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097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的连接器。连接器还具备:第一绝缘部件43a(或44a或45a),是分割绝缘体(8a~8d)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另一面上,并且至少覆盖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第二绝缘部件43b(或44b或45b),是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在第一终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通过相互重叠两个分割绝缘体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绝缘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结构,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 (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有可能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在像马达与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与电池之间那样的连接机器之间并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 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备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 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 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 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引出的多相导电部件 的接合端子、和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引出的多相电力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 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和所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叠,并且在与接 合端子的重叠面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用 设于贯穿这些部件位置的简单的螺栓在重叠方向上紧固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多个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成为重叠结构的连接结构,是 通过将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的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多点 地一并夹住,从而使接合端子之间在接点进行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 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在易于实现小型化这一方面有效。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108675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昭63-190269号公报然而,在将专利文献2那样的连接结构应用于专利文献1那样的两个终端壳体 (第一终端壳体及第二终端壳体)嵌合的连接器的场合,例如,若将多个绝缘部件和多个第 一接合端子容纳在一方的第一终端壳体中,则与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各个成对的多个第二 接合端子必然容纳在另一方的第二终端壳体中。于是,有手、手指等异物难以直接接触的所谓“接触防护”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3、4),在上述连接器的场合,由于第一接合端子侧由绝缘部件夹住,因此直接接触异物 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第二接合端子侧不会像第一接合端子那样被绝缘部件容纳,因而 多个接合端子处于露出的状态。对于该露出状态的多个第二接合端子有必要应用称为“接触防护”的技术。但是,仅应用而言第一接合端子侧的绝缘部件成为障碍,尽管以小型化为目标,但却存在连接器的层叠方向的厚度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多个第一接 合端子和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及多个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器中,第一接 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连接器,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以及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 终端壳体嵌合时,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 对地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成为用规定厚度的绝缘体夹住各接点地进行配置的层叠结构,其 特征在于,还具备连接部件,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体,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 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第一绝缘部件,是分割上 述绝缘体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 上,并且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第二绝缘部件,是 上述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上述 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 合时,通过上述两个分割绝缘体相互重叠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上述绝缘体。优选上述第二绝缘部件与排列并保持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绝缘性的第二内 壳体形成为一体。此外,优选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相比嵌合方向前端侧的厚度使上述第二内壳 侧的厚度变薄地进行缩径。此外,优选上述第二内壳形成有覆盖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内周面面对的第二接 合端子的一面而且不阻碍与该第二接合端子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的插入地突出的隔板部, 在固定于上述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上的第一绝缘部件上形成有用于引导上述隔板部避开 的导槽。此外,优选上述第一绝缘部件以及/或者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还覆盖固定对 象的接合端子的侧面。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 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 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之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图,(a)表示剖视图,(b)是从嵌合方向前端侧观察的 示意图。图5是表示第一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图,(a)表示剖视图,(b)是从嵌合方向前端侧观察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图9是表示排列保持在第二内壳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 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1是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 图。图12是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 图。图中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乜 4c-第一接合端子,5_第一终 端壳体,6a 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d_绝缘体,9_连接部件,43a 46a-第一绝缘部件,4 45b-第二绝缘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按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 是表示在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其剖视图。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 3,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从而用于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阳端 子) 如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 ;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 端子(阴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 ;对各接点间进行绝缘的多个 绝缘体8a 8d ;以及通过挤压邻接的绝缘体8a从而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如 如及多个 第二接合端子6a 6c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9,在若使第一连接 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则多个第一接合端 子如 如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 6的一面一一成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对地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成为用规定厚度的绝缘体夹住各接点地进行配置的层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连接部件,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体,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第一绝缘部件,是分割上述绝缘体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并且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第二绝缘部件,是上述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通过上述两个分割绝缘体相互重叠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上述绝缘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裕太竹原秀明福田州洋铃木幸雄梅津润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