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959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器,包括一吸热板、与该吸热板结合的一放热板、贴附在该放热板上的一第一毛细结构层及贴附在吸热板上的一第二毛细结构层,该吸热板与放热板之间形成一腔体,该腔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二毛细结构层位于该腔体内,该吸热板和放热板之间设置有一支撑体,该支撑体在腔体内呈起伏的波浪状排布并支撑该第一毛细结构层和第二毛细结构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散热器内设置有支撑体,该支撑体位于吸热板和放热板之间且连通第一毛细结构层及第二毛细结构层,能够对其两侧的二毛细结构层、吸热板及放热板提供有力的支撑,防止散热器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为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相变化散热 器。
技术介绍
电子元件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产生大量的热量,为确保电子元件正常运行,这些热 量需要及时散热出去,该电子元件上通常加装一散热器为其散热。该散热器通常包括一吸 热板及设置于该吸热板上的散热鳍片。该吸热板由铜、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但金属板受制于材料本身有限的热传导性,若对高发热量的电子元件,会产生明显的热阻 而无法达到良好散热,影响电子元件的运行稳定性。 为提升散热器的效率,业界亦采用在吸热板内设置一腔体,该腔体内密封有水、乙 醇等工作流体,利用工作流体的相变化来提高传热速度。工作时,工作流体在吸热板的吸热 区吸热气化到达吸热板的放热区,而后冷却液化。为使液化后的工作流体能更快回流至吸 热板的吸热区,该吸热板于腔体周边设置一种毛细结构。毛细结构一般分为粉末烧结毛细 结构、网线毛细结构、沟槽毛细结构三种。液化后的工作流体在毛细结构中回流至吸热区参 与相变化循环。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该散热器的吸热板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作 用容易出现产品变形,甚至导致吸热板内的毛细结构脱落,严重影响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稳固的相变化散热器。 —种散热器,包括一吸热板、与该吸热板结合的一放热板、贴附在该放热板上的一 第一毛细结构层及贴附在吸热板上的一第二毛细结构层,该吸热板与放热板之间形成一腔 体,该腔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二毛细结构层位于该腔体内,该吸热板和放热板 之间设置有一支撑体,该支撑体在腔体内呈起伏的波浪状排布并支撑该第一毛细结构层和 第二毛细结构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内设置有支撑体,该支撑体位于吸热板和放热板 之间且连通第一毛细结构层及第二毛细结构层,能够对其两侧的二毛细结构层、吸热板及 放热板提供有力的支撑,防止散热器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下面参考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散热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中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支撑体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散热器沿IV-IV线的剖视图。3 图5是图4中圈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散热器包括一吸热板10、与该吸热板10结合 的一放热板20、设置在放热板20内的一第一毛细结构层30、设置在吸热板10顶部的一第 二毛细结构层40及夹置在第一、二毛细结构层30、40间的一支撑体50。 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5,该放热板20包括一容槽22及从容槽22底部周缘向外一 体延伸的折边24。该容槽22具有一矩形盖板222及从该盖板222四周缘向下垂直延伸的 首尾连接的四侧壁224。上述吸热板10的周缘密封贴置该折边24,从而在吸热板10与放 热板20之间形成一密闭的腔体26。该腔体26内填充有一定量的工作流体(未标号)。 该第一毛细结构层30包括一本体部32及从该本体部32四周缘垂直向下延伸的 首尾连接的四侧部34。该第一毛细结构层30的本体部32贴设在上述容槽22的盖板222 内侧。该第一毛细结构层30由金属粉末烧结而成,可以理解地,该第一毛细结构层30也可 由金属网线编制而成。 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包括一本体部42及从该本体部42四周缘垂直向上延伸的 首尾连接的四侧部44。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的本体部42贴设在上述吸热板顶部对应该腔 体26部分,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的四侧部44外侧与上述容槽22的四侧壁224内侧相贴 设,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的四侧部44的内侧则与第一毛细结构层30的四侧部34的外侧 相贴设,从而使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与上述第一毛细结构层30相连通且第一毛细结构层 30容置在第二毛细结构层40内,工作流体可以从第一毛细结构层30回流入第二毛细结构 层40。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由金属网线编制而成,可以理解地,该第二毛细结构层40也可 由金属粉末烧结而成或由在该吸热板10顶部及上述放热板20容槽22的四侧壁224内侧 上刻沟槽形成。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毛细结构层30可与第二毛细结构层40相同,也可不同。 请同时参照图3,上述支撑体50置于上述腔体26内并夹置在第一、二毛细结构层 30、40之间。该支撑体50由一板体一体加工形成,其具有一定强度,以对其两侧的二毛细 结构层30、40、吸热板10及放热板20提供有力的支撑,防止散热器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变 形。该支撑体50在上述腔体26内大致呈连续起伏的波浪状排布。该支撑体50包括与第 一毛细结构层30相抵压的若干上抵靠部52、与第二毛细结构层40相抵压的若干下抵靠部 54及连接所述上、下抵靠部52、54的若干连接部56。所有的上抵靠部52都处于同一水平 面上,以与第一毛细结构层30的本体部32充分接触;所有的下抵靠部54都处于同一水平 面上,以与第二毛细结构层40的本体部42充分接触,从而所有的上、下抵靠部52、54将腔 体26分隔成若干相互间隔的腔室260。每一连接部56上开设若干间隔排列的矩形孔560, 以连通各腔室260且为气态的工作流体向放热板20流动提供通路。 使用时,散热器的吸热板10紧贴热源(图未示)吸热,腔体26内的工作流体从该 吸热板10吸热气化为蒸汽而上升穿过支撑体50的矩形孔560到达上述放热板20容槽22 的盖板222,气态的工作流体在该盖板222处遇冷放出热量而冷却为液态,该热量进而传递 至盖板222外散发出去。液态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毛细结构层30、第二毛细结构层40流回 吸热板10进行相变化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内设置有支撑体50,该支撑体50位于吸热板10和放热板20的盖板222之间且连通第一毛细结构层30及第二毛细结构层40,能够对其两侧 的二毛细结构层30、40、吸热板10及放热板20提供有力的支撑,防止散热器在内、外力的作 用下发生变形。另外,该支撑体50上设置的若干矩形孔560可供从吸热板10吸热气化的 工作流体穿过到达放热板20的盖板222,从而保证了工作流体相变化循环的顺利进行。权利要求一种散热器,包括一吸热板、与该吸热板结合的一放热板、贴附在该放热板上的一第一毛细结构层及贴附在吸热板上的一第二毛细结构层,该吸热板与放热板之间形成一腔体,该腔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和第二毛细结构层位于该腔体内,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板和放热板之间设置有一支撑体,该支撑体在腔体内呈波浪状排布并支撑该第一毛细结构层和第二毛细结构层。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由一板体一体形成,其上开设 若干通孔,腔体内工作流体可穿过该若干通孔。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将腔体分割成若干间隔的腔 室,该若干腔室通过支撑体上的通孔彼此连通。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与第一毛细结构层 相抵压的若干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毛细结构层相抵压的若干第二抵靠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抵 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的若干连接部,所述若干通孔形成于所述若干连接部上。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容置在第二毛细结 构层内并与第二毛细结构层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包括一吸热板、与该吸热板结合的一放热板、贴附在该放热板上的一第一毛细结构层及贴附在吸热板上的一第二毛细结构层,该吸热板与放热板之间形成一腔体,该腔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和第二毛细结构层位于该腔体内,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板和放热板之间设置有一支撑体,该支撑体在腔体内呈波浪状排布并支撑该第一毛细结构层和第二毛细结构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勇丁巧利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