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3524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管,其连接在与发动机相连的排气系统上,来衰减该排气系统的轴向的振动,并实现了其自身的小型化。该软管具备波纹管(10)、其内侧的互锁管(20)、与波纹管(10)的两端连结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连接管(40、41),使互锁管(2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20u、20d)的直径大于其中央部的直径,在该固定端部的内周面嵌合并固定上、下游侧连接管(40、41)的延伸部(40e、41e),并使固定端部(20u、20d)上的波纹部(11)的谷部(13)的深度(De、De)比其它部分的深度(Dm)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管,主要涉及一种与车辆用等的发动机的排气系统连接从而吸 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的作为振动吸收管的软管。
技术介绍
以往,车辆用的排气系统通过在与组装到发动机上的排气歧管连接的排气管上连 接催化转换器、辅助消声器、主消声器等而构成,为了使来自发动机的振动不传递到排气系 统后方的消声器等,例如,已知有在排气歧管和催化转换器间的排气管处夹设作为振动吸 收管的软管来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然而,在后述的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软管(1)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具备圆筒状 的波纹管O)、配置在该波纹管(2)的内侧的圆筒状的互锁管(〃 π 〃々管)(9)、与波 纹管O)的两端的连结端部连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5)、(7),波纹管( 具有在 两端的连结端部之间沿轴向交替地形成有峰部和谷部的波纹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 (5)、(7)的从与波纹管2的连结部向靠轴向中央处延伸的延伸部(5a)、(7a)嵌合并固定在 互锁管(9)的两端的固定端部的内周面。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42548号公报然而,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将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延伸 部嵌合到在全长上形成为等径的互锁管的内周面,因此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延伸部 的前端与互锁管之间产生“连接高低差”,由于存在该“连接高低差”,排气气体通路在上游 侧连接管和下游侧连接管之间扩张。然而,所述“连接高低差”程度的排气气体通路的扩张对于排气声的抑制和背压 (妨碍排气的喷出的压力)的抑制等几乎没有效果,反而由于存在“连接高低差”而不得不 将波纹管的外径增大相应的量,从而造成软管的大型化的问题,并且在排气气体通路中流 动的排气气体在所述“连接高低差”处气流产生紊乱,这将造成排气气流的气流阻力增大的 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新 的软管。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软管,其具备圆筒状的波纹管; 配置在波纹管的内侧的圆筒状的互锁管;与波纹管的两端的连结端部连结的上游侧和下游 侧的连接管,波纹管在两端的连结端部之间具有沿轴向交替形成有峰部和谷部的波纹部,上游 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从与波纹管的连结部向靠轴向中央处延伸的延伸部嵌合并固定在 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所述软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互锁管的靠轴向中央处的直径大,在所述固定端部的内周面分别嵌合并固定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所述延伸部, 位于所述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的外周面上的所述波纹部的谷部的深度与比其靠轴向 中央处的波纹管的谷部的深度相比形成得浅。为了完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软管,其具备圆筒状的波纹管; 配置在波纹管的内侧的圆筒状的互锁管;与波纹管的两端的连结端部连结的上游侧和下游 侧的连接管,波纹管在两端的连结端部之间具有沿轴向交替形成有峰部和谷部的波纹部,上游 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从与波纹管的连结部向靠轴向中央处延伸的延伸部嵌合并固定在 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所述软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中的一方的固定端部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互锁管 的靠轴向中央处的直径大,在所述一方的固定端部的内周面嵌合并固定上游侧和下游侧的 连接管中的一方的连接管的所述延伸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中的另一方的连接管的 所述延伸部的直径比所述一方的连接管的所述延伸部的直径形成得大,该另一方的连接管 的所述延伸部嵌合并固定在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中的另一方的固定端部的外周面,位 于所述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的外周面上的所述波纹部的谷部的深度与比其靠轴向中 央处的波纹管的谷部的深度相比形成得浅。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由于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的直径形成为比互锁管的靠轴 向中央处的直径大,因此不用减小嵌合并固定在上述固定端部的内周面上的上游侧和下游 侧的连接管的延伸部的直径,能够将靠轴向中央处的互锁管的直径减小到互锁管的内周与 所述延伸部的内径大致相等,换言之,能够消除所述的“连接高低差”,将波纹管的外径减小 对应的量。由此,在不使排气气体通路变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软管的小型化,而且通过消除 所述的“连接高低差”,能够降低在排气气体通路内流动的排气气体的阻力。另外,即使减小 波纹管的外径,由于位于扩径后的互锁管的固定端部外周面上的波纹管的谷部的深度与其 比靠轴向中央处的波纹部的谷部的深度相比形成得浅,因此也能够在互锁管全长上确保波 纹管与互锁管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软管的原本的振动吸收功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将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的延伸部嵌合并固 定在互锁管的两端的固定端部时,一方面,增大互锁管的固定端部的直径而将连接管的延 伸部嵌合并固定在其内周面,另一方面,增大连接管的延伸部的直径而将其延伸部嵌合并 固定在互锁管的固定端部的外周面,因此通过仅对互锁管的一侧的固定端部进行扩径加 工,不但能够实现与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相 比,软管的生产率优良,并能够实现其成本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软管的车辆用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软管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例)。图3是图2中的3箭头所指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例)。图4是表示软管的组装工序的图(第一实施例)。图5是表示软管的组装工序的图(第一实施例)。图6是沿图1的2-2线的软管的放大剖视图(第二实施例)。图7是表示软管的组装工序的图(第二实施例)。符号说明10波纹管11波纹部12 峰部13 谷部13u上游侧谷部(上游侧固定端部20u上的峰部)13d下游侧谷部(下游侧固定端部20d上的峰部)14连结端部(上游侧连结端部)15连结端部(下游侧连结端部)20互锁管20u上游侧固定端部(一方的固定端部)20d下游侧固定端部(另一方的固定端部)40上游侧连接管40e上游侧连接管的延伸部41下游侧连接管41e下游侧连接管的延伸部De波纹部的位于互锁管的固定端部上的谷部的深度Dm波纹部的深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软管实施到机动车用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的情况,在以下的 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以机动车的前进方向为基准。在图1中,在机动车的前部横置(其曲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地搭载有其行 驶用发动机E,在该发动机E的头部后面开口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系统EX。在该排气系统EX 中,在与排气口连接成一体的排气歧管Me的下游侧连接有排气管Pe,该排气管Pe在机动车 的地板下面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具备上游侧排气管1和下游侧排气管2,在上游侧排 气管1夹设有催化转换器C,在上游侧排气管1与下游侧排气管2之间夹设有本专利技术的软管 Tf,辅助消声器Ms及主消声器Mm与下游侧排气管2连接。而且,通过催化转换器C将由于发动机E的运转而从发动机E排出的排气气体中 所含的HC、CO、NOx等有害成分净化后,通过辅助消声器Ms进行辅助性地消声,之后通过主 消声器Mm完成主要的消声从而向外部排出。而且,来自发动机E的振动由本专利技术的软管Tf 吸收。接下来,参照图2至5对本专利技术的软管Tf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管,其具备:圆筒状的波纹管(10);配置在波纹管(1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互锁管(20);与波纹管(10)的两端的连结端部(14、15)连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40、41),波纹管(10)在两端的连结端部(14、15)之间具有沿轴向交替形成有峰部(12)和谷部(13)的波纹部(11),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40、41)的从与波纹管(10)的连结部向靠轴向中央处延伸的延伸部(40e、41e)嵌合并固定在互锁管(2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20u、20d),所述软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互锁管(2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20u、20d)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互锁管(20)的靠轴向中央处的直径大,在所述固定端部(20u、20d)的内周面分别嵌合并固定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40、41)的所述延伸部(40e、41e),位于所述互锁管(2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20u、20d)的外周面上的所述波纹部(11)的谷部(13u、13d)的深度(De、De)与比其靠轴向中央处的波纹管(11)的谷部(13)的深度(Dm)相比形成得浅。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9-30 2009-2280731.一种软管,其具备圆筒状的波纹管(10);配置在波纹管(1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 互锁管00);与波纹管(10)的两端的连结端部(14、巧)连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 (40,41),波纹管(10)在两端的连结端部(14、1 之间具有沿轴向交替形成有峰部(1 和谷部 (13)的波纹部(11),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接管G0、41)的从与波纹管(10)的连结部向靠 轴向中央处延伸的延伸部(40e、41e)嵌合并固定在互锁管Q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20u、 20d),所述软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互锁管O0)的两端的固定端部Q0u、20d)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互锁管O0)的 靠轴向中央处的直径大,在所述固定端部(20u、20d)的内周面分别嵌合并固定上游侧和下 游侧的连接管G0、41)的所述延伸部G0e、41e),位于所述互锁管QO)的两端的固定端部 (20u、20d)的外周面上的所述波纹部(11)的谷部(13uU3d)的深度(De, De)与比其靠轴 向中央处的波纹管(11)的谷部(1 的深度(Dm)相比形成得浅。2.一种软管,其具备圆筒状的波纹管(10);配置在波纹管(1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 互锁管OO);与波纹管(10)的两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口美彦樋口正彦原田浩二具志坚义幸深泽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三惠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