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10929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及一转动地设置于绝缘本体的盖体,绝缘本体包含一底壁、一后壁、及两侧壁。该两侧壁的外表面近后端位置分别内凹形成一枢接槽。盖体在一掀开位置与一盖合位置之间转动,其包含一顶板、及两侧板,各侧板后端分别设有一伸出顶板后端外的枢接部,各枢接部的内侧设有一枢轴,枢轴枢接于枢接槽。每一侧壁的外表面在枢接槽后方位置朝外一体凸设有一挡止部,挡止部前端形成有一斜面。当该盖体位于该掀开位置时,枢接部的上表面抵接于挡止部的斜面;藉此限制该盖体掀开的角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 种用以连接一电子模块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公知的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数第M354917号所揭露,其包括绝缘本 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枢接于绝缘本体上的盖体,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 收容空间,用以收容一电子模块。但是,上述连接器并未设置有可限制该盖体掀开角度的构造,故该盖体在掀开 后,即会直接倒向后方而到达与原先位置呈180度的位置。如此一来,该盖体会与该连 接器后方的其它组件接触,而可能产生短路的现象,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本技术人有感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 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限制该盖体掀开角度功能的连接ο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 含一底壁、一设置于该底壁后端的后壁、及设置于该底壁两侧的两侧壁,且该后壁及该 两侧壁皆高出该底壁的上表面,该两侧壁的外表面近后端位置分别内凹形成一枢接槽; 多个导电端子,其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以及一盖体,其转动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且在 一掀开位置与一盖合位置之间转动,该盖体包含一顶板、及自该顶板两侧朝下延伸的两 侧板,该两侧板后端分别设有一伸出该顶板后端外的枢接部,该每一枢接部的内侧设有 一枢轴,该枢轴枢接于该枢接槽;其中该每一侧壁的外表面在该枢接槽后方位置朝外一 体凸设有一挡止部,该挡止部前端形成有一斜面,该盖体位于该掀开位置时,该枢接部 的上表面抵接于该挡止部的斜面。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连接器在绝缘本体的两侧壁分别朝 外凸设有挡止部,该挡止部前端具有一斜面。当该盖体转动至该掀开位置时,利用该挡 止部的斜面抵接于该盖体的枢接部的上表面,从而达成限制该盖体掀开角度的功能,且 避免该盖体与其它的组件接触及其所造成的不便。再者,利用位于该绝缘本体两侧的挡止部与位于该盖体两侧的枢接部相互抵 接,可提供该盖体较平均且稳定的支承力量。另,由于该挡止部自该侧壁分别朝外一体 凸出形成,故该斜面的尺寸精度与倾斜角度较易于控制,使得该盖体掀开的角度会较为 准确,并且该斜面的倾斜角度较易于改变,可藉此调整该盖体的掀开角度。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 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 限制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其中该盖体未显示。图5是图4的5-5剖视图。图6是图4的6-6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技术的盖体位在掀开位置时的立体组合图。图9是本技术的盖体位在掀开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盖体位在盖合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盖体位在扣持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连接器 101收容空间10绝缘本体 11底壁111上表面 112下表面113容置缺槽12后壁13侧壁 131上表面132下表面 133枢接槽134安装槽 135凹槽1351内底面 136扣持槽14端子槽 15组装槽151第一凹陷部 152第二凹陷部16开口17定位孔18挡止部 181斜面20导电端子 30盖体31顶板 311前端312后端 32侧板33枢接部 331上表面34枢轴 35破孔36扣持部 40金属固定片41焊接部 42限位部43第一固定部 44第二固定部45定位部 θ夹角9电子模块 91凸出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1,用于连接一电子模块9,该电子模块9可为光纤模块(LIGHT PEAK MODULE)或各类电子卡等。在该连接器1 设置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时,电子模块9可透过该连接器1与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 该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0、多个导电端子20、一盖体30、及金属固定片40。该绝缘本体10包 含一底壁11、一设置于该底壁11后端的后壁12、及设置于该 底壁11两侧的两侧壁13。其中该底壁11设有多个端子槽14,该些端子槽14贯穿至该 底壁11的上表面111与下表面112。该后壁12及该两侧壁13皆高出该底壁11的上表 面111,且每一侧壁13具有一上表面131及一下表面132,而该两侧壁13的外表面近后 端位置分别内凹形成一枢接槽133。该些导电端子20以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并弯折成适当形状。该些导电 端子20设置于该绝缘本体10的端子槽14 (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该盖体30转动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10,且在一掀开位置(请配合参阅图9所示) 与一盖合位置(请配合参阅图10所示)之间转动。该盖体30包含一顶板31、及自该顶 板31两侧朝下延伸的两侧板32,其中该顶板31具有一前端311及一后端312。该两侧 板32后端分别具有一枢接部33,每一枢接部33的内侧设有一枢轴34,该枢轴34枢接于 该绝缘本体10的枢接槽133。该两金属固定片40设置于该绝缘本体10前部靠近两侧的位置,每一金属固定片 40具有一伸出该绝缘本体10外的焊接部41、及一凸伸出该底壁11的上表面111的限位 部42,其中该两限位部42、该后壁12、及该两侧壁13之间界定出一用以收容该电子模 块9的收容空间101 (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通过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技术的连接 器1 ο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10的下表面在对应该 金属固定片40的位置内凹形成一组装槽15,该底壁11的上表面111在邻近该侧壁13的 位置设有一连通于该组装槽15的开口 16。组装该金属固定片40时,该金属固定片40是 自下朝上地组装于该组装槽15,该限位部42通过该开口 16而凸伸出该底壁11的上表面 111。请配合参阅图5及图6所示,具体而言,该金属固定片40具有一第一固定部 43、及一自该第一固定部43末端朝该收容空间10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44,该焊接 部41自该第一固定部43下侧朝外延伸形成,该限位部42自该第二固定部44上侧朝上延 伸形成。而该绝缘本体10的组装槽15包含一第一凹陷部151、及一自该第一凹陷部151 内面对应该第二固定部44的位置内凹形成的第二凹陷部152,且该开口 16连通于该第二 凹陷部152。当组装该金属固定片40时,该第一固定部43插置固定于该第一凹陷部151内, 该第二固定部44插置固定于该第二凹陷部152内,从而使该金属固定片40组装固定于该 绝缘本体10。另外,请参阅图3、图4、及图6所示,该金属固定片40的第一固定部43上侧 还可进一步朝上延伸出一定位部45,该绝缘本体10在该第一凹陷部151的内面对应该定 位部45的位置凹设有一定位孔17,该定位部45插置于该定位孔17,以便于在组装后金 属固定片40,具有较佳的定位效果。请再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绝缘本体10的枢接槽133沿该侧壁13的纵长方向延伸,使得该盖体30的枢轴34枢接而且可前后滑动地设置于该枢接槽133内。再者, 该绝缘本体10的每一侧壁13的外表面内凹形成一安装槽134,该安装槽134连通该枢接 槽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含一底壁、一设置于该底壁后端的后壁、及设置于该底壁两侧的两侧壁,且该后壁及该两侧壁皆高出该底壁的上表面,该两侧壁的外表面近后端位置分别内凹形成一枢接槽;  多个导电端子,其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以及  一盖体,其转动地设置于该绝缘本体,且在一掀开位置与一盖合位置之间转动,该盖体包含一顶板、及自该顶板两侧朝下延伸的两侧板,该两侧板后端分别设有一伸出该顶板后端外的枢接部,该每一枢接部的内侧设有一枢轴,该枢轴枢接于该枢接槽;  其中该每一侧壁的外表面在该枢接槽后方位置朝外一体凸设有一挡止部,该挡止部前端形成有一斜面,该盖体位于该掀开位置时,该枢接部的上表面抵接于该挡止部的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卿郭建宏许金汉许培长
申请(专利权)人: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