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上清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5045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牛黄上清微丸,含有牛黄上清丸的成药处方成分和配比,其特征在于该微丸中含有重量百分比为35~70%的促成型剂,该促成型剂选自微晶纤维、微粉硅胶、聚维酮、交联聚维酮或可压性淀粉中至少一种,以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牛黄上清微丸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牛黄上清采用了新型的微丸剂型,突破了传统的泛制、塑制法工艺,采用经过筛选的辅料和挤出滚圆法,使制得的牛黄上清微丸崩解性和成型性均优于传统丸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丸制剂,尤其是一种含有传统中药(丸)制剂牛黄上清丸的全部药用成分的微丸制剂,该牛黄上清微丸突破了传统泛制、塑制法工艺,研发了新型的微丸剂型,采用经过筛选的促成型剂和挤出滚圆制备法,使该微丸崩解性和成型性均优于传统方法得到的丸剂,服用量明显降低。
技术介绍
牛黄上清丸是传统品种的中成药,目前有丸剂(6g/丸,一日2次)、片剂(0.3g/片,一次4片,一日2次)和胶囊(0.3g/粒,每次3粒,一日2次)剂型,临床疗效确切,应用范围广,为临床常用药,制备工艺均利用生药粉直接加工。目前已有的剂型在外观、质量、口感、崩解等方面存在各自不同的缺点,而且服用量普遍偏大,业内自然想到将牛黄上清制成微丸,微丸(Pellets)是一种直径在0.5~2.5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其具有外形美观,流动性好,大小均匀,重量差异小的特点,特别是将其包衣后的微丸,既可以减少和外界空气接触,改善药物稳定性和中药容易吸潮的特性,又可以减少某些药物刺激性,掩盖其不良味道,更有利于患者服用携带方便。但传统中药微丸一般是指泛制法制得的水泛丸,是以生药药粉层层泛制而成,质地较坚硬,崩解性差,用药量也大,不适用于牛黄上清的剂型改进,也就是说,如果将牛黄上清以常规泛制法制备成传统意义上的微丸,则剂型改进后的有益效果并不显著,失去了剂型改良的意义。如何能够在外观、质量、口感、崩解等方面解决牛黄上清的上述问题,是中药行业内一直急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申请人通过制剂学、药效学、毒理学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的牛黄上清微丸,其质量稳定,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黄上清微丸,其原料药含有牛黄上清丸的成药处方成分和配比,其特征在于该微丸中含有重量百分比为35~70%的促成型剂,该促成型剂选自微晶纤维(也称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聚维酮、交联聚维酮或可压性淀粉中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牛黄上清微丸外观光滑整齐,口感很好,较传统方法制得的水泛微丸相比显著缩短了崩解时间,质量方面的各项指标均良好且优于同类中药微丸产品。上述提及的牛黄上清丸的成药处方成分和配比为(以下为一个处方量)牛黄8g 薄荷120g 菊花160g 白芷64g荆芥64g川芎64g栀子200g 黄连64g黄柏40g黄芩200g 大黄320g 连翘200g赤芍64g当归200g 地黄256g 桔梗64g甘草40g石膏320g 冰片40g。在本专利技术的微丸中,所采用的原料药与上述牛黄上清丸的成药处方成分和配比相同,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各药材的有效成分以及更好地发挥组方的药效,本专利技术依其理化性质分别予以不同的处理,各药材以不同形式存在,同时保证了微丸的口感和外观品质,其中,大黄、黄芩为醇提物,牛黄、冰片为生药粉入药,薄荷、菊花、荆芥、白芷和连翘先提取得到挥发油,药渣再与剩余药材水提得到水提物。所以,本专利技术的微丸(组合物)组成中包括中药原粉(生粉)、挥发油、醇提物和水提物,其中醇提物含有大黄提取物大黄素和大黄酚、黄芩提取物黄芩苷;水提物含有栀子提取物栀子苷、黄连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黄柏生物碱(包括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等)、连翘提取物连翘苷、薄荷提取物(包括氨基酸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菊花提取物(包括腺嘌吟、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化合物)、荆芥提取物(包括荆芥苷A、B、C等水溶性成分)、白芷提取物(包括异欧芹属素乙、欧芹属素乙、别异欧芹属素乙、珊瑚菜素、佛手柑内酯等香豆素及呋喃香豆素衍生物)、赤芍提取物(包括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地黄提取物环烯醚萜及其苷、桔梗皂苷、甘草素、川芎嗪、当归提取物阿魏酸等,石膏也是取其水提取可增加清热作用。所述的各提取物均为有效成分,将其提取后入药至少完全保留了原药粉入药的成药的药效,而且由于体内代谢的作用,前者的药理药效和作用时间明显优于后者。由于微丸不是新的剂型,因此制备中药微丸的辅料和工艺都是本领域常规技术,例如一般的辅料为淀粉、纤维素等,方法为药材生粉(或提取物的干燥粉末)加水泛制,成型后的微丸断面为层层的同心圆药粉层结构,其质地紧密,不易崩解。申请人发现,将常规的微丸辅料和工艺用于牛黄上清丸的原处方的微丸制备中,得到的微丸在本专利技术欲达到的外观、质量、口感、崩解等方面远远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申请人在长期摸索实验中又发现,以占该微丸重量35~70%的选自微晶纤维、微粉硅胶、聚维酮、交联聚维酮或可压性淀粉中至少一种的促成型剂(优选微丸中药物组分混合物的干粉重促成型剂约为1∶2~2∶1,更优选约为1∶1),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尤其以微晶纤维或微粉硅胶为促成型剂,更优选微晶纤维,并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得到的牛黄上清微丸最佳,各方面的指标和效果均良好。本专利技术经过大量的提取筛选实验,并以药效指标进行考察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最优选的提取工艺,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牛黄上清微丸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大黄、黄芩用醇提取,得浸膏I;薄荷、菊花、荆芥、白芷和连翘用水提取挥发油,残渣用水提取,得挥发油和浸膏II;剩余药材除牛黄、冰片外用水提取,与浸膏II合并,用醇沉淀,上清液浓缩与浸膏I合并,干燥,得到提取物药粉III;牛黄、冰片混合粉碎成生药粉;在提取物药粉III、挥发油和生药粉的混合物中加入其0.5~2倍量(重量)的促成型剂,以水做为粘合剂制软材,水的用量优选为混合物干重的25~65%(优选约30%),用挤出-滚圆法制成微丸。本专利技术对各种药材的醇提或水提的操作均以获得最大量的有效成分为控制基准。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促成型剂优选分两步加入,首先将促成型剂的1%~50%(重量)与牛黄、冰片混合成生药粉,剩余量的促成型剂与所述的提取物药粉III、挥发油和该生药粉混和制成微丸;优选5%~10%(重量)的促成型剂与牛黄、冰片混合。该两步加入促成型剂的目的在于可以使牛黄、冰片的研磨混和更加均匀,并且可以降低牛黄、冰片的吸湿性。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挤出-滚圆法是将原料粉体、赋形剂和粘合剂等混合均匀,通过挤出机挤成条柱状,再于滚圆机中将其打断,滚制成大小均匀的球形微丸,最后进行干燥。挤出-滚圆法是国际上较先进的工艺方法,其原理为从挤出机出来的条状物料被整齐地切断成圆柱形,其高度与圆柱体直径大体相等或略长一些。在造粒过程中圆柱体的棱角被墩圆,再被墩成哑铃形,然后墩成椭球形,在滚制过程中被墩成圆球;另一种机理是经切断后的圆柱形物料被墩弯,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中部受剪变细,然后破断,再被墩圆成圆球。该法一般用于高岭土、陶土颗粒、高分子材料等化工领域的制粒;其优点是生产能力大,操作方便,成本低;产品收率高,均匀度好,成形快,粒径分布带窄,强度高,颗粒圆整度好,批次间重现性好;易于包衣等。本专利技术人率先将该法用于中药微丸的制备领域,取得了该行业的突破性进展,所采用的仪器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院生产的“球形微丸造粒机”。挤出滚圆法制造球形颗粒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牛黄上清微丸制备方法中申请人经过大量的制剂成型工艺条件的摸索和研究后发现,由于有效成分中含有挥发油,而挥发油在制剂的干燥等步骤中极易受到破坏,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微丸组分的特点,优选将挥发油以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牛黄上清微丸,其原料药含有牛黄上清丸的成药处方成分和配比,其特征在于该微丸中含有重量百分比为35~70%的促成型剂,该促成型剂选自微晶纤维、微粉硅胶、聚维酮、交联聚维酮或可压性淀粉中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海鸥李建荣张绍来仝燕李银王智民薛海晨刘柏刚张维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