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3268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系包括一个第一腔体、一个第二腔体及复数连接件所构成,该第一、二腔体分别界定有一个第一、二腔室,而该等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前述第一、二腔体并透过一个通道相连通该第一、二腔室,藉此,该第一腔室内之工作液体受热后会产生汽化并通过通道至第二腔室,并于第二腔室内冷凝成液态后再经由通道送回第一腔室进而达到散热。(*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提高热传导与散热效能且减少散热装置整体重量之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产业不断发展,冷却或热量的移除始终为电子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高效能的要求、整合度的提高以及多功能的应用,对于散热的要求也面临极大挑战,故对于热量移转效率的研发就成为电子工业的主要课题。而散热鳍片通常被使用在将组件或系统的热量散逸在大气之中;而在热阻较低的情形下,则显示该散热片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一般来说,热阻系由散热片内部之扩散热阻以及该散热片表面与大气环境之间之对流热阻所构成;在应用上,高传导性之材料如铜、铝等常被用以制作散热片以降低扩散热阻;然而,对流热阻则限制了散热片的效能,使其无法达成新一代电子组件的散热要求。据此,目前市场均着眼于更有效率的散热机制,并陆续提出具有高导热效能的热管(Heat pipe),并将该热管(Heat pipe)与散热片作组合,以有效解决现阶段的散热问题。在实际使用时,热管的其中一端是做为蒸发段而与一个装设于一个电子组件上的热管座连接,而热管的另一端则是做为冷凝段而可供多数的散热鳍片装设,请参阅第1图所示,系为习知技术散热装置之立体图,所述该习知散热装置10系由一个具有复数散热鳍片组成之散热器11及至少一个热管12所组成,所述热管12 —端为一个冷凝端121及另一端为一个蒸发端122,所述冷凝端121系穿设所述散热器11,而蒸发端122系吸收电子组件所产生之热能;如此,当热管12的蒸发端122受热时,在蒸发端122内的热传导介质即会汽化并吸收大量汽化热并使电于组件的温度降低,而后当该热传导介质以汽态扩散至热管12 之冷凝端121时,该热传导介质即可贴附于该等毛细结构上并冷凝成液态而朝热管12之蒸发端122回流,同时并藉该等散热器11将大量液化热散发出去。现有的散热装置10之散热器11系由复数散热鳍片所组成,并由热管12之冷凝端 121穿设,且为达到具有较佳之散热效果时所使用之散热鳍片数量与热管12数量也势必相对的增加,进而造成其整体体积与重量之增加,且其热传导介质之汽化与液化皆于热管12 内完成,因此其散热装置10之散热效率也有限;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整体体积大且重量重;2.热传及散热效率有限。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减少散热装置整体重量的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技术之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提高热传导效率与散热效能的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系提出一种散热装置,系包括一个第一腔体、一个第二腔体及复数连接件,该第一腔体内界定有一个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体内界定有一个第二腔室,而该等连接件两端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间连通有一个通道,且该第一开口系连接所述第一腔体,而该第二开口系连接所述第二腔体,而使第一腔体之第一腔室透过所述通道连通该第二腔体之第二腔室;藉此,其第一腔室内所具有之工作液体受热后,会产生汽化并通过通道至第二腔室,并于第二腔室内冷凝成液态后再由通道送回第一腔室进而达到散热,使之可同时具有大幅提高其散热效率与减少整体体积与与重量之特性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系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其包含提供一个第一腔体并界定有一个第一腔室;再提供一个第二腔体并界定有一个第二腔室;接着提供复数连接件且各连接件内界定有一个通道;透过复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 并使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提供一个导管,该导管具有一个第一端外露在该第二腔体外,及一个第二端连通该第二腔室;通过该导管将第一腔室及通道及第二腔室内的空气抽出,再通过该导管将工作液体馈入该第二腔室内;而后封闭该导管的第一端;藉此,由第二腔室馈入之工作液体会流至第一腔室,其第一腔室内之工作液体受热后,会产生汽化并通过通道至第二腔室,并于第二腔室内冷凝成液态后再由通道送回第一腔室进而达到散热,使可同时具有提高其散热效率与减少整体体积与与重量之特性者;故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减少整体体积与与重量;2.提高热传导效率与散热效能。附图说明第1图系为先前技术散热装置之立体图;第2图系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之立体图;第3图系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之正面剖视图;第4图系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之实施示意图;第5图系为本技术另一散热装置之正面剖视图;第6图系为本技术再一散热装置之立体图;第7A图系为本技术又一散热装置之正面剖视图一;第7B图系为本技术又一散热装置之正面剖视图二。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散热装置20第一腔体30第一腔室31第一通口32第二腔体40第二腔室41第二通口42连接件50第一开口51第二开口52通道53毛细结构层60散热鳍片组70导管 80第一端8I第二端8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第2、3、4图,系为本创作之散热装置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及正面剖视图及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装置20系包括一个第一腔体30、一个第二腔体40及复数连接件50 ;所述第一腔体30内界定有一个第一腔室31,该第一腔室31内具有工作液体,而该等连接件50两端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开口 51及一个第二开口 52,该第一开口 51及第二开口 52间连通有一个通道53,且该第一开口 51系连接所述第一腔体30,该第一腔体30对应于第一开口 51位置处具有复数第一通口 32,且该第一开口 51系延伸连接所述第一通口 32, 并使通道53透过第一开口 51连通所述第一腔室31 ;该第二腔体40内界定有一个第二腔室41,而该第二开口 52系连接所述第二腔体 40,该第二腔体40对应于第二开口 52处具有复数第二通口 42,且该第二开口 52系延伸连接所述第二通口 42,并使通道53透过第二开口 5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41 ;由此,该散热装置20得设置于一个发热源之周遭(即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发热源之邻近处),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腔体30系即为所称的蒸发端或受热端,并由其第一腔体30吸收其发热源散溢于周遭环境之热量/热能,并将该热量/热能引导至第二腔体40,其第二腔体40即为所称的冷凝端或散热端,亦即,当发热源产生热量/热能时,该第一腔体30便吸收其产生之热量/热能,而其第一腔室31内所具有之工作液体受热后便蒸发向上,进而通过其中至少一个通道53至第二腔室41,直到蒸汽到达第二腔室41放出潜热后转变成为液体后,再由其余通道53送回第一腔室31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并达到散热。又或系将其第二腔体40设置于所述发热源之周遭,其第二腔体40即为所称的蒸发端或受热端,相对其第一腔体30即为所称的冷凝端或散热端,亦同样可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达到散热之效果。请参阅第5图所示,系为本技术散热装置之另一较佳实施例,该其整体结构及组件连结关系大致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另外赘诉相同处,在本实施例中相较前一实施例不同处为所述第一腔体30及第二腔体40及连接件50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层60,以使其发热组件产生热量时,该第一腔体30于毛细结构层60上流动的工作流体随即受热而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第一腔体,界定有一个第一腔室;一个第二腔体,界定有一个第二腔室;复数连接件,该等连接件具有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及至少一个通道,该第一、二开口与该通道相连通,该等连接件之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分别连接前述第一腔体及该第二腔体,并透过该通道与该第一腔体及该第二腔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渊吕智杰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