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05459 阅读:3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6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斜撑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该装置可以提供多高层建筑底层较大的应用空间,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因为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整体性,目前广泛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框架结构中主要是以压弯构件——竖向的框架柱和以弯剪构件——水平框架梁组成的。现有多高层建筑中,常常要求底层或地下一层空间较为宽阔,如大型商场的底层,地下一层停车库等等,这些需要较大的入口空间或汽车车道,如果布置太多的竖向框架柱一来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空间的使用。而现有技术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方式是将竖向的框架柱直接架设在水平框架梁上,这造成水平框架梁具有较大的竖向负载,给水平框架梁造成较大的弯剪内力,给多高层建筑的底部造成潜在的隐患。本专利技术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来解决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转换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水平框架梁直接固定支撑竖向框架柱造成水平框架梁弯剪内力太大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与第二框架柱间相向设置两斜撑,所述斜撑头部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所述斜撑根部与第一框架柱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间通过根部拉梁连接固定。优选的,所述斜撑根部分别固定根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的连接处,所述两斜撑头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框架柱柱脚与斜撑头部固定。优选的,所述斜撑头部还固定连接有头部拉梁,所述头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连接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二框架柱与头部拉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头部拉梁与根部拉梁间还设置中间楼面梁,所述楼面梁分别与第一框架柱、斜撑固定。优选的,所述头部拉梁、根部拉梁、楼面梁均选用型钢混凝土梁。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柱的柱脚与高层建筑的基础承台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框架柱、第二框架柱均选用型钢混凝土柱。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使用斜撑,安装在需要支撑的框架柱下面,与其他框架柱、水平框架梁成斜三角形状的结构组合,可以较大范围的承受框架柱的重压,把重量变为斜-->撑上的直压力,传回框架柱柱身承受。本专利技术中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框架柱、斜撑和斜撑根部的根部拉梁,由于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内力较大,斜撑和斜撑根部拉梁通常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斜撑转换传力直接、明确,构件受力以拉、压为主,明显优于受力以弯、剪为主的水平转换构件。应用本转换装置可以给高层建筑底部提供较大的入口空间,也可给高层建筑地下室提供通畅的汽车车道,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以斜撑转换替代现有技术中水平框架梁对框架柱的直接支撑,内力直接转换成对斜撑的压力和对根部拉梁的拉力,受力明确,构件的负荷小,使用寿命明显优于受力以弯、剪为主的水平转换构件。本装置可以提供多高层建筑底层较大的应用空间,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11为第一框架柱;12为第二框架柱;2为斜撑;21为斜撑头部;22为斜撑根部;31为根部拉梁;32为头部拉梁;33为中间楼面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实施例如图1~2所示,该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所述斜撑根部22分别固定根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的连接处,所述两斜撑头部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框架柱12柱脚与斜撑头部21固定。所述斜撑头部21还固定连接有头部拉梁32,所述头部拉梁32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连接固定。第二框架柱12与头部拉梁32固定连接。所述头部拉梁32与根部拉梁31间还设置中间楼面梁33,所述楼面梁33分别与第一框架柱11、斜撑2固定。所述头部拉梁32、根部拉梁31、楼梁33均选用型钢混凝土梁。所述第一框架柱11的柱脚与高层建筑的基础承台4固定。所述第一框架柱11、第二框架柱11均选用型钢混凝土柱。由于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内力较大,本装置采用斜撑转换机制,将第二框架柱的内力转换成斜撑的压力和对根部拉梁的拉力,其受力直接、明确,明显优于受力以弯、剪为主的水平转换构件,斜撑、根部拉梁通常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应用本转换装置可以给多-->高层建筑底部提供较大的入口空间,也可给高层建筑地下室提供通畅的汽车车道,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根部(22)分别固定根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的连接处,所述两斜撑头部(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框架柱(12)柱脚与斜撑头部(21)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头部(21)还固定连接有头部拉梁(32),所述头部拉梁(32)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