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管换热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6538004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扁管换热器结构,其包括开设有管道槽的翅片和与所述翅片固定连接的扁管,所述的管道槽为“U”形,且其开口端设置在翅片的两侧。同时还公开了一种装配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翅片堆叠并固定,将扁管相应固定在固定台上;2)移动固定台使扁管对应地插入管道槽中;3)施加推力直至扁管进入管道槽;4)通过焊接、胶粘或者过盈配合固定;5)将扁管的两端与进口集管和出口集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在翅片上设置“U”管道槽,可以同时从两翅片两侧横向方向插入扁管,减小扁管插入翅片组的行程,对称地插入,避免了翅片一侧受力造成的变形等情况这种新型翅片结构更容易实现装配和提高接触面积。散热好且均匀,提高了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特别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房间空调器在制冷工况运行时,室内空气流经蒸发器使得温度降低。同时由于蒸发器表面的温度一般明显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空气流过蒸发器表面时,空气中的部分水分将被析出,从而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凝结水。在蒸发器表面的凝结水应该及时排掉,如果凝结水在蒸发器表面积聚较多,将阻塞空气流道,增大空气的流动阻力,将降低蒸发器的效率还有可能发生水滴吹入室内的情况,导致空调器的质量不合格。翅片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制冷空调装置中用得最多的换热器型式,房间空调器和风冷式冷水机组大都采用这种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在加工时,是在翅片上冲孔、翻边,翻边的高度即为翅片间的间距,翻边形成的圆环套在管子上,使得翅片得以通过这个圆环与管子有良好的接触,提高传热效率。图1为现有技术空调的平行流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结构的截面视图。如图1、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多进多出型管带式换热器结构,其包括翅片3和贯穿翅片3的扁管2,其中所述的扁管为微通道铝扁管,为了保证扁管2与翅片3的结合具有良好的散热性,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将两者相结合,扁管2的上端与进口集管1连通地焊接连接,扁管2的下端与出口集管4连通地焊接连接,从而进口集管1中的冷媒分散流入多个扁管2中,经过热交换后汇于出口集管4中,这样就便于换热器与外部管路连接。但是在组装时,先叠落翅片,再竖插入扁管进行装配;扁管从翅片的低端到顶端插入行程较大,对翅片的翻边影响较大,导致翅片的间距很难确定,进而会对翅片和扁管之间贴合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图3为现有技术的汽车散热片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包括扁管12和翅片 13,在组装时所述的扁管两端设置有焊料涂层,波浪形翅片固定在两扁管间后进行高温钎焊,虽然可以得到较好的强度但是整个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扁管与翅片的连接需要依靠焊接,焊接工艺不易控制经常出现焊接不良,引发产品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存在的不足,结合汽车换热器的优点提供一种多进多出新型结构冷凝器,它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和强度,并且操作简单稳定性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扁管换热器结构,其包括开设有管道槽的翅片和与所述翅片固定连接的扁管,所述的管道槽为“U”形,且其开口端设置在翅片的两侧。所述的扁管为微通道扁管。所述的管道槽的宽度比扁管的厚度大0. 2-0. 5mm。所述的管道槽周围设置有翻边。所述的“U”管道槽的开口端交错设置在翅片的两侧。所述的“U”管道槽的开口端双间隔地交错设置在翅片的两侧。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的装配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翅片堆叠并固定,将扁管间隔地相应固定在固定台30和固定台40 ;2)同时移动两侧的固定台30和固定台40,使扁管同时从两侧对应地插入管道槽中;3)继续施加均勻推力直至扁管进入管道槽的内部;4)继而通过焊接、胶粘或者过盈配合方式进一步固定扁管与翅片;5)将扁管的两端与进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分别焊接连接。分别先后移动固定台和以将扁管先后插入翅片两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在翅片上设置“U”管道槽,可以同时从两翅片两侧横向方向插入扁管,减小扁管插入翅片组的行程,对称地插入,避免了翅片一侧受力造成的变形等情况,提高翅片与扁管之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热阻系数,提高散热效率。这种新型翅片结构更容易实现装配和提高接触面积。散热好且均勻,提高了产品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空调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翅片俯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汽车散热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翅片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组装状态斜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装配状态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组装总体状态侧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翅片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图9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翅片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图10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翅片结构的第四二实施例。图中符号说明1进口集管4出口集管 2,12,22,扁管3,13,23翅片 231管道槽 232翻边233 冲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4所示,翅片23为矩形铝薄片,其上间隔均勻地开设有多组冲孔233,所述的冲孔233沿矩形翅片长度方向开设,所述的冲孔233有利于气流在其内通过以加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在两组冲孔233之间开设有“U”形管道槽231,所述的管道槽231的开口交错设置在翅片23的两侧侧,所述的管道槽231周围设置有翻边232,其中,管道槽231的宽度CN 102192672 A 稍大于将在下面描述的扁管22的厚度,一般比扁管22的厚度大0. 2-0. 5mm,即扁管22可以顺利地进入管道槽231中。进一步地,所述的管道槽的开口端形成有倒角结构,以便于扁管22的插入。本专利技术的扁管22为空心扁管或者微通道扁管,一般为铝质扁管,所述的微通道扁管为在其管腔内设置有多个分隔板,分隔板沿扁管的管道方向延伸并将管腔均勻地分割为数个互不相通的微通道。扁管22的横截面为与管道槽231相匹配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扁管22的宽度与所述的“U”形管道槽231长度相同或稍大,以使扁管22可与于管道槽231紧密贴合接触。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7简单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的组装过程,以期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将扁管22间隔地相应固定在固定台30和固定台40,同时将翅片23堆叠并固定, 并且管道槽231对应地上下对齐排列;然后将同时移动两侧的固定台30和固定台40,并施加均勻的推力,使扁管22两侧同时对应地插入翅片23的“U”形管道槽231中,继续施加均勻推力直至扁管22进入管道槽231的最内部,继而通过焊接、胶粘或者过盈配合等方式进一步固定扁管与翅片;最后将扁管22的两段与进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分别焊接连接,即可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组装。当然,也可以先后地将扁管22插入翅片23的管道槽231中。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翅片“U”形管道槽开口交错设置的方式,图8示意了本专利技术翅片的第二实施例,其采用双间隔地设置管道槽,即每两个管道槽改变一次端口方向,当然, 还可以采取其他的管道槽开口的设置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以其进一步改善在扁管插入过程中对翅片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图示为其中最佳实施例,但不局限于此,且所述的实施例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将在翅片上设置“U”管道槽,可以同时从两翅片两侧横向方向插入扁管,减小扁管插入翅片组的行程,对称地插入,避免了翅片一侧受力造成的变形等情况,提高翅片与扁管之间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热阻系数,提高散热效率。这种新型翅片结构更容易实现装配和提高接触面积。散热好且均勻,提高了产品性能。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在的实施例中,相同领域内的有识之士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指导思想之内可以轻易提出其他的实施例,如采用其他管道槽开口设置方式等,但这种实施例都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管换热器结构,其包括开设有管道槽(231)的翅片(23)和与所述翅片(23)固定连接的扁管(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槽(231)为“U”形,且其开口端设置在翅片(23)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管换热器结构,其包括开设有管道槽031)的翅片03)和与所述翅片03) 固定连接的扁管(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槽031)为“U”形,且其开口端设置在翅片 (23)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02)为微通道扁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槽031)的宽度比扁管02)的厚度大0. 2-0. 5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槽031)周围设置有翻边(232)。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管道槽 (231)的开口端交错设置在翅片03)的两侧。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扁管换热器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静车金峰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