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及双平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3031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及双平壁管,带材加强金属带成组布置,金属带在组内宽H与中心间距B满足:1.35≤H/B≤1.75,15mm≤B≤60mm,两组相邻金属带中心间距L满足:B≤L≤4B;带材包括设置在其横截面两侧的连接部A、B和连接部C、D,连接部A、B、C、D长度沿带材长度方向延伸,连接部B、D设置连接高差,缠绕制管连接部A、D相搭接连接、连接部C、B相搭接连接,连接部B与连接部D在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连接部A、D的外表面分别与内、外层塑胶壁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双平壁管采用上述带材缠绕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管道连接面受力状态由受拉变为受剪,提高连接面承载能力,简化缠绕设备结构,带材截面设置合理,提高管道纵向挠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造管道的管材,还涉及使用该管材的管道,更具体地说,涉 及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及双平壁管
技术介绍
在地下管网工程中,塑料缠绕结构壁管材已被广泛使用。由于采用纯塑料制造的 管道环刚度较低,难以达到交通要道承重荷载所需的高环刚度要求,因此需要加大管壁厚 度,使得制造管道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成本增高。为了实现提高管道环刚度并降低管道生产成本的目的,出现了采用双平壁塑钢加 强结构的缠绕管。如图1所示,专利号为200920110819. 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塑复 合缠绕管”,在横截面呈矩形的型材2中设置加强钢带3,将型材2螺旋缠绕成管道1。得到 环刚度较高的管材,满足地下管道承载重荷所要求的环刚度要求。上述双平壁管在采用型材2螺旋缠绕制造缠绕管道1时,相邻的型材之间采用表 面相互贴合粘接的结构实现型材缠绕时侧面结构的连接。上述现有双平壁管带材的侧部连 接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带材侧部连接面为缠绕管的径向平面,连接表面须在高温及受压状态下才 能实现连接,因而缠绕设备需要设置对缠绕状态中的带材施加轴向压力的结构部件,使得 缠绕设备结构复杂;2、由于带材侧部连接面为缠绕管的径向平面,在缠绕管承受径向压力或弯矩时, 连接面承载能力较弱,连接面容易产生裂缝,导致缠绕管泄露;3、在内层管壁与外层管壁之间设置的加强钢带3通常采用等间距布置,而不考虑 加强钢带3的宽度与加强钢带3的布置间距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难以使双平壁塑钢缠绕 管带材做到用最少的材料用量得到最合理的管材截面惯性矩;4、由于加强钢带3采用等间距布置,使得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的纵向可挠性较低, 当安装管网的土壤发生不均勻沉降时,容易造成管道局变结构因沉降使管道所产生的内部 应力导致管体发生开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克服现有双平 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侧部连接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较弱、缠绕设备结构复杂、加强钢带在 双平壁管带材 中布置不合理、双平壁管纵向可挠性较低等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克服现有双平壁管 带材缠绕制管时侧部连接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较弱、缠绕设备结构复杂、加强钢带在双平 壁管带材中布置不合理、双平壁管纵向可挠性较低等缺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带材, 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 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 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 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 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 ;所述连接部A和连接部B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 延伸出,所述连接部C和连接部D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另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 向延伸出,该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 延伸;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 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外层塑胶壁 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 ;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 面D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 ;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 部B的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 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 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 接连接,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BI 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 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 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 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 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内层塑胶壁 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I ;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 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 表面D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I ;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 连接部B的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 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 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 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 BII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 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 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 同一圆柱面内。在本技术的双平壁管带材中,所述连接部B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连接部D横截面为三角形。 在本技术的双平壁管带材中,所述连接部B横截面为一端与所述双平壁管带 材横截面的一侧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表面A连接的L形;所述连接部D横截面为 一端与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另一侧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表面C连接的L 形。在本技术的双平壁管带材中,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C沿所述双平壁管 带材横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 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使用 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成,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 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 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 管带材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 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 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1.35、小于等于1.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所述连接部A和连接部B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所述连接部C和连接部D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另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高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B的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BI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 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I;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I;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B的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BII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 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 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 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 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 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 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 ;所述连接部A和连接部B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 伸出,所述连接部C和连接部D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另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 延伸出,该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延 伸;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高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 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 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 ;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 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与 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 ;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B的 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 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 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 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BI满足所 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 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 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 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 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I ;所述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 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 面D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I ;所述连接部A的宽度大于所述连 接部B的宽度,所述连接部C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D的宽度,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 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 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 接连接,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在所述连接部A上的投影无重叠;所述连接高差BII 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 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 接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 圆柱面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平壁管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B横截面为三角形,所 述连接部D横截面为三角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平壁管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B横截面为一端与所 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一侧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表面A连接的L形;所述连接 部D横截面为一端与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另一侧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连接表 面C连接的L形。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双平壁管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 部C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沿 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5.一种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能欢杨春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