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4681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第二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周边缘设有框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和框胶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纳有液态体系层,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一层透明薄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眩后视镜,通过在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增加一层透明薄膜,因此增强了后视镜在撞击测试时的强度,而且破碎后碎片不产生飞溅,不会产生较大伤害;同时避免了飞溅出来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溶液伤害到车内人员,极大的增加了行车安全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防眩后视镜结构。
技术介绍
自汽车专利技术以来,汽车科技日新月异,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每天在地球上有着 数以亿计的汽车在行驶,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安全问题,汽车后视镜在汽车安全行驶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的汽车后视镜起初仅仅只能后视,但是夜间开车特别是夜间在高 速公路上驾驶时,驾驶员常常会被周围的灯光所困扰,尤其是后面的灯光照射进来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从后视镜里面看到一束耀眼的光芒,致使人看不到后面的路况,反射光射入眼 睛会导致人产生眩晕从而造成交通意外,严重威胁到汽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自动防眩后 视镜由此应运而生,解决了人们夜间行驶被强光困扰的问题,增强了汽车夜间行驶的安全 性。请参考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自动防眩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基板12,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 电层111,第二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121,置于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基 板12周边缘的框胶13,所述框胶主要起密封和粘结作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1、第二透明 基板12和框胶13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纳有起防眩作用的液态体系层14,所述第二 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15。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 明基板12的材料一般为玻璃。在上述的防眩后视镜结构中,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基板12通过一定厚度 的框胶13粘合在一起,中间形成有一个空腔,所述空腔中注入有自动防眩的液态体系层 14。但是,这样的结构会使得玻璃基板本身强度有所下降,一旦发生撞击,玻璃很容易破碎, 玻璃碎片有可能会伤害到汽车的驾乘人员,而空腔中加入的液态体系通常是液晶体系或者 电致变色体系。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所述液晶是有毒的;电致变色体系是有机 化合物混合而成,也是有毒的。玻璃一旦因为撞击破碎,空腔内的液晶体系或电致变色体系 会随之飞溅出来,对汽车前排的驾乘人员造成很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动防眩后视镜在发生撞击后,玻璃基板容易破 碎,液态体系飞溅会对车内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动防眩后视 镜结构。本技术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种防眩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 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第二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第一透明基板和 第二透明基板的周边缘设有框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和框胶围成一个空腔, 所述空腔中容纳有液态体系层,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一层透明薄膜。进一步,所述透明薄膜通过中空的框形双面胶与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合连 接。进一步,所述中空的框形双面胶的宽度为1. 8-2. 2毫米。进一步,所述中空的框形双面胶的厚度为30-140微米。进一步,所述透明薄膜通过紫外光固化胶层或光学透明胶层与第一透明基板的外 表面贴合连接。进一步,所述紫外固化胶层或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为30-140微米。进一步,所述紫外固化胶层的折射率和第一透明基板的折射率基本一致。进一步,所述光学透明胶层的透过率大于80%。进一步,所述透明薄膜的厚度为30-200微米。进一步,所述透明薄膜的透过率大于80%,雾度小于3%。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后视镜,通过在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增加了一层透明薄 膜,因此增强了后视镜在撞击测试时的强度,而且破碎后碎片不产生飞溅,不会产生较大伤 害;同时置于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起自动防眩作用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溶液 不会因为第一透明基板破碎飞溅出来,因而完全避免了飞溅出来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溶液伤 害到车内人员,也不至于腐蚀损毁车内的其他物品。相对于现有的自动防眩后视镜,本实用 新型提出的自动防眩后视镜结构方案,极大的增加了行车安全性,同时贴附的透明薄膜不 会损失自动防眩后视镜的光学性能,也不至于提高较多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自动防眩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后视镜的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后视镜的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考图2所示,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 基板12,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111,第二透明基板12的内表面设 有第二导电层121,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基板12的周边缘设有框胶13,所述第一透 明基板11、第二透明基板12和框胶13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纳有液态体系层14,所 述第二透明基板12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15,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1的外表面贴附有 一层透明薄膜16。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后视镜,通过在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增加了一层透明薄 膜,因此增强了后视镜在撞击测试时的强度,而且破碎后碎片不产生飞溅,不会产生较大伤 害;同时置于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起自动防眩作用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溶液 不会因为第一透明基板破碎飞溅出来,因而完全避免了飞溅出来的液晶或电致变色溶液伤4害到车内人员,也不至于腐蚀损毁车内的其他物品。相对于现有的自动防眩后视镜,本实用 新型提出的自动防眩后视镜结构方案,极大的增加了行车安全性,同时贴附的透明薄膜不 会损失自动防眩后视镜的光学性能,也不至于提高较多的成本。在本技术所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薄膜16的外形与第一透明基板11 的外形基本一致,与第一透明基板11贴合的方式不限,只要能够与第一透明基板11紧密结 合即可。请再次参考图2所示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透明薄膜16通过中空的框 形双面胶17与第一透明基板16的外表面贴合连接,双面胶带设计成与后视镜形状相同的 框型,沿着后视镜边缘贴附,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后视镜的光学性能。优选地,所述中空的框形双面胶17的宽度为1. 8-2. 2毫米,所述的宽度是指中空 环形框单边的大小,如果宽度小于1. 8毫米,会影响到透明薄膜16与第一透明基板11的附 着性;如果宽度大于2. 2毫米,框形双面胶17会侵入到防眩后视镜的功能区。优选地,所述中空的框形双面胶17的厚度为30-140微米,如果厚度小于30微米, 会影响到透明薄膜16与第一透明基板11的附着性;如果厚度大于140微米,透明薄膜16 易塌陷,影响后视镜的整体外观。进一步,贴附的透明薄膜16的材料可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碳酸 酯(PC)或其他透明的薄膜基材,这两种材料在市面上有许多种规格,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用 途的PET,如表面加硬的PET、表面防污的PET等等,这样在材料的选择上有很大余地,不会 过多增加自动防眩后视镜的成本。同时,贴附的透明薄膜16不会影响自动防眩后视镜的光 学性能,外观上也更加美观。优选地,所述透明薄膜16的厚度为30-200微米,如果厚度小于30微米,透明薄膜 16容易折伤,不利于操作;如果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第二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周边缘设有框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和框胶围成一个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纳有液态体系层,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一层透明薄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 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第二透明基板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第一透明基板和第 二透明基板的周边缘设有框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和框胶围成一个空腔,所 述空腔中容纳有液态体系层,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附有一层透明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薄膜通过中空的框形双 面胶与第一透明基板的外表面贴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框形双面胶的宽度为 1. 8-2. 2 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