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柴宁莉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41178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体内传感器胶囊和体外接收器。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整体采用凝胶类材料包裹呈仿水蛭软体结构,其两端各设有可以贴附于人体胃肠表面的吸盘。体内传感器胶囊内设有应变片传感器、微控制单元一、与吸盘相连的吸盘肌肉片组、通信单元一、天线一和电池组。体外接收器是由天线二、通信单元二、微控制单元二、电压转换芯片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组成。同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受检者无任何痛觉或不适反应,随身携带便携式体外接收器,在检测时可自由活动,记录完全生理状态下胃肠运动波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胃肠运动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过程是由消化道管壁平滑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及括约肌的协调性开闭完成的,胃肠运动与人体很多疾病相关,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自1883年Kronecker等用气囊法测定咽和食管收缩运动,经过近100余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动物、尤其是人体的胃肠运动规律仍未完全清楚,究其主要原因是记录胃肠运动的研究方法存在很多欠缺,亟待改进。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胃肠运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一 )放射学检查透视下观察不透X光标记物或放射性同位素在胃肠道的移动情况,以此来反映胃肠的蠕动。缺点是仅能用肉眼记录胃肠蠕动的性质和变化,不能量化; 且被检测的人或动物要受到X光辐射;(二)测压法在胃肠道安装压力应变片(extroluminal strain gange)来观察压力曲线变化。目前已有的相关仪器国内市场有“HU-809型胃肠运动换能器”及“KH-100型胃肠蠕动动传感器”两种,二者均是将磷青铜薄片换能器用手术丝线缝在胃或十二指肠壁上,换能器的尺寸有15)(6mm、10X5mm、《(4mm、3X4mm的四种型号,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从半导体应变片上引出两根导线连接到体外二道生理记录仪、平衡记录仪和多媒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等,输入电压为0-6VDC,以此来记录胃肠蠕动情况。但该仪器的致命缺点是1、需开腹手术将换能器缝在肠壁上,创伤大,因此不能用于人体胃肠蠕动情况的记录;2、即使在小动物中,由于胃肠壁极薄,埋植弹性应变片几乎难以实现;3、缝线对肠壁有损伤,所以记录的胃肠蠕动情况并非完全生理状态下的模式,一定程度影响检测结果;4、需要有导线连接体外来记录,在动物实验中,需要对动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束缚,否则动物易咬坏或扯断连接导线,所以所记录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动物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胃肠运动模式。(三)内压测定法一些研究者采用多导灌注导管同时观察胃肠各部分运动,缺点但对微小的压力变化不敏感,很难准确反映胃肠蠕动情况。(四)肌电图同步检测是以电活动为指标研究胃肠运动规律的方式。因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具有峰波依赖性,故胃肠肌电活动与机械运动应具有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技术手段进行胃肠运动记录的仪器有合肥华科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的EGEG-8D型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该机亦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0219931.9。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所记录的肌电波形很容易受干扰,呼吸、咳嗽及外界轻微干扰均可影响数据分析。另外,中国专利200710044901. 0公开了一种“电磁式胃肠动力功能无创诊查系统”。该专利技术虽然解决了被测者无痛苦、无创伤、无需清肠及禁食等检测条件限制,基本可反映出人体肠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M小时监测胃肠道内容物在胃肠道内的通过过程。 但由于其在体外不可控,故不能有选择的对被测者进行重点部位或目标部位的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人体不带导线的无线无创胃肠运动记录装置。受检者随身携带便携式体外接收器,在检测时可自由活动,记录完全生理状态下胃肠运动波形。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它包括体内传感器胶囊和体外接收器。其结构特点是,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整体采用凝胶类材料包裹呈仿水蛭软体结构,其两端各设有可以贴附于人体胃肠表面的吸盘。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内设有应变片传感器、微控制单元一、与吸盘相连的吸盘肌肉片组、通信单元一、天线一和电池组。应变片传感器与微控制单元一连接,微控制单元一与通信单元一连接,通信单元一与天线一连接,微控制单元一另外通过所设信号放大器与吸盘肌肉片组连接,由电池组给体内传感器各单元部件供电。所述体外接收器是由天线二、通信单元二、微控制单元二、电压转换芯片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组成。天线二与通信单元二连接,通信单元二与微控制单元二连接,微控制单元二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连接。在上述无线记录装置中,所述天线一和天线二均是由三个振荡线圈和多个电容器构成。所述通信单元一和通信单元二均采用nRFMLEl芯片与一个电解电容、一个电阻和多个电容器构成。所述微控制单元一采用MSP430F2370IYFF芯片与一个电解电容和多个电容器构成。所述微控制单元二采用MSP430F551X芯片与一个电解电容和多个电容器构成。所述应变片传感器采用可变电阻Rl和电阻R2构成;所述信号放大器采用DAC12芯片;所述电压转换芯片型号为LT1086-3. 3,所述电池组采用3. 6v的微型钮扣电池。在上述无线记录装置中,所述吸盘的结构可以是仿水蛭口器,内藏微型三爪夹钳; 或者是仿水蛭吸盘的光滑软体。在上述无线记录装置中,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分为三段,中间段最软,其内放置应变片传感器。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如下1)因胃肠壁对钳夹基本无痛觉反应,所以通过人工肌肉“吸盘”将体内传感器胶囊固定于肠壁,受测者可无任何痛觉或其他不适反应;2)体内传感器胶囊可随胃肠蠕动到达胃肠任何部位,透视下可确定其到达胃肠的部位,通过体外微量控制器发出指令引起人工肌肉变形将其固定于所需测量的部位,因而可以用来记录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各个部位的蠕动波形;3)患者随身携带体外接收器,可以自由活动;4)操作过程简便,受测者可服水吞下软体体内传感器胶囊,也可用内镜活检钳钳夹该胶囊送入胃内。本专利技术在临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体内传感器胶囊的结构剖面示意图2为图1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的A-A向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体内传感器胶囊的一种吸盘结构的底面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另一种吸盘结构的底面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人体内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体内传感器胶囊中的电路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体外接收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1至图8,本专利技术包括体内传感器胶囊和体外接收器。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1整体采用凝胶类材料包裹呈仿水蛭软体结构,其两端各设有可以贴附于人体胃肠表面的吸盘2。吸盘2的结构可以是仿水蛭口器,内藏微型三爪夹钳,如图4所示;或者是仿水蛭吸盘的光滑软体,如图5所示。体内传感器胶囊内设有应变片传感器3、微控制单元一 4、与吸盘2相连的吸盘肌肉片组2-1、通信单元一 5、天线一 6和电池组7。应变片传感器3 与微控制单元一 4连接,微控制单元一 4与通信单元一 5连接,通信单元一 5与天线一 6连接,微控制单元一 4另外通过所设信号放大器8与吸盘肌肉片组2-1连接,由电池组7给体内传感器各单元部件供电。体外接收器是由天线二 13、通信单元二 9、微控制单元二 10、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 12组成。天线二 13与通信单元二 9连接,通信单元二 9与微控制单元二 10连接,微控制单元二 10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 12连接。天线一 6和天线二 13均是由三个振荡线圈和多个电容器构成;通信单元一 5 和通信单元二 9均采用nRFMLEl芯片与一个电解电容、一个电阻和多个电容器构成;微控制单元一 4采用MSP430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它包括体内传感器胶囊和体外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1)整体采用凝胶类材料包裹呈仿水蛭软体结构,其两端各设有可以贴附于人体胃肠表面的吸盘(2);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内设有应变片传感器(3)、微控制单元一(4)、与吸盘(2)相连的吸盘肌肉片组(2-1)、通信单元一(5)、天线一(6)和电池组(7),应变片传感器(3)与微控制单元一(4)连接,微控制单元一(4)与通信单元一(5)连接,通信单元一(5)与天线一(6)连接,微控制单元一(4)另外通过所设信号放大器(8)与吸盘肌肉片组(2-1)连接,由电池组(7)给体内传感器各单元部件供电;所述体外接收器是由天线二(13)、通信单元二(9)、微控制单元二(10)、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12)组成,天线二(13)与通信单元二(9)连接,通信单元二(9)与微控制单元二(10)连接,微控制单元二(10)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1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体胃肠动力检测的无线记录装置,它包括体内传感器胶囊和体外接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的外壳(1)整体采用凝胶类材料包裹呈仿水蛭软体结构,其两端各设有可以贴附于人体胃肠表面的吸盘O);所述体内传感器胶囊内设有应变片传感器(3)、微控制单元一 0)、与吸盘(2)相连的吸盘肌肉片组0-1)、通信单元一 (5)、天线一(6)和电池组(7),应变片传感器(3)与微控制单元一⑷连接,微控制单元一 ⑷与通信单元一(5)连接,通信单元一(5)与天线一(6)连接,微控制单元一⑷另外通过所设信号放大器(8)与吸盘肌肉片组(2-1)连接,由电池组(7)给体内传感器各单元部件供电;所述体外接收器是由天线二(13)、通信单元二(9)、微控制单元二(10)、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1 组成,天线二(1 与通信单元二(9)连接,通信单元二(9)与微控制单元二(10)连接,微控制单元二(10)分别与电压转换芯片(11)和计算机USB输出接口(1 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宁莉吴本俨
申请(专利权)人:柴宁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