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香兰素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39468 阅读:3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香兰素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异丁香酚为原料,以金属卟啉化合物为催化剂,以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加入一定的有机溶剂和助剂,在反应温度为30~150℃,反应压力为0.1~2.0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可获得香兰素。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催化异丁香酚氧化制备香兰素的方法。
技术介绍
香兰素(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是一种具有香荚兰豆香气及浓郁奶香的香料,是世界用量第一大香料,有良好的增香和定香作用,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烟草、医药等行业。香兰素的市场需求量大,目前年需求量为17000吨左右,且需求比例逐年增加。 合成香兰素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转化法和化学氧化法。生物转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天然度高等优点(孙志浩等,CN 1712518), 但生物转化反应体系复杂,产物香兰素对微生物或酶具有一定的毒性,转化率和产率较低, 另外从生物转化体系中分离香兰素的工艺较复杂,分离成本较高,生物转化过程代谢产物的残留还会降低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化学氧化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容易规模生产的特点,但传统的化学氧化法,使用大量的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氧化剂(徐明,生物质化学工程,2009,43(3) :34-36),或是使用有毒的四氧化三钴催化剂(冀亚飞等,CN 101774897A)。诸富根等人提出了异丁香酚连续臭氧化制备香兰素的方法(诸富根等,香料香精化妆品,2000,3:13-16)。该方法的反应体系必须无水,臭氧化物中间体不稳定,其反应温度需严格控制,对设备要求高,而且臭氧的利用率不高,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金属卟啉模拟酶化合物为催化剂,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件温和的催化异丁香酚氧化制备香兰素的方法。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异丁香酚为原料,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液体溶剂和助剂,选用具有通式(I)、(II)结构的金属卟啉作催化剂,控制在反应温度为30 150°C,反应压力为0. 1 2. O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得到香兰素,其中所述的助剂为醛类化合物,催化剂浓度为2X 10_5mol/L 2X 10_2mol/L,权利要求1. ,其特征在于以异丁香酚为原料,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液体溶剂和助剂,选用具有通式(I)、(II)结构的金属卟啉作催化剂,控制在反应温度为30 150°C,反应压力为0. 1 2. O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得到香兰素, 其中所述的助剂为醛类化合物,催化剂用量为2X 10_5mol/L 2X 10_2mol/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剂为丙醛、正丁醛、异丁醛、苯甲醛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腈、甲苯、二氯甲烷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剂与原料摩尔比为1 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的催化剂浓度为2X10_4mOl/L 2Xl(rtiol/L。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的助剂与原料摩尔比为2 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的反应温度为40 100°C。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的反应压力为0.2 1. OMPa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该方法是以异丁香酚为原料,以金属卟啉化合物为催化剂,以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加入一定的有机溶剂和助剂,在反应温度为30~150℃,反应压力为0.1~2.0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可获得香兰素。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等优点。文档编号C07C47/58GK102206146SQ20111007172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专利技术者周贤太, 纪红兵, 蓝虹云 申请人:中山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香兰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异丁香酚为原料,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液体溶剂和助剂,选用具有通式(I)、(II)结构的金属卟啉作催化剂,控制在反应温度为30~150℃,反应压力为0.1~2.0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得到香兰素,其中:所述的助剂为醛类化合物,催化剂用量为2×10-5mol/L~2×10-2mol/L,通式(I)                                    通式(II)通式(I)中的M1是金属原子Mg、Al、Fe、Co、Mn、Ni、Cu或Zn,R1和R2均选自氢、卤素、硝基、甲基、羟基、烷氧基或磺酸基;通式(II)中的M2是金属原子Fe、Co、Mn或Ru,R1和R2均选自氢、卤素、硝基、甲基、羟基、烷氧基或磺酸基,配位基X是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红兵蓝虹云周贤太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