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409534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产生装置、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和第二热量利用装置,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质的第一温度高于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质的第二温度,该余热产生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取热口,该第一取热口排出具有该第一温度的热介质,该余热产生装置的该第一取热口与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连接,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上还设置有第一排热口,该第一排热口排出具有该第二温度的热介质,该第一排热口与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余热利用系统,使得热介质的分配更加合理和优化,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余热利用领域,尤其涉及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系 统。
技术介绍
在以前的工业生产中,比如水泥生产、钢铁冶金生产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 热量都被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没有对其加以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而且污染了 周围环境。为了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利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余热利用的系统。 以下结合水泥生产对该余热利用系统进行说明。水泥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属于能耗大户。水泥生产几乎完全依靠煤 炭、电力及矿产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气余热。为了综合利用这部分余热资源,通常采用新 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对余热进行利用,比如利用余热发电。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泥窑的一种余热利用系统100的示意图。该系统100包括窑 头101、箅冷机102、余热利用装置103、煤磨机104。窑头101的一侧与水泥制造系统连接。 该水泥制造系统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系统,因此不在此详细描述。窑头101中是烧制的水 泥熟料。箅冷机102和窑头101连接。烧制成的水泥熟料送入箅冷机102中进行冷却和输 送。在箅冷机102下方设置有鼓风机,鼓风机向箅冷机102中吹入空气以冷却水泥熟料并 从箅冷机102中产生热风。在箅冷机102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取热口 105、第二取热口 105’ 和第三取热口 106。第一取热口 105和第二取热口 105’位于箅冷机102的前端,第三取热 口 106位于箅冷机102的后端。其中靠近窑头101的第一取热口 105和第二取热口 105, 的温度较高,远离窑头101的第三取热口 106温度较低。从第三取热口 106排出的热风温 度较低(大约在150°C左右),对该较低温度的热风的利用比较困难,因此该部分热风直接 通过第一除尘装置107除尘后通过第一排气装置(例如烟@) 108排出。而第一取热口 105 和第二取热口 105’排出的热风的温度较高(大约在360°C至420°C左右),该部分热风是 进行余热利用的对象。从第二取热口 105’排出的热风,通过输送管道进入沉降室,除去烟 气中大部分固体颗粒,然后供应给余热利用装置103 (比如AQC余热锅炉),供应给余热利用 装置103的热风在余热利用装置103中被利用(比如产生蒸汽以发电)后排出,排出的热 风经过第一除尘装置107除尘后,通过第一排气装置108排出。对于煤磨机104来说,由于煤磨机104中采用的热风温度不能太高,该温度可以根 据煤粉的水分含量确定,通常大约在200°C-30(TC之间,而从第一取热口 105流向煤磨机 104的热风的温度大约在300°C至500°C左右,由于其温度较高,因此该部分热风不能满足 煤磨机104的需要,要对该部分热风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处理的方法是设置冷风补风口, 在该部分热风进入煤磨机104之前在热风中加入冷风,以将温度较高的热风降低到适合煤 磨机104的温度。降温后的热风在经过煤磨机104的利用后通过第二除尘装置107’由第 二排气装置108,排出。在另一种现有技术中,第一取热口 105和第二取热口 105’可以是同一个取热口,从中取出的热风一部分通过输送管道供应给余热利用装置103 (比如AQC余热锅炉),另一 部分通过输送管道供应给煤磨机104。对于上述补入冷风的做法,从整个热力系统分析,掺入的冷介质(比如冷风)吸收 了系统的热介质的热量,增大了系统的熵产,无疑降低了系统的余热利用效率。当采用该余 热利用装置来发电时,也降低了发电效率。现有技术中的另外一些煤磨机取风的工艺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其实质都是用热介 质来加热冷介质,这样该部分高温热介质的品质就被降低使用。从整个系统看,掺入冷介质 增大了系统的熵产,减少了热量利用,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余热利用效率。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 的余热利用系统,该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产生装置、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和第二热量利用 装置,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质的第一温度高于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 质的第二温度,该余热产生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取热口,该第一取热口排出具有该第一温度 的热介质,该余热产生装置的该第一取热口与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连接,该第一热量利用 装置上还设置有第一排热口,该第一排热口排出具有该第二温度的热介质,该第一排热口 与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上还设置有第二排热口和进热口,该第二排热口 排出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利用后的热介质,该进热口与该第一取热口连接。进一步地,该第二排热口和该进热口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热量利用装置的两端。进一步地,该第一排热口设置在该进热口和该第二排热口之间且在该第一热量利 用装置的中部。进一步地,在该第一取热口和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备用管道。进一步地,该余热利用系统与水泥窑连接,该余热产生装置为箅冷机,该第一热量 利用装置为AQC锅炉,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为煤磨机。进一步地,在该AQC锅炉和该箅冷机之间还设置有沉降室。进一步地,该AQC锅炉上还设置有第二排热口和进热口,该第二排热口排出该AQC 锅炉利用后的热介质,该进热口与该第一取热口连接。进一步地,该第二排热口与除尘装置连接。进一步地,该第二排热口和该进热口分别设置在该AQC锅炉的两端。进一步地,该第一排热口设置在该进热口和该第二排热口之间,且在该AQC锅炉 的中部。进一步地,在该第一取热口和该煤磨机之间还设置有备用管道。进一步地,该煤磨机与该备用管道通过煤磨机主管道连接,且该煤磨机主管道上 还设置有冷风补入装置。通过本技术的余热利用系统,使得余热产生装置产生的余热能够充分利用, 避免了在进入第二热量利用装置前补入大量冷介质以降低热介质温度的做法,使得热介质 的分配更加合理和优化,对余热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也因此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 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余热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2A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的框图;图2B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 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 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 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 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 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参考图2A,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 系统200A的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泥窑窑头能级匹配利用的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产生装置、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和第二热量利用装置,所述第一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质的第一温度高于所述第二热量利用装置利用的热介质的第二温度,所述余热产生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取热口,所述第一取热口排出具有所述第一温度的热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产生装置的所述第一取热口与所述第一热量利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热量利用装置上还设置有第一排热口,所述第一排热口排出具有所述第二温度的热介质,所述第一排热口与所述第二热量利用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涛李晨飞邢玉民史晓云肖衍党雷琰彭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思安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