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因为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整体性,目前广泛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框架结构中主要是以压弯构件——竖向的框架柱和以弯剪构件——水平框架梁组成的。现有多高层建筑中,常常要求底层或地下一层空间较为宽阔,如大型商场的底层,地下一层停车库等等,这些需要较大的入口空间或汽车车道,如果布置太多的竖向框架柱一来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空间的使用。而现有技术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方式是将竖向的框架柱直接架设在水平框架梁上,这造成水平框架梁具有较大的竖向负载,给水平框架梁造成较大的弯剪内力,给多高层建筑的底部造成潜在的隐患。本专利技术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来解决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转换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水平框架梁直接固定支撑竖向框架柱造成水平框架梁弯剪内力太大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与第二框架柱间相向设置两斜撑,所述斜撑头部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所述斜撑根部与第一框架柱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间通过根部拉梁连接固定。优选的,所述斜撑根部分别固定根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的连接处,所述两斜撑头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框架柱柱脚与斜撑头部固定。优选的,所述斜撑头部还固定连接有头部拉梁,所述头部拉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包括支撑所有建筑楼层的若干个第一框架柱(11)和支撑底部以上建筑的第二框架柱(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柱(11)与第二框架柱(12)间相向设置两斜撑(2),所述斜撑头部(21)夹持支撑第二框架柱(12);所述斜撑根部(22)与第一框架柱(11)固定,且相邻第一框架柱(11)间通过根部拉梁(31)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根部(22)分别固定根部拉梁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的连接处,所述两斜撑头部(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框架柱(12)柱脚与斜撑头部(21)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高层建筑底部框架柱的斜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头部(21)还固定连接有头部拉梁(32),所述头部拉梁(32)端部与第一框架柱(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