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植物具有病害抵抗性诱导活性的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45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境负荷少并且具有优异的防除作用的含有来源于植物原料的两亲性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而形成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负荷少、并且具有优异的防除作用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农作物病害的防除方法中,主要使用杀菌剂和侵入阻碍剂等的化学农药,这些化学农药以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或阻碍病原菌的感染机能的药物等作为有效成分。但是,这种类型的农药,被认为对目标生物以外的物质也有不小的影响,因此担心对使用者的安全性、残留到农作物上所引起的对作物的安全性的影响、对环境的负荷等。进而,由于持续使用这样的化学农药,已确认促进了对药物有耐性的菌的发生。另外,在土壤传染性的病原菌引起的土壤病害中,由于杀菌剂对栖息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没有效果,所以使用土壤消毒剂。这些土壤消毒剂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比杀菌剂更深刻的环境问题,对人体的安全性等的影响也很大等,由于也杀死了有用的土壤菌,所以可以说与土地品质降低相关。因此,要求确立不过度依赖于化学农药等的、应用了自然循环机能的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了实现该目的,人们研究了与环境谐调的病害防除剂的开发。并且,作为被认为是环境谐调型的病害防除剂的农业材料之一,可以列举出,通过提高植物本来具有的对病害的抵抗力来进行防除的类型的农药(抵抗性诱导型农药)。可以推定,该抵抗性诱导型农药对含有病原菌和其他生物的环境的影响小。作为目前为止已实用化的抵抗性诱导型农药,可以列举出噻菌灵、バイオン(bion)、チアジニル(tiadinil),这些都是作为稻瘟病的防除剂在日本被登记的农药。另外,由于这些抵抗性诱导型农药不对植物病原菌直接作用,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对这些药物有抗性的菌的出现,可以认为今后发生有关耐药性的问题的可能性也小。进而,除了一部分病害之外,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反应基本是共通的,因此通过抵抗性诱导剂被诱导出抵抗性的作物具有对多种病害显示防除效果的特征。除了上述的已被实用化的抵抗性诱导型农药之外,作为诱导植物对病害抵抗性的物质,还报道了诱导植物抗毒素的多糖体分解物(特开平5-331016号公报)、茉莉酮酸的衍生物(特开平11-29412号公报)、和水杨酸(Delaney TP,Science,1994,266,1247~1250)、花生四烯酸(BostockM.Science,1981,212,349~360)等。另外,作为来源于植物的成分,目前报道了来源于米糠的成分与食醋的配合物(特开2001-61344号公报)、酱油油(特开2002-293709号公报)等诱导病害抵抗性。另外还已知,为了对病害发挥实用的防除效果,仅通过利用抵抗性诱导物质来使病害抵抗反应的一部分活化,不能说是充分的。另外报道了,来源于线状菌的脑苷脂类对稻瘟病等显示病害抵抗性诱导作用(日本专利第2846610号公报、WO98/47364号公报、WO03/020032号公报)。脑苷脂类是鞘脂的一种,是单糖与神经酰胺的一元醇进行糖苷结合而成的化合物。鞘脂在很多生物种类中作为膜的构成成分普遍存在,已明确具有病害抵抗性诱导作用的鞘糖脂是线状菌中的具有特征性的9位甲基分支等的脑苷脂类(Koga J.et al.J.Biol.Chem.,1998,48(27),31985-31991、Umemura K.et al.Plant Cell Physiol.,2000,41(6),676-683)。作为脑苷脂类产生的病害防除作用,已知来源于植物病原菌的脑苷脂所产生的水稻病害防除效果(日本专利第2846610号公报、WO98/47364号公报)、和来源于线状菌的脑苷脂产生的对各种作物的病害的防除(WO03/020032号公报)。它们都以包括植物病原菌在内的线状菌类中具特有的9位甲基分支的脑苷脂为有效成分。另外已知,在来源于植物的脑苷脂中存在鞘氨醇(sphingosine)碱基部分由多种分子构成的脑苷脂(Kaul,K.et al.,Plant Physiol.,1975,55,120-129、Ohnishi M.et al.,Biochim.Biophys.Acta,1983,752,416-422、Imai H.et al.,Biosci.Biotechnol.Biochem.,1997,61,351-353、Imai H.et al.,Plant Physiol.,2000,157,453-456)。另外,来源于植物的鞘脂的生理机能还处于不十分明确的阶段,但是报道了其与低温驯化(Uemura,M.et al.,Plant Physiol.,1994,104,479-496、Uemura,M.et al.,Plant Physiol.,1995,109,15-30)、干燥压制(Norverg,N.et al.,Biochim.Biophys.Acta,1991,1066,257-260)、子实体诱导作用(Kawai,G.et al.,J.Biol.Chem.,1986,261,779-784)、气孔的开闭调节(Ng C.et al.,Nature,2001,410,596-599、Cousol S.et al.,Nature,2003,423,651-653)等相关。另一方面,目前没有报道来源于植物的鞘脂与病害抵抗性有关系。另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的关心的提高,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栽培出的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另外,被认为对环境的负荷少的现有的抵抗性诱导型农药也是化学合成的农药,不能用于栽培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农林水产部示出的指导基准可知,天然的有用矿物材料、植物、动物和从它们摘出、提取或调制的天然物质,依据农药管理法,被认为可以作为病害虫防除用等的农药来使用的,有必要作为农药登记。因此可以说,为了提供一种对使用者和消费者安全的、可以用于有机栽培等的农业材料,人们期待制造来源于天然物、且是抵抗性诱导型的防除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者们这次发现,植物中含有的两亲性物质具有优异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活性,对各种植物病害具有显著的防除作用。本专利技术是基于该发现的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并且,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获得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是含有来源于植物的两亲性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而形成的组合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的制造方法,是包含下述操作而构成的,即,利用选自水、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中的2种或其以上的物质的混合溶剂或有机溶剂,从植物原料中提取两亲性物质,将通过该提取获得的提取液浓缩,将提取液中含有的植物的生理阻害物质沉淀除去。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获得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是以植物或植物加工品为其原料的组合物,因此,可以有利地作为对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安全的农药使用。进而,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是可以用于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或有机栽培的环境谐调型农业材料,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谓“两亲性物质”是指,同时具有极性基团和疏水基团的分子,其特征在于,在临界胶束浓度下,疏水基团通过疏水键集合,形成极性基团达到表面那样的胶束,由此来提高水中的溶解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谓“单纯脂质”是指,脂肪酸与各种醇的酯。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谓“复合脂质”是指,分子中含有P(磷)、S(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是含有植物来源的两亲性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而形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0-30 370351/20031.一种植物病害抵抗性诱导组合物,是含有植物来源的两亲性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而形成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上述植物是选自粮油作物、谷物类和豆类中的至少一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上述两亲性物质的植物原料是选自玉米、油菜籽、芝麻、大豆、水稻、小麦或大麦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上述两亲性物质的植物原料是选自玉米糠、蛋白粉、油菜籽渣、芝麻渣、大豆渣、米糠和麦糠中的至少一种。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上述两亲性物质是单纯脂质、复合脂质或它们的混合物。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物,上述复合脂质为磷脂和/或糖脂、鞘脂、鞘糖脂、脑苷脂、甘油糖脂或磷脂酰胆碱。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物,上述复合脂质选自下述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3-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4-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3,4-二羟基-二氢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3-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4-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3,4-二羟基-4-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棕榈油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硬脂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油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十八碳-11-烯酰基-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油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亚麻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花生四烯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烷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二十四烷酰-3-羟基-8-鞘氨醇、1-O-β-葡糖基-N-2’-羟基肉豆蔻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村贤司古贺仁一郎河野敏明宇佐美英企佐藤右一
申请(专利权)人:明治制果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