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及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76379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旨在提供一种可防止极柱因受力或腐蚀而造成的密封失效的蓄电池密封端子,其包括中盖和极柱,所述中盖上设置有一极柱孔,所述极柱插于所述极柱孔中,所述蓄电池密封端子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极柱与中盖之间且密封所述极柱与中盖的密封圈和一与所述极柱及中盖固定连接且压紧所述密封圈的压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蓄电池密封端子的蓄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蓄电池。(*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尤其是涉及蓄电池的密封端子及具有该密封端子的蓄电池。
技术介绍
蓄电池应用领域很广,包括UPS电源、日用照明电源、应急电源、小型设备、储能系统以及电动玩具、电动工具和电动车等,包含酸性蓄电池、碱性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 这些蓄电池往往都包含两个正、负极性端子。端子密封结构是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端子密封结构是将极柱直接插入蓄电池盖的孔中,然后将环氧树脂胶导入蓄电池壳体与极柱之间的空隙,环氧固化达到密封的效果。这种结构使螺栓连接时的扭矩和极板形变时所产生的力,主要靠胶和极柱本身承受。蓄电池使用过程中蓄电池端子承受各种破坏性外部影响1、极板形变所产生的力。在蓄电池使用过程中,极板在会膨胀长大,产生向上的推力,推动极柱运动,这种力有时较大,从而破坏极柱和密封胶之间的粘接效果;2、极柱还受到蓄电池中电解液的腐蚀。电解液在表面作用力推动下,可以沿着极柱表面的微孔向上扩散,如果密封胶和极柱之间存在细小的空隙,电解液将进入并使极柱腐蚀,该种破坏也会造成极柱和密封胶之间的粘接失效;3、电流通过时,极柱会产生热量而温度升高。常用的蓄电池极柱端子,如铝质合金、铜质合金、钢质合金、镍质合金、铅质合金等各种镶嵌式极柱的热膨胀系数和环氧树脂胶的热膨胀系数是不一样的,两相之间膨胀和收缩不同步,都可能造成极柱与密封胶之间产生裂缝,易使密封失效造成电解液外溢。显然,采用现有技术的环氧树脂导入蓄电池壳体与极柱之间的空隙密封存在因受力或腐蚀等原因而使密封失效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蓄电池端子密封采用环氧树脂导入蓄电池壳体与极柱之间的空隙而密封,导致存在因受力或腐蚀等原因而使密封失效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及蓄电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 包括中盖和极柱,所述中盖上设置有一极柱孔,所述极柱插于所述极柱孔中,所述蓄电池密封端子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极柱与中盖之间且密封所述极柱与中盖的密封圈和一与所述极柱及中盖固定连接且压紧所述密封圈的压环。所述压环包括第一压环和直径大于第一压环的第二压环,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极柱螺纹连接并压紧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二压环与所述中盖螺纹连接并压紧所述第一压环。所述极柱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和与上极柱相连且直径大于所述上极柱的下极柱,所述极柱孔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孔和与上记住孔相连且直径小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极柱孔,所述密封圈压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极柱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上极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压环与所述上极柱孔的侧壁螺纹连接。所述密封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压环的直径,所述第二压环的下部外围设有一凸出的压台且所述压台压紧所述密封圈。所述下极柱的侧面上部朝内凹陷成一第一凹台,所述下极柱孔的上部朝外扩大形成一第二凹台,且所述第一凹台和第二凹台构成一密封拐角部,所述密封圈为一硬质塑料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下部设有一与所述密封拐角部相对应的凸台,所述凸台压入所述密封拐角部密封所述极柱与中盖。所述硬质塑料密封圈为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为一软质塑料密封圈。所述软质塑料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所述第一压环和第二压环均为塑料旋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蓄电池密封端子的蓄电池。本技术通过采用密封圈和压环的机械方式来密封极柱和中盖,密封圈和压环结合可防止极柱因受力或腐蚀而造成的密封失效,进而保证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无电解液溢出,确保密封结构的牢固性和可靠性,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蓄电池密封端子实施例一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的中盖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蓄电池密封端子实施例二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蓄电池密封端子包括中盖1、极柱2、密封圈3和压环4。其中中盖1上设置有一极柱孔11,极柱孔11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孔111和与上极柱孔相连且直径小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极柱孔112。上极柱孔11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压环的内螺纹1111。极柱2插于所述极柱孔11中,其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21和与上极柱相连且直径大于所述上极柱的下极柱22。上极柱孔112的下表面和下极柱2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上极柱2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压环的外螺纹。密封圈3主要用于密封极柱与中盖,其设置在所述极柱与中盖之间。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密封圈压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极柱的上表面上。本实施例密封圈优选为一软质密封圈,其可为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的密封圈。压环4主要用于固定连接在极柱和中盖上,且压紧密封圈,以密封极柱和中盖。压环4包括第一压环41和第二压环42。第一压环41设置有与所述上极柱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其位于密封圈3上方,与上极柱螺纹连接,且压紧密封圈3。第二压环42设置有与所述上极柱孔内侧壁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其与所述中盖螺纹连接且压紧第一压环 41。第二压环42的直径大于第一压环41的直径,密封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压环的直径且与第二压环的直径相当。第二压环42的下部外围设有一凸出的压台421,以在压紧所述第一压环的同时利用压台压紧所述密封圈。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压环和第二压环均为塑料旋钮。压环既固定连接极柱又固定连接中盖,还压紧密封圈,因而可防止极柱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向上和向左右移动。在第一压环41向下拧的过程中,极柱会受到向上的推力, 而此时密封圈起到垫片作用使连接处实现紧配合,可通过紧配合方式来有效防止极柱向上移动。第二压环42向下拧的过程中会对密封圈产生向下的挤压力,可有效阻止极柱向上和左右方向移动。同时,第二压环42压住第一压环41,可防止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极板形变造成极柱带着第一压环41向上移动。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压环41和第二压环42,而用一个既设有内螺纹又设有外螺纹的压环替代,利用其内螺纹螺纹连接上极柱,利用其外螺纹螺纹连接中盖。本技术优选设置第一压环41和第二压环42。当然,也可以不采用螺纹连接而采用卡扣连接等方式连接。实施例二请参见图3。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极柱52的侧面上部朝内凹陷成一第一凹台521,所述下极柱孔62的上部朝外扩大形成一第二凹台621,且所述第一凹台 521和第二凹台621构成一密封拐角部7,所述密封圈8的下部设有一与所述密封拐角部相对应的凸台81,所述凸台压入所述密封拐角部密封所述极柱5与中盖6。本实施例密封圈优选为一硬质塑料密封圈8,其为可由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的密封圈。本实施例由于密封拐角部的设置,增大了对极柱和中盖的密封面积,密封效果更好,同时,也更便于密封圈定位安装。本技术蓄电池密封端子可用于各种蓄电池,如含酸性电池、碱性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本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蓄电池端子结构的密封问题,有效的避免了蓄电池在连接过程中产生的扭矩以及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极板形变产生的作用力导致极柱沿上下及左右方向移动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蓄电池的可靠性,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极柱与蓄电池中盖之间连接牢固、可靠。2、不使用环氧树脂密封,依靠机械压紧,端子密封良好,可防止电解液外漏。3、蓄电池在连接和使用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包括中盖和极柱,所述中盖上设置有一极柱孔,所述极柱插于所述极柱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密封端子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极柱与中盖之间且密封所述极柱与中盖的密封圈和一与所述极柱及中盖固定连接且压紧所述密封圈的压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密封端子,包括中盖和极柱,所述中盖上设置有一极柱孔,所述极柱插于所述极柱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密封端子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极柱与中盖之间且密封所述极柱与中盖的密封圈和一与所述极柱及中盖固定连接且压紧所述密封圈的压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密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包括第一压环和直径大于第一压环的第二压环,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极柱螺纹连接并压紧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二压环与所述中盖螺纹连接并压紧所述第一压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密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和与上极柱相连且直径大于所述上极柱的下极柱,所述极柱孔包括一位于上部的上极柱孔和与上极柱孔相连且直径小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极柱孔,所述密封圈压于所述上极柱孔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极柱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上极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压环与所述上极柱孔的侧壁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密封端子,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国标张华农衣守忠胡金丰何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