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器手用铰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04745 阅读:6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6 21:11
联轴器手用铰刀,它涉及一种手用铰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联轴器铰刀存在的切削抗力大、操作工人铰孔时极其费力、加工效率低和加工孔的质量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工作部分为右旋结构,引导部分的引锥的倒角为3mm×45°,粗铰部分为齿形分屑结构,粗铰部分的前角为10°,粗铰部分的后角为18°,切削面为锥面,粗铰部分的齿形分屑槽的齿形角为60°,齿距为0.75mm,精铰部分的切削面的锥度为5°,精铰部分的前角为10°,精铰部分的后角为12°,校正部分的前角为10°,校正部分上设置有圆柱刃带,圆柱刃带的宽度为0.15-0.35mm,校正部分的第一后角为12°,校正部分的第二后角为2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铰孔。(*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用铰刀,具体涉及一种联轴器手用铰刀
技术介绍
联轴器铰刀是在用户现场安装或维修汽轮机时使用的一种手用铰刀。对于联轴器铰刀,采用传统的铰刀结构,由于切削余量分配及其切削方式,切削抗力很大,操作工人铰孔时极其费力,不仅加工效率低,而且加工孔的质量也不够理想,所以必须研制新结构型式的铰刀,以改善这种加工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联轴器铰刀存在的切削抗力大、操作工人铰孔时极其费力、加工效率低和加工孔的质量差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联轴器手用铰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联轴器手用铰刀包括工作部分和尾柄部分,所述工作部分包括引导部分、粗铰部分、精铰部分、校正部分和倒锥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粗铰部分、精铰部分、校正部分、倒锥部分和尾柄部分由左至右依次同轴制成一体;所述工作部分为右旋结构,其螺旋角为15°,所述引导部分的引锥的倒角为3mm×45°,所述粗铰部分为齿形分屑结构,粗铰部分的前角为10°,粗铰部分的后角为18°,切削面为锥面,粗铰部分的齿形分屑槽的齿形角为60°,齿距为0.75mm,所述精铰部分的切削面的锥度为5°,精铰部分的前角为10°,精铰部分的后角为12°,所述校正部分的前角为10°,校正部分上设置有圆柱刃带,圆柱刃带的宽度为0.15-0.35mm,校正部分的第一后角为12°,校正部分的第二后角为2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通过粗铰部分的齿形分屑槽合理分配其切削余量,大大减小了切削抗力,本技术的加工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还大大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孔加工质量。本技术尤其适用于铰制直径较大的孔,所述孔的直径范围为60-80mm。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手用铰刀的工作部分7的轴向剖面图,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图5是图1的B-B剖面图,图6是图3的F处放大图,图7是图6的C-C剖面图,图8是图3的G-G剖面图,图9是图1的D-D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联轴器手用铰刀包括工作部分7和尾柄部分6,所述工作部分7包括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和倒锥部分5,所述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倒锥部分5和-->尾柄部分6由左至右依次同轴制成一体;所述工作部分7为右旋结构,其螺旋角β为15°,所述引导部分1的引锥的倒角T为3mm×45°,所述粗铰部分2为齿形分屑结构,粗铰部分2的前角γ1为10°,粗铰部分2的后角α1为18°,切削面为锥面,粗铰部分2的齿形分屑槽的齿形角δ为60°,齿距P为0.75mm,所述精铰部分3的切削面的锥度θ为5°,精铰部分3的前角γ2为10°,精铰部分3的后角α2为12°,所述校正部分4的前角γ3为10°,校正部分4上设置有圆柱刃带3-1,圆柱刃带3-1的宽度W为0.15-0.35mm,校正部分4的第一后角α3为12°,校正部分4的第二后角α4为25°。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分1上留有8mm的圆柱1-1,倒锥部分5上留有8mm的圆柱5-1。本实施方式的的引导部分1用于将铰刀引正至待加工孔内定位,该部分不参与切削。粗铰部分2用于切除大部分铰削余量,齿形角为60°的齿形分屑槽铰削时大大减小切削抗力,减小振摆,改善孔加工质量。精铰部分3用于去除小量的精铰余量,单面精铰余量为0.05mm,获得较高的表面质量。校正部分4对精铰后的孔进行校正,校正孔的圆柱度和直线度,进一步改善孔的加工质量。倒锥部分5用于将刀具引出加工孔,保护精加工的孔不被刮伤,保证已加工孔的质量。尾柄部分6用于夹持刀具。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部分4上的圆柱刃带3-1的宽度为0.25mm。如此设置,结构更为合理。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尾柄部分6的末端为正方体结构,所述正方体结构的棱上设有倒角。如此设置,工作时,扳手夹持在正方体结构处,旋转刀具来进行铰孔加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联轴器手用铰刀,它包括工作部分(7)和尾柄部分(6),所述工作部分(7)包括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和倒锥部分(5),所述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倒锥部分(5)和尾柄部分(6)由左至右依次同轴制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分(7)为右旋结构,其螺旋角(β)为15°,所述引导部分(1)的引锥的倒角(T)为3mm×45°,所述粗铰部分(2)为齿形分屑结构,粗铰部分(2)的前角(γ1)为10°,粗铰部分(2)的后角(α1)为18°,切削面为锥面,粗铰部分(2)的齿形分屑槽的齿形角(δ)为60°,齿距(P)为0.75mm,所述精铰部分(3)的切削面的锥度(θ)为5°,精铰部分(3)的前角(γ2)为10°,精铰部分(3)的后角(α2)为12°,所述校正部分(4)的前角(γ3)为10°,校正部分(4)上设置有圆柱刃带(3-1),圆柱刃带(3-1)的宽度(W)为0.15-0.35mm,校正部分(4)的第一后角(α3)为12°,校正部分(4)的第二后角(α4)为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轴器手用铰刀,它包括工作部分(7)和尾柄部分(6),所述工作部分(7)包括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和倒锥部分(5),所述引导部分(1)、粗铰部分(2)、精铰部分(3)、校正部分(4)、倒锥部分(5)和尾柄部分(6)由左至右依次同轴制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分(7)为右旋结构,其螺旋角(β)为15°,所述引导部分(1)的引锥的倒角(T)为3mm×45°,所述粗铰部分(2)为齿形分屑结构,粗铰部分(2)的前角(γ1)为10°,粗铰部分(2)的后角(α1)为18°,切削面为锥面,粗铰部分(2)的齿形分屑槽的齿形角(δ)为60°,齿距(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成双隋朝龙孙盛丽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