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常安专利>正文

气体递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60812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递送系统。包括:一外壳体;一气流产生器;一内壳体,设为紧密包裹该气流产生器;一个以上支撑柱,固设于该外壳体内侧,一个以上连接组件,延伸自该内壳体,分别连接相对应的该一个以上支撑柱,该内壳体以及该气流产生器悬浮于该外壳体之中;该内壳体在包裹该气流产生器的结构外设有一风道,与该气流产生器的进风口相通;该连接组件设为自身结构具有缓冲弹性。以此设计,能稳定气流,减少气流噪音的产生,并能在气流产生器运作产生振动时吸收振动,减少振动噪音的产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气体递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可减少噪音的吸收振动机构的气体递送系统。
技术介绍
当气体递送系统被使用于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时,也就是,当其使用时机为患者的睡眠期间时,自然地,会希望其运作的噪音越小越好,以避免影响使用者的休息与睡眠。通常,气体递送系统中最主要的噪音来源是气流产生器,因为其于使用时所必备的马达容易于运转期间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噪音,而且,几乎很难完全消除此振动,因此,除了减少马达的振动之外,就是如何通过吸收此振动而减少噪音。当然,有许多的材质能提供吸收振动、噪音的效果,但除了有成本上的考虑之外, 更需考虑的是制造程序的麻烦与否,若是能以简单又经济的方式达成如此的效果,自然是众所期望的结果。另外,由于气流产生器多会被设置在构成该气体递送系统的硬外壳之中,所以,为了提供缓冲,一般多会在气流产生器以及该壳体之间填充吸音棉,除了作为吸音之用,也做为支撑之用,已经有相当多针对此点所提出的研究/专利,不过,由于气流产生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单靠吸音棉做为支撑,时间久了以后,很容易发生位置偏移,或是泡棉变形等,进而失去原有的消音效果,甚至可能让噪音加剧,因此,其中一种方法是,在吸音棉之外再设置支撑结构,以维持吸音棉的效果。在利用支撑结构时,该气流产生器多会被一内壳体所包裹,然后再利用该支撑结构而设置在该硬壳体中,只是支撑结构却也可能适得其反地让振动加大,因为,在支撑结构与该内壳体、该外壳体皆采用刚性材质的情形下,彼此间极有可能产生共振,反而会将马达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出来,使得振动加剧,造成相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送风期间降低气流产生器所产生噪音的气体递送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气体递送系统,包括一外壳体;一气流产生器; 一内壳体,设为紧密包裹该气流产生器;一个以上支撑柱,固设于该外壳体内侧,一个以上连接组件,延伸自该内壳体,分别连接相对应的该一个以上支撑柱,该内壳体以及该气流产生器悬浮于该外壳体之中;该内壳体在包裹该气流产生器的结构外设有一风道,与该气流产生器的进风口相通;该连接组件设为自身结构具有缓冲弹性。还包括一连接框架,固定在该外壳体的内侧,以及该一个以上支撑柱固设于该连接框架上。该连接组件延伸自该内壳体的下部,该支撑柱位于该内壳体下方。该连接组件侧向水平延伸自该内壳体的外缘,该支撑柱位于该内壳体外侧周围。该连接组件与该内壳体由相同的材质制成。该连接组件由塑料、或金属所制成。该连接组件与该内壳体为一体成形。该连接组件的结构设为G型、C型、E型、或螺旋型。本技术的气体递送系统,通过在内壳体包裹气流产生器的结构外设置一与气流产生器进风口相通的风道,使气体在进入气流产生器之前,将其原本紊乱的气流导顺,稳定气流减少噪音的产生;再通过将连接组件设为自身具有缓冲弹性的结构,使气流产生器运作产生振动时能够吸收振动,减少振动所造成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气体递送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气体递送系统的内壳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壳体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气体递送系统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示范性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壳体与连接框架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气体递送系统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气体递送系统的一示意图,该气体递送系统具有一外壳体10,内设置由一内壳体20所包裹的一气流产生器30,且如图4的组合剖面图所示,在未设置吸音棉的情形下,该内壳体20是被悬浮于该外壳体之中。首先,该内壳体20被形成为一上内壳体20 ’以及一下内壳体20 ”,紧密包裹该气流产生器30,也就是说,当该气流产生器设置于该内壳体内时,两者间会紧密贴合,如此一来, 两者之间的碰撞可以降至最低,进一步达到隔音的效果。再者,如图2所示,该内壳体20除了包裹该气流产生器的部分以外,更在相对于该气流产生器进风口(未显示,位于图1所示气流产生器30的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风道 21 (该下内壳体20”的下半部),在气体进入该气流产生器之前,先行提供导流的功用,也就是说,气体会先由该内壳体20的进气口 22进入风道21,之后再进入该气流产生器之中,最后由气流产生器的出风口 31(内壳体的出气口 2 流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气体进入气流产生器之前,将其原本紊乱的气流导顺,通过稳定气流而进一步减少噪音的产生。然后,在该内壳体20的外侧周围,设有复数个连接组件24,并且,在该外壳体10内侧,相对应于该等连接组件的位置处固设有复数个支撑柱12,通过与该等连接组件M相连接的方式使该内壳体20(以及该气流产生器30)被悬浮于该外壳体10之中。在此,该内壳体之所以可以被悬浮于该外壳体之中,主要是因为该等连接组件M 以及该等支撑柱12都是由具有一定支撑力的材质所制成,例如,塑料、金属等。但正如先前所述,坚硬材质之间有可能会产生共振,甚至可能让振动加剧,针对此点,本技术则是在该连接组件的构造上做出改进。在此,特别地是,该连接组件M被形成为具有特殊的造型,且其所具有的弹性主要是通过此特殊造型所产生。如图1、图2、图3所示,该连接组件M被形成为具有如G的形状,两端分别连接至该支撑柱12以及该内壳体20,因而造成虽然该连接组件M所采用的材质与该内壳体20相同,但却会具有可变形、移动的空间,也因此,在具有支撑力的同时也能提供垂直与水平弹性移动/振动的效果,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形状改变而吸收振动,达到缓冲效果。所以,通过如此的结构造型设计,该等连接组件M可以使用与该内壳体20相同的材质,例如,塑料、金属等,而该等支撑柱12也可以采用与该外壳体10 —样的材质,因此,可以利用射出成形的方式而被形成为一体,如此一来,不但制程更为简单,成本上也可以降低不少。如上所述的实施例,该等连接组件M如G的外型所达成的是类似于弹簧的效果, 也因此,虽然是由较为坚硬的材质所制成,例如,塑料,却可以提供弹性缓冲的效果,当然, 该连接组件也可以实施为不同的形状,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是E型、C型、π型、螺旋型、 口型等,并不受限,重点在于,在与该内壳体20的接触点以及与该支撑柱12的接触点之间提供一段通过形状变化而提供缓冲的结构,其可以配合内壳体20的形状、重心,以及外壳体10的形状等而有所改变。所以,采用本技术的方式,就可在达成缓冲、支撑效果的同时,也兼顾制程的简单性以及成本的经济性。另外,在该外壳体10以及该等支撑柱12之间还可以额外设置一连接框架沈,如图6及图7所示,也就是说,将该等支撑柱12固设于该连接框架沈上,因此,当组合时,只需再将该连接框架26锁固于该外壳体10的内侧即可,通过如此的方式,就可以在不需更改外壳体10制程的情形下,以相同的外壳体10适应不同的气流产生器30、或是气流产生器 30的改变,对制程与成本的简化与节省相当有利,甚至,该连接框架沈也可以实施为与该内壳体20、该等连接组件Μ、及/或该等支撑柱12等一体成形,采用相同的材质,更进一步达到简化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递送系统,包括:一外壳体;一气流产生器;一内壳体,设为紧密包裹该气流产生器;一个以上支撑柱,固设于该外壳体内侧,一个以上连接组件,延伸自该内壳体,分别连接相对应的该一个以上支撑柱,该内壳体以及该气流产生器悬浮于该外壳体之中;其特征在于:该内壳体在包裹该气流产生器的结构外设有一风道,与该气流产生器的进风口相通;该连接组件设为自身结构具有缓冲弹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常安
申请(专利权)人:周常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