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56145 阅读:3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包括玻璃微管,其两端是呈锥形的流体室,中部是单纳米孔;用于检测单纳米孔内离子电流的电流表,其两端分别与两流体室相连接;用于给两流体室施加电压的电压源;和用于检测单纳米孔内离子电流变化的感应装置,感应装置包括悬臂梁、设置在悬臂梁一端的连杆和安装在悬臂梁另一端的弹簧,连杆的另一端安装一磁化小球,磁化小球位于单纳米孔的上方,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一压电陶瓷;单纳米孔和两流体室中均设有电解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低的水平噪音影响和较高的分辨率,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纳米孔的直径为1~100nm,适合于检测不同的介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检测分子的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基于玻璃微管 的纳米传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单通道检测技术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根据通道中的离子电流作为探测机理,通 道中的电流仅为nA级甚至pA级。检测用的纳米通道为天然生物纳米通道或者人工制备的 固态纳米孔,但是由于这些纳米孔(通道)的形状以及性质不同,如表面电荷密度等,这些 因素会严重影响测量的精度,产生比较大的噪声不能获得很好的信噪比。目前研究表明当 KCl浓度较高时,λ-DNA的物理占位将会引起溶液电阻增大,从而引起离子电流减小;当溶 液浓度偏低时,溶液本身电阻偏大,λ-DNA分子的物理占位作用不大,而λ-DNA分子表面 双电层内携带的电荷起着主导作用,引起离子电流增大。因此,当几何尺度与纳米通道相当 的DNA通过纳米通道时,不仅应考虑生物分子的物理占位引起溶液电阻的变化,也应考虑 生物分子表面的双电层与纳通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但是目前还不能精确测量通道内 部的电荷密度分布以及双电层厚度,阻碍了纳米通道技术的深入发展。运动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而每种生物分子带的电荷数量及其电荷分布是不同的。 所以当生物分子在纳通道中运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微管(1),其两端是呈锥形的流体室(2),中部是单纳米孔(3);用于检测所述单纳米孔(3)内离子电流的电流表(10),其两端分别与两流体室(2)相连接;用于给两流体室(2)施加电压的电压源;和用于检测所述单纳米孔(3)内离子电流变化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悬臂梁(5)、设置在悬臂梁(5)一端的连杆(7)和安装在悬臂梁(5)另一端的弹簧(6),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安装一磁化小球(8),所述磁化小球(8)位于单纳米孔(3)的上方,所述弹簧(6)的另一端设置一压电陶瓷(9);所述单纳米孔(3)和两流体室(2)中均设有电解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菁陈云飞张磊倪中华易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