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737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个扩散板、一个第一光学板和一个第二光学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框架底板上,扩散板设置于发光二极管上方,第二光学板设置于发光二极管与扩散板之间,第一光学板间隔设置于扩散板上方。第一光学板的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二光学板的出光面为平面,第二光学板的入光面靠近发光二极管。第二光学板还包括形成于入光面的沿至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构,该沿不同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出射光线均匀性较佳,且适用于薄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数位助理、笔记型电脑、数字相机、移动电话、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本身不能发光,因此其需要借助直下式背光模组才能产生显示功能。请参见图l,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包括框架10、 一个反射板12、多个LED发光二极管14、 一个扩散板16及多个光学片18。该多个LED发光二极管14设置在框架10的底板上,多个光学片18盖设于框架10的开口处。扩散板16设置于LED发光二极管14及多个光学片18之间,从而将框架10内分割成第 一和第二扩散空间15 、 17。使用时,由多个LED发光二极管14产生的光线经过第一扩散空间15后进入扩散板16,经过扩散板16扩散后,光线进入第二扩散空间17进行扩散,最后经过多个光学片18的扩散或聚集作用后,在特定视角范围内均匀出射。然而,从LED发光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虽经过多次扩散,但仍很难避免发光二极管14光源残影的产生。为了尽量减少光源残影的产生,业界通常会增大框架10的深度,即增大第一和第二扩散空间15、 17的高度,或者增加LED发光二极管14的排布密度。然而,如果增加框架的深度将减少出射光的亮度,如果增加LED发光二极管14的排布密度,则会增加消耗功率,提高成本,从而导致直下式背光模组100的厚度较大,难以满足薄型化设计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出射光线均匀性较佳且厚度较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多个发光二极管、 一个扩散板、 一个第一光学板和一个第二光学板。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框架底板上,扩散板设置于发光二极管上方,第二光学板设置于扩散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第一光学板设置于扩散板上方。第一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第一光学板的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光学微结构。第二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出光面为平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入光面靠近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光学板还包括形成于入光面的沿至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构,该沿不同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通过在靠近发光二极管上方位置设置一个入光面具有相互交错的V形脊结构的第二光学板以及一个扩散板,使得发光二极管正出射的光线经过第二光学板反射和折射以及扩散板的扩散后,向发光二极管两侧扩散,可使出射光线的照射区域向四周拓展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面光源。此外,通过形成于第一光学板出光面的光学微结构进行集光,可提高出射光线的正面亮度。从而,即使采用较少数量的发光二极管或较浅深度的框架仍可形成均匀性较佳的面光源,满足较低成本和薄型化设计的要求。附图说明图l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第二光学板的立体图。图4是图2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第一光学板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二光学板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第一光学板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第一光学板VII-VII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6所示第一光学板VIII-VIII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0包括一个框架21、设置于框架21底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22、 一个扩散板24、 一个第一光学板25以及一个第二光学板23。第一光学板25盖设于框架21的开口端。扩散板24设于发光二极管22上方。第二光学板23设于发光二极管22和扩散板24之间。第一光学板25和扩散板24间隔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扩散空间26。框架21可由表面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或塑料制成,也可以在框架21内壁涂布具有高反射率的涂层,以使光线在框架21内能够完全反射。框架21还具有用于承载和支撑发光二极管22、扩散板24、第一光学板25以及第二光学板23的支撑结构。请参见图3,第二光学板23由透明材料制成,其包括入光面231及与入光面231相对的出光面232。该出光面232为平面。第二光学板23在入光面231形成有多个沿第一方向X工延伸的V形脊结构234a、多个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V形脊结构234b、多个沿第三方向X3延伸的V形脊结构234c及多个沿第四方向X4延伸的V形脊结构234d。上述多个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四个方向Xh X2、 X3及X4中,相邻两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V形脊结构的顶角可为80度至100度,同方向上相邻V形脊结构之间的中心距离可为0.025毫米至1毫米。四个方向Xh X2、 X3及X4上 相邻V形凸起之间的中心距离分别Dh D2、 D3与D4, DfD^力Df力D4。沿四个方向X^ X2、 X3及X4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形成多个相互连接的具有共同连接点的三棱锥凹槽234 ,具有共同连接点的三棱锥凹槽234相互连接的侧壁形成四角星形236,且多个四角星形236 呈矩形阵列排布。第二光学板23的总体厚度T可为0. 4毫米至4毫米。第二光学板23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注塑成 型而成。制备过程中需在模具上设置与四棱锥凹槽234相应的凸起结构,以便使第二光学板 23可在单次注塑过程中成型。请再次参见图2,扩散板24为一平板,其由分散有散射粒子242的透明材料制成,散射粒 子242可为二氧化钛微粒、二氧化硅微粒和丙烯酸树脂微粒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可以理解,通过调整散射粒子242与构成扩散板24透明本体的材料之间的比例可以调节扩散 板24的透光率,将扩散板26的透光率控制在80%以上为较佳选择。请参见图4,第一光学板25由透明材料制成,其包括一个入光面251和与入光面251相对 的出光面252,其中,入光面251为平面。第一光学板25的出光面252形成有多个光学微结构 ,该多个光学微结构由沿第一方向Xi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a、多个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V形脊 结构254b、多个沿第三方向X3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c及多个沿第四方向X4延伸的V形脊结构 254d交错形成。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b与沿第四方向X4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d皆 通过沿第一方向Xi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a与沿第三方向X3延伸的V形脊结构254c之间的交点。 四个方向Xi、 X2、 X3及X4中相邻两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V形脊结构的顶角可为80度至100 度,同方向上相邻V形脊结构之间的中心距离可为0.025毫米至1毫米。四个方向Xh X2、 X3及 X4相邻V形脊结构之间的中心距离分别Dh D2、 D3与D4, DfD^力Df力D4。上述V形脊结构 相互交错形成多个相互连接的具有共同连接点的三棱锥凹槽255,具有共同连接点的三棱锥 凹槽255相互连接的侧壁形成四角星形256,且多个四角星形256呈矩形阵列排布。为进一步提高出射面光源的均匀性,还可以在第一光学板25上方还设置光学片30。光学 片30可以为光扩散片、增光片或者反射式偏光片。在直下式背光模组200中,第二光学板2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个扩散板和一个第一光学板,该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框架底板上,该扩散板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上方,该第一光学板设置于该扩散板上方,该第一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板的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光学微结构,该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一个第二光学板,该第二光学板设于该扩散板及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该第二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出光面为平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入光面靠近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光学板还包括形成于入光面的沿至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构,该沿不同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多个发光二极管、一个扩散板和一个第一光学板,该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框架底板上,该扩散板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上方,该第一光学板设置于该扩散板上方,该第一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板的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光学微结构,该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一个第二光学板,该第二光学板设于该扩散板及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该第二光学板包括一个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出光面为平面,该第二光学板的入光面靠近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光学板还包括形成于入光面的沿至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构,该沿不同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相互交错。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形成于第二光 学板入光面的该多个V形脊结构沿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该沿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 垂直相交。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形成于第二光 学板入光面的该多个V形脊结构沿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其中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脊结 构通过沿另外两个不同方向延伸并相交的多个V形脊结构之间的交点。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形成于第二光 学板入光面的该多个V形脊结构沿四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其中沿两个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通 过沿另外两个方向延伸的V形脊结构之间的交点。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绍汉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