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536633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该电缆束即使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不断裂,弯曲性良好,且容易进行捆扎加工。细径同轴电缆束通过使捆扎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与连接器连接而进行成端处理,用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经编成的筒状的经编套而被捆扎,在经编套中,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0cN/dtex,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μm而小于或等于60μm,厚度小于或等于0.1mm,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35个/in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多根细径的同轴电缆捆扎并进行成端处理而获得的。
技术介绍
近年,在移动终端或小型摄像机等电子设备的设备主体与液晶显示部之间的连接或设备内的配线等中,使用极细的同轴电缆。从配线的容易性出发,使用将多根同轴电缆集束一体化而成的同轴电缆束。对于同轴电缆束,通常在末端部分连接电气连接器等而进行成端处理,在电缆束的中间部形成将多根同轴电缆捆扎的部分。已知在对多根同轴电缆进行捆扎时,使用粘接带等捆扎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356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移动终端或小型摄像机等电子设备中,将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的框体之间电气连接的同轴电缆束,随着框体的相对移动而变形。如果利用粘接带将同轴电缆束的中间部捆扎,则限制中间部的同轴电缆之间的相对移动,因此,容易在捆扎部分相对于同轴电缆束的变形而使施加的载荷增大。因此,如果由于框体之间的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使同轴电缆束反复进行变形,则可能在被捆扎的部分使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断裂。特别地,使用的同轴电缆的直径越细(例如,AWG44、46),中心导体越容易产生断裂。另外,在使框体移动,同轴电缆束发生变形时,同轴电缆束与框体或框体之间的铰链摩擦。其结果是,如果捆扎部件磨损而断开,则无法维持电缆束的形状。因此,希望捆扎部件不妨碍同轴电缆之间的相对移动,具有较高的耐磨损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细径同轴电缆束即使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不会断裂,且该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弯曲性良好,而且容易进行捆扎加工。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处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经编成的筒状的经编套而被捆扎,在所述经编套中,所述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经编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35个/inch。此外,在这里,所谓“进行成端处理”,是指“在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安装连接器或者FPC(柔性印刷基板),从而成为可间接地与基板连接的状态”,或者“使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从细径同轴电缆的端部阶梯状地露出而进行末端处理,成为可直接与基板连接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 3. OcN/dtex、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的合成纤维进行经编而制作经编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的筒状的经编套,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 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35个/inch,在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后,将所述经编套进行扩径,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汇集起来并穿过所述经编套而进行捆扎。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由于在经编套内多根同轴电缆之间可以相对移动,所以可以容易地将向同轴电缆施加的弯曲载荷释放,从而难以向同轴电缆施加过度的载荷。因此,即使该电缆束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极难产生断裂。而且,由于经编套由合成纤维经编而成,所以耐磨损性、强度、以及弹性率优越,电缆束的弯曲性良好,且不会因相对于框体的滑动导致的反复摩擦而破损。因此,可以长期地维持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的状态。另外,由于在经编套中,其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个/inch 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35个/inch,所以可以使经编套向周向充分地进行扩径,从而使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上的连接器等通过。而且,可以良好地保持经编套的经编状态,即使在将电缆束扭转时,也不会产生使在经编套内穿过的细径同轴电缆从经编套的孔眼向外部凸出的问题。另外,由于采用上述编织密度,并将厚度设为小于或等于0. 1mm,所以可以利用适当的内径得到相对于细径同轴电缆的良好的束紧力。另外,由于作为经编套所使用的合成纤维,使用了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且其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的合成纤维,所以可以得到良好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I(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B) 是其侧视图。图2(A)是表示将上下的基板重叠后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图3㈧是表示在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的状态的俯视图,⑶是其侧视图,(C)是其剖面图。图4(A)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前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利用经编套将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使捆扎起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穿过经编套时的经编套的端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配置在框体进行转动的移动电话内的例子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配置在利用铰链使框体转动的移动电话内的例子的斜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重叠地配置、向前后(图1、图2的左右方向)水平移动的两个基板11、12之间,由包含多根OO 60根)细径同轴电缆M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进行连接。基板11、12分别安装在例如移动电话等设备的相对滑动的框体内。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个末端,通过安装连接器25而进行成端处理,从而使与基板 11、12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除了两端部21a、21b以外,利用经编套 23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捆扎。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与两基板11、12连接,在基板 11、12的俯视方向上作为整体形成为U字状(或者J字状)(参照图KA)及图2(A))。由此,可以在两基板11、12之间对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进行配线。此外,图1是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端部21a、21b距离最远的状态,图2是两端部21a、21b最接近的状态。基板11、 12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距离为例如从30mm至60mm的程度。细径同轴电缆M构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径向的剖面上,从中心向外侧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以及外皮,在各个端部21a、21b上实施末端处理,使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中心导体阶梯状地分别以规定长度露出。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 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以外,也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此外,在附图中, 较少地示出细径同轴电缆M的根数而简略化。在俯视图中观察,细径同轴电缆束20向基板的宽度方向(图I(A)中的双箭头W的方向)弯曲。由于基板11、12的宽度为几cm,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该方向的弯曲直径。例如,如图1 (A)所示,如果在宽度方向W上观察时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一个端部21a与上基板11的右侧(在图I(A)中为上侧)连接,则在宽度方向W上观察时另一个端部21b与下基板12的左侧(在图KA)中为下侧)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处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经编成的筒状的经编套而被捆扎,在所述经编套中,所述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0cN/dtex,所述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μm而小于或等于60μm,所述经编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1mm,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35个/inch。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处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经编成的筒状的经编套而被捆扎,在所述经编套中,所述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经编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编织密度为在宽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55个/inch而小于或等于环数75个/inch,在长度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环数25个/inch而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下达则山崎信之平田久志笈田多加史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世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