罐体的两侧壁上。上层斜板与下层斜板均相对于进油方向按右上左下的方向斜向布置。较佳地,各斜板的倾斜角度相同。较佳地,同组中的上、下层斜板的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上述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稠油被截流的次数,以便增加砂子的沉降效率;同时斜板均勻分布于罐内,形成迷宫式的斜板组合方式,受力条件好,避免了因力或力矩的不平衡而造成罐本身的损坏。本技术中,罐体1的底部并非呈圆形结构,而是呈“V”形斜槽结构,如图1、2 所示,在“V”形斜槽7的底部,与每个斜板6的低端对应,设置有出砂口 8。“V”形斜槽7和出砂口 8结合布置,能有效避免积砂过多,形成堵塞现象,斜槽也能减少罐内形成死区的范围,保证罐的有效利用容积。本技术对稠油中75 μ m以上的砂粒去除率可以达到95%。上述实施例中,挡板距进油口位置彡1350mm;高度800mm。上述实施例中,出油口在距罐底660mm高度处。上述实施例中,斜板斜度在55° 65°。上述实施例中,上、下层斜板间垂直距离彡1000mm。上述实施例中,“V”形斜槽坡度在10° 15°。权利要求1.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由一挡板分隔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所述挡板与罐体上腔之间留有流体通道,在所述沉砂区的罐头部位设置有进油口,溢流区的罐尾部位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挡板高于出油口,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挡板正上方的罐体上;在所述沉砂区内,布置有多个斜板,所述多个斜板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在罐体径向上分为上、下层设置;所述罐体的底部为“V”形斜槽结构,在“V”形斜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低端正对的出砂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层的所述斜板焊接在罐体的顶部及两侧壁上,下层的所述斜板焊接在罐体的两侧壁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相对于进油方向呈右上左下的斜方向布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相对于进油方向呈右上左下的斜方向布置。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斜度在55° 65°。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组中的上、下层所述斜板,低端位于同一竖直面内。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 下层斜板间垂直距离彡1000mm。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斜槽坡度在10° 15°。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斜槽坡度在10° 15°。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斜槽坡度在10° 15°。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由一挡板分隔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所述挡板与罐体上腔之间留有流体通道,在所述沉砂区的罐头部位设置有进油口,溢流区的罐尾部位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挡板高于出油口,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挡板正上方的罐体上;在所述沉砂区内,布置有多个斜板,所述多个斜板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在罐体径向上分为上、下层设置;所述罐体的底部为“V”形斜槽结构,在“V”形斜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低端正对的出砂口。本技术能够避免砂沉积,对稠油中75μm以上的砂粒去除率可以达到95%。文档编号B01D21/02GK201978545SQ20102068580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稠油冷采的除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由一挡板分隔为沉砂区和溢流区,所述挡板与罐体上腔之间留有流体通道,在所述沉砂区的罐头部位设置有进油口,溢流区的罐尾部位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挡板高于出油口,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挡板正上方的罐体上;在所述沉砂区内,布置有多个斜板,所述多个斜板在罐体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在罐体径向上分为上、下层设置;所述罐体的底部为“V”形斜槽结构,在“V”形斜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低端正对的出砂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久冯定王春升常晓菲于继飞靳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长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