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167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及其应用,属生物农药技术领域。该生物制剂按常规方法制备。其生产菌株为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13-1,已于2005年9月1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1456。发明专利技术的菌株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菌落圆形,培养后期为棕褐色;(2)该菌株抑菌谱广、抑菌能力强,能在马铃薯、魔芋等作物的根际定殖。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该菌株,通过液体或固体培养,获得包括细菌菌体培养物,通过液体发酵生产,加入润湿剂、展着剂等制备成液剂,或与吸附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滤、浓缩、粉碎和晾干,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多种作物细菌病害具有明显稳定的防治效果,综合性状好,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及其应用,属生物农药

技术介绍
植物细菌性病害是仅次于真菌性病害,危害大、损失重、分布较广的世界性植物病害之一,尤其是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危害番茄、辣椒、烟草、马铃薯等400余种经济作物,目前尚无农药可防治。对于多种作物的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红掌细菌性疫病等,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大剂量的化学农药可以防治,但一些病原细菌对生产上常用的农用链霉素表现抗药性,因此,农用链霉素的防病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化学农药使用和残留量超过国际标准,出口农产品纷纷遭到拒绝和退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等农产品的数量问题已经不是大家考虑的主要问题,而其质量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已经引起了几乎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目前对于细菌性害国内外主要采取的保守控制措施为进行种薯(种子)消毒,拔除病株,加强检疫和采用卫生洁园等农业措施,控制进一步传播。因此,研究开发高效、无毒、安全无残留、使用简便的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已经是我国农业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通过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antibioticus)13-1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无残留、使用简便的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本专利技术采用的细菌是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5)13-1,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中国.北京.中关村;保藏日期2005年9月13日;保藏登记入册的编号CGMCC NO.1456。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13-1,系本专利技术人于2002年发现的一个国内外未见报道,可用于植物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新菌株。本专利技术的生产菌株13-1,分离自昆明市郊土壤,经形态学、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全自动鉴定系统测定,以及16s rRNA和16S-23S rRNAITS序列分析,该生防细菌为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的一个新菌株。16s rRNA序列(Genebank No.DQ188260)分析与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DSM 2044菌株(Genebank No.AB019582)同源性达99%,但该菌株的16S-23S rRNA ITS序列(GenebankNo.DQ188259)分析在Genebank中未发现与溶杆菌属内不同种相似的同源性序列。该菌株具有以下特征(1)菌落圆形,不透明稀液状,培养初期为暗黄色,后期转为棕褐色菌落,菌体长杆状;(2)该菌株抑菌谱广、抑菌能力和作物根际定殖能力强,该菌株可在马铃薯、魔芋等作物的根际定殖。对重要作物的病原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yringae,Erwinia carotovora,Xanthomonas属中的X.oryzae pv.oryzae,X.axonopodis pv.diffenbachiae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平均为11.0-20.0mm,同时还对真菌(镰孢菌Fusarium spp.等)亦具有抑菌作用。(3)具有以下生理生化特征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硝酸盐不还原,明胶液化、淀粉和吐温80不水解,吲哚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和脲酶阴性。能利用葡萄糖产酸,可水解酪蛋白;常规和Biolog生理生化特征能利用N-乙酰-D-半乳糖、N-乙酰-D-葡糖胺、D-甘露糖、α-D-葡萄糖、D-海藻糖、柠檬酸、3-羟基乙酸、α-丁酮酸、α-酮戊二酸、丙酸、琥珀酸、溴琥珀酸、丙氨酰胺、L-脯氨酸、L-苏氨酸;不能利用L-丝氨酸、L-组氨酸、阿拉伯糖、麦芽糖、密二糖、组氨酸、纤维二糖等。该菌株在糖原、麦芽糖、α-D-葡萄糖、柠檬酸盐等项目上与Lysobacter antibioticus DSM 2044菌株具有差异。(4)本专利技术的生物制剂对多种重要细菌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如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植物青枯病,Erwinia carotovora supsp.carotovora等引起的作物(如魔芋、马蹄莲等)细菌性软腐病,Xanthomonas属病原细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等。同时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性状。本专利技术按常规方法制备。即将抗生素溶杆菌13-1菌株,通过液体或固体培养,获得包括细菌菌体培养物,通过液体发酵生产,加入润湿剂、展着剂,或与吸附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滤、浓缩、粉碎和凉干,制备成液剂或可湿性粉剂。本专利技术的生物制剂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一.液体发酵制剂生产1.供试菌株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13-1菌株,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提供。2.试管种培养(以下均为重量百分比)将13-1菌株接种到试管固体培养基斜面上,培养基配方为1000毫升NA培养基蛋白胨5g,蔗糖10克,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琼脂17-20g(培养基用),蒸馏水(补足1000ml)。22-26℃下培养24-48h,获得试管种。3.菌种摇床扩大培养将斜面种子接种茄瓶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基为NA培养基,配方前述试管种培养2相同。24-28℃下培养24-48h,获得茄瓶种子,供发酵生产用。4.中试液体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如下试管菌种→茄瓶种子→孢子悬浮液→发酵罐(无菌空气,培养液)→发酵液→填充罐(轻质碳酸钙)→板框压滤机(弃去滤液)→滤饼→调浆→加入润湿剂、展着剂等→60℃烘干→粉碎→菌粉→质量检查。具体发酵生产过程如下(1)茄瓶斜面种子液的制备将已培养好的茄瓶斜面上的菌苔,用灭菌水洗下,制备细菌悬浮液。(2).接种采用茄瓶种子,将种子悬浮液通过接种口,利用压差接入发酵罐,操作严格,避免污染。升压时罐压不能超过1.5/平方厘米。(3)液体发酵生产a.发酵罐培养基黄豆粉2%,葡萄糖0.3%,蛋白胨0.2%,淀粉3%、碳酸钙0.2%,鱼粉0.5%,花生油0.1%,硫酸铵0.05%,硫酸镁0.03%,磷酸二氢钾0.03%,磷酸氢二钾0.03%,消泡剂0.01%,NaOH 600g。灭菌前pH8.5。b.灭菌锅炉的总蒸汽压应在4-5公斤/平方厘米,以保证各管道的蒸汽压力。管道、空气过滤器、发酵罐及培养基的灭菌,均按生产工艺标准进行。C.发酵条件的控制罐温发酵罐的罐温均控制在29±1℃,通过插入培养基的温度计测量,以夹层内通入冷却水或热水的方法进行调节。罐压发酵罐的罐压控制在0.06MPa,通过无菌空气入口和废气排放口进行调节。搅拌发酵罐的搅拌速度为200转/分钟。通风量8至15m3/h(根据细菌不同培养时期产气泡量进行调节)。抽样检查每2小时自取样管取样1次,测定pH,并涂片以结晶紫染色镜检菌体形态、有无杂菌的污染等,发酵罐放罐时镜检计数,并用培养基平板方法进行活菌的计数。培养周期发酵罐的培养周期约为36-48小时,当培养基中的菌数不再增加时即可停止培养,立即放罐。液体发酵制剂经平板计数测定含菌量,含菌量达180亿CFU/ml,供田间防治病害用。2.固体生物制剂的生产首先进行细菌的液体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多种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由生产菌株和辅料按液体发酵或固体发酵生产方法制备,其特征在于该菌剂的生产菌株为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antibioticus)13-1,该菌株已于2005年9月1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NO:145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多种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制剂,由生产菌株和辅料按液体发酵或固体发酵生产方法制备,其特征在于该菌剂的生产菌株为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antibioticus)13-1,该菌株已于2005年9月13日保藏在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姬广海张世光魏兰芳何月秋李成云吴亚鹏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