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奥氏体不锈钢大型锻件锻造
,具体涉及一种316LN钢大锻件 锻造晶粒度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API1000核电技术是目前最先进、最安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该技术中连接反应 器和蒸汽发生器的热支路主管道是用316LN钢制造的。该锻件重达56吨,晶粒度级别要求 达到3 4级。目前,国内外对于锻造这种奥氏体不锈钢大型锻件采用的是自由锻造。锻 造工艺的制定,通常是根据钢种的相图、热塑性图和过热温度确定其锻造温度区间,即确定 其始锻温度Ti = 1200°C 士 10°C,终锻温度为Tf = 925°C 士25°C ;再根据锻件用钢锭的重 量、锻件的形状尺寸以及锻件的技术要求确定总锻比;最后根据大型锻件锻造理论,确定锻 造火次和工序,以及各工序的分锻比,如表1所示。表l(n 为正整数,Ti = 12000C 士 10°C,Tf = 925°C 士25°C )火次1 η(η+1) (η+3)锻造温度区间Ti TfTi Tf操作工序及变形过程倒棱、滚圆;镦粗、拔长镦粗、拔长,成形锻比(变形量)ki knkn+i kn+3锻造晶粒度级别1级左右1级左 ...
【技术保护点】
一种316LN钢大锻件锻造晶粒控制方法,它是采用始锻温度T↓[i]=1200℃±10℃、终锻温度T↓[f]=925℃±25℃的现有技术对钢锭进行1~n火次锻造,经过倒棱、滚圆,镦粗和拔长等工序的开坯和初锻,使锻坯内部晶粒度达到1级左右,其特征在于在后续的锻造成形工序实行晶粒组织的控制,即在后续的(n+1)~(n+3)火次时,将始锻温度改为T↓[c]=1075℃±25℃,终锻温度仍为T↓[f]=925℃±25℃,再对锻坯进行锻造成形,锻造过程中要求总变形量为60%,各火次的变形量分别为20%~3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慧琴,何文武,刘建生,郭会光,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