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备中药药汤的一种器械。旨在解决提高煎煮汤药的质量、数量及机械化生产汤药的设备问题。其装置由手轮压榨、煎药釜、供气、挥发油收集冷凝、成品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构成。手轮压榨药袋可提高药液质量、数量;其装置的供气可使煎药釜下部形成动态煎煮;电磁灶可控制煎药釜温度;与煎药釜上部蒸气管相连的冷凝器可收集挥发油;药液灌装计量桶可使药液、液态挥发油混合、装于袋中、瓶中,以达携带、服用贮藏之目的。其装置为我国煎煮中药增添了一种新设备。(*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备中药药汤的一种器械,尤其为一种能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溶出度,保证汤药质量的新型中药煎煮装置。祖国中医药应用于监床、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药汤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同时,现代中药剂型中仍以汤剂为主,据资料,汤剂用的中药饮片销售量约占中药的50%左右,但是在临床上应用汤剂的煎药方法、条件是很讲究的,若制备有别,药效发挥将受到很大影响。正如明、李时珍曰“凡服荡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数千年来,中药汤一直沿用传统的直火加热煎药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对汤剂的煎药法进行研究,介绍的有高压蒸气法,夹层锅蒸气法等。但这些方法由于对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间串味及挥发油的收集和中药汤剂先煎后下等问题不易解决,而自然淘汰。直火加热煎药法,易操作,可先煎后下,故被医疗单位药房和病患者普遍应用至今。但亦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一是药液容易炭化,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破坏,影响疗效,二是煎二渣(二汁或叫捞渣)在夏季容易造成酸败而弃去,三是费工、费时、不卫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强制性的动态煎煮,能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溶出度,保证汤药质量的新型中药煎煮装置。本技术的构成这种中药煎煮装置由手轮压榨部分,煎药釜部分,保证动态煎药的供气部分,煎煮时产生的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煎煮时产生的中药液。冷凝后液态挥发油的混合灌装计量桶部分共五部分构成。这种中药煎煮装置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可写为中草药(饮片)—→润浸(水或有机溶媒)—→调节加热温度、时间—→动态运行煎提—→药液放出—→压榨—→温合(煎药液、挥发油)—→袋或瓶装—→成品。这种新型中药煎煮装置,亦可称为煎煮中药用动态煎提器,又称为多功能(动态)中药煎提器,还可称为中药药液(汤药)煎提器。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实施例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中药煎药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其煎药装置中的手轮压榨部分,煎药釜的主视结构简图,图示中零、部件及其部位序号1、手轮压榨部分,1--1、手轮,1--2、压帽,1--3、上法兰,1--4、下法兰,1--5、套筒,1--6、丝杠,1--7、螺母,1--8、钢管,1--9、压板;2、煎药釜部分,2--1、桶体,2--2、保温材料,2--3、上封头,2--4、上盖,2--5、下盖,2--6、活接螺丝,2--7、内桶,2--8、空气管,2--9、药袋,2--10、电磁灶,2--11、药液排出管口,2--12、压力表,2--13、蒸汽管,2--14、视盅(视窗),2--15、接头;3、供气部分,3--1、微型空压机,3--2、过滤器;4、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4--1、阀门,4--2、软管,4--3、冷凝器;5、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5--1、计量桶,5--2、药液入口,5--3、液态挥发油入口,5--4、成品中药液出口。这种新型中药煎煮装置,该装置由手轮1--1、压帽1--2、上法兰1--3、下法兰1--4、套筒1--5、丝杠1--6、螺母1--7、钢管1--8、压板1--9组成手轮压榨部分1;桶体2--1、上封头2--3、上盖2--4、下盖2--5、活接螺丝2--6、内桶2--7、空气管2--8、药袋2--9、电磁灶2--10、药液排出口2--11、压力表2--12、蒸汽管2--13、视盅2--14、接头2--15组成煎药釜部分2;微型空压机3--1、过滤器3--2、以及阀门、接头、软管组成动态煎药的供气部分3;阀门4--1、软管4--2、冷凝器4--3组成的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4;计量桶5--1、药液入口5--2、液态挥发油入口5--3、成品中药液出口5--4以及阀门、软管、接头组成的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5共5部分构成,其中手轮压榨部分1位于煎药釜2的上、中部,电磁灶2--10位于煎煮釜2的下端,其空压机、过滤器的供气部分3通过软管、接头与煎煮釜2中的较上部空气管2--8相连接,其挥发油冷凝器部分4通过阀门、软管、接头分别与煎煮釜2的上部蒸气管2--13、和药液灌装计量桶5的上部接头处的液态挥发油入口5--3相接,其计量桶5、煎煮釜2之间是通过煎煮釜2下部药液排出口2--11的管接头2--15、阀门、软管、药液入口5--2处的接头相连接的。所说装置的手轮压榨部分1中套筒1--5与上盖2--4之间、钢管1--8下端与压板1-9之间分别均为刚性连接。所说装置的内桶2-7,桶的内桶壁、桶底均为网状,其网状上设有可通过药液的网孔。采用电磁灶2--10给煎药釜2加热,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电加热时及火候(温度);采用微型压缩机将空气压入过滤器中,洁净空气通过接头、软管与空气管2--8连通,使具有压力的空气流由煎药釜2的上壁到底部,促使药液运动,激活水分子、提高煎提效率;煎药釜2的上盖2--4通过活接螺丝2--6可视需随意开启,解决煎药过程中的先煎后下问题。打开活接螺丝2-6、上提手轮部分,可装入或取出药袋2--9。内桶2--7内可设有药贷2-9,可视需要往桶体2--1的桶内注入水。把这种装置的诸部分——手轮压榨部分、煎药釜部分、供气部分、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成品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适当置于包装外壳内外,即成一台完整的中药煎煮、灌装分流汤药于袋、瓶中的机械设备(产品)。其产品的结构尺寸(mm)长×宽×高为1000×600×1750本技术的积极效果该装置实现了中药汤剂的煎提及有效成分挥发油的收取和先煎后下操作;视中药药性可采用计算机调节煎提过程中的火候,(即文火、武火)提高中药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其装置可加速药材有效成分的释放,彻底解决煎提过程中的局部浓度过大,泡沸及炭化问题;采用手轮压榨部分,使药渣吸附的药液(有效的药液)压挤滤出来,混入药液中,相应提高了药液质量、数量;其装置设有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可使药液、液态挥发油混合均匀,并通过设备分装于无毒、无味、无污染、耐高温、耐压的洁净药用塑料袋中或瓶中,以达病患者便于携带、服用方便、或贮藏备用之目的。该装置研制成功,实现了患者所需中草药汤剂的机械化生产,为我国煎煮中草药实现机械化生产增添了一种新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中药煎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手轮1--1、压帽1--2、上法兰1--3、下法兰1--4、套筒1--5、丝杠1--6、螺母1--7、钢管1--8、压板1--9组成手轮压榨部分1;桶体2--1、上封头2--3、上盖2--4、下盖2--5、活接螺丝2--6、内桶2--7、空气管2--8、药袋2--9、电磁灶2--10、药液排出口2--11、压力表2--12、蒸汽管2--13、视盅2--14、接头2--15组成煎药釜部分2;微型空压机3--1、过滤器3--2、以及阀门、接头、软管组成动态煎药的供气部分3;阀门4--1、软管4--2、冷凝器4--3组成的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4;计量桶5--1、药液入口5--2、液态挥发油入口5--3、成品中药液出口5--4以及阀门、软管、接头组成的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5共5部分构成,其中:手轮压榨部分1位于煎药釜2的上、中部,电磁灶2--10位于煎煮釜2的下端,其空压机、过滤器的供气部分3通过软管、接头与煎煮釜2中的较上部空气管2--8相连接,其挥发油冷凝器部分4通过阀门、软管、接头分别与煎煮釜2的上部蒸气管2--13、和药液灌装计量桶5的上部接头处的液态挥发油入口5--3相接,其计量桶5、煎煮釜2之间是通过煎煮釜2下部药液排出口2--11的管接头2--15、阀门、软管、药液入口5--2处的接头相连接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药煎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手轮1--1、压帽1--2、上法兰1--3、下法兰1--4、套筒1--5、丝杠1--6、螺母1--7、钢管1--8、压板1--9组成手轮压榨部分1;桶体2--1、上封头2--3、上盖2--4、下盖2--5、活接螺丝2--6、内桶2--7、空气管2--8、药袋2--9、电磁灶2--10、药液排出口2--11、压力表2--12、蒸汽管2--13、视盅2--14、接头2--15组成煎药釜部分2;微型空压机3--1、过滤器3--2、以及阀门、接头、软管组成动态煎药的供气部分3;阀门4--1、软管4--2、冷凝器4--3组成的挥发油收集冷凝部分4;计量桶5--1、药液入口5--2、液态挥发油入口5--3、成品中药液出口5--4以及阀门、软管、接头组成的药液灌装计量桶部分5共5部分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民,李志刚,王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李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