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设有变压器模组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器系统,尤其涉及其 变压器模组及共模抑制模组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具有变压器模组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器产品中,通常做法是将变压器模组与共 模抑制线圈连体设置,然后装设在电连接器的内置电路板上,最后再转接至外部电路板上。 所述之传统设计中,变压器模组与共模抑制线圈组成模组的线圈需手工绕制,而手工绕制的 方式效率低,线圈品质较差,且不利于生产流程中的自动化,从而导致了连接器的成本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变压器模组与共模抑制模组的电连接 器系统,其变压器模组与共模抑制模组之连接便于自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减小了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所述电 连接器系统包括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 器的共模抑制模组与变压器,该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变压 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共模抑制模组包括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一线圈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其包括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共模抑制模组与变压器,该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变压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共模抑制模组包括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一线圈的两端与上述第一侧相连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的一端,第三与第四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网络通路的第二侧,其特征在于:变压器装置于一壳体内,该壳体设置有若干导接脚,形成一变压器模组,共模抑制模组包括一磁芯,第三、第四线圈共同缠绕于该磁芯,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导接脚最终与第三、第四线圈的一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系统,用以形成网络通路,其包括外部电路板、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装置于外部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的共模抑制模组与变压器,该网络通路具有互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变压器包括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共模抑制模组包括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一线圈的两端与上述第一侧相连接,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与第四线圈的一端,第三与第四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网络通路的第二侧,其特征在于变压器装置于一壳体内,该壳体设置有若干导接脚,形成一变压器模组,共模抑制模组包括一磁芯,第三、第四线圈共同缠绕于该磁芯,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导接脚最终与第三、第四线圈的一端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抑制 模组的磁芯设有并列的两通孔,两通孔之间形成有中间壁,第三、第四线圈以贯穿两通孔的 方向缠绕于中间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系统还形成有多个所述网络通路,且多个网络通路的共模抑制模组共用同一磁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 设有安装于电连接器内部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变压器模组表面贴装于该内置电路板上,共模 抑制模组的第三、第四线圈的两端焊接于内置电路板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内置 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径电性连接于第三、第四线圈的一端。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铭璋,吴立群,黄朝栋,徐勇春,林志民,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