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8511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设置在每个单极开断单元中的各具有限位面的转轴、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包括具有接触限位面的动导电杆和动触点,而静触头包括具有安装面的静导电杆和静触点,特征在于所述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至静触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至静触点之间的断开距离小。优点:能确保N极的动、静触头不会比A极、B极和C极的动、静触头先分断后接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
技术介绍
前述的四极塑壳断路器是指满足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可以通断的中性极不允许比其它极先分断后接通”要求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如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知之理,塑壳断路器适用于低压配电网络中,其所担当的任务是:当下级电路因负载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动作以保护电路和负载。四极断路器通常是在三极断路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中性极(即N极),采用四极断路器的作用是保证检修安全,但同时也带来“断零”隐患。如前述,按国家标准要求,可以通断的中性极不允许比其它极先分断后接通,因此对四极塑壳断路器设计通常要求中性极(即N极)的动静触点先于相线触点接通而后于相线触点断开,由此而防止断路器在合分闸时出现瞬间“断零”现象,避免造成中性点漂移引起三相电压不平衡,避免部分单相负载在过电压冲击下出现寿命缩短甚至被烧毁。目前,单断点的四极塑壳断路器的转轴均采用整体结构,整体结构的转轴具有制造方便和安装快捷以及一体性好的长处,然而在制造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量的轴向变形,轴向变形因素会在断路器装配完毕后暴露出以下欠缺:在合闸时难以保证N极不比作为相线极的A极、B极和C极后接通以及在分闸时N极不比其它A极、B极和C极先断开的特性要求。为了保证中性极即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通常采用降低转轴与中性极动触头处的限位面高度来保证。具体由图6所示,该图示意了已有技术中的单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的转轴和动触头的结构,在转轴1上,对应于N极的限位面11与对应于A极、B极和C极的限位面11存在有一个高度差ΔL,藉由该高度差ΔL使N极动静触头之间的断开距离小于A极、B极和C极动静触头之间的断开距离。图7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单极模块化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的N极辅助操作机构,相对于图6所示的结构,改变了N极、A极、B极和C极共用一个转轴的现象,各个极的转轴都是相同的,以及各个极的动静触头也是相同的。为了保证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同时也为了使N极能可靠接触,故在N极上增设了一N极辅助操作机构4。但是,由于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不免存在误差,纵使增设了N极辅助操作机构4,但仍不足以保证前述的N极不会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可靠地实现N极不会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包括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设置在每个单极开断单元中的各具有限位面的转轴、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包括具有接触限位面的动导电杆和动触点,而静触头包括具有安装面的静导电杆和静触点,特征在于所述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至静触点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至静触点之间的断开距离小。本技术所述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导电杆的接触限位面与动导电杆的回转中心的第二距离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导电杆的接触限位面与动导电杆的回转中心的距离小。本技术所述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的限位面的深度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的限位面深。本技术所述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静触头的静导电杆的安装面至所述静触点的第三距离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静触头的静导电杆的安装面至静触点的距离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上述设计,从而能确保N极的动、静触头不会比A极、B极和C极的动、静触头先分断后接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具有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的示意图。图2为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与动、静触头的剖视图。图3为动触头的示意图。图4为转轴的示意图。图5为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静触头的示意图。图6为已有技术中的单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的转轴与动触头的结构图。图7为已有技术中的单极模块化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的N极辅助操作机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图2、图3和图4,当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导电杆21的接触限位面211至回转中心的第二距离L2减小时,由于动导电杆21的安装特点,即,当图中未示出的弹簧推压动导电杆21时,使动导电杆21的接触限位面211与转轴1的限位面11(限位面11可称为支撑面)相接触,由于第二距离L2减小,导致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至静触头3的静触点32之间的断开的第一距离L1也减小。合闸时,断路器的A极、B极C极和N极的转轴11转过相同的角度,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与静触头3的静触点32相接触的时间比A极、B极和C极这三个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与静触头3的静触点32相接触的时间早,从而能保证在合闸时,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在分闸时,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离开静触头3的静触点32的时间比A极、B极和C极这三个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离开静触头3的静触头32的时间晚,从而可保证在分闸时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当断路器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1的限位面11低于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1的限位面11时(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转轴1的限位面11是相同的),由于动导电杆21的安装特点,即当图中未示出的弹簧推压动导电杆21时,使动导电杆21的接触限位面211与转轴1的限位面11相接触,由于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限位面11的深度降低,使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与静触头3的静触点32之间的断开的第一距离L1减小,因而能够保证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请见图5并且继续结合图2,改变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静触头3的静导电杆31的U形回路形状,使改变后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静触头3的静导电杆31的安装面311至静触头3的静触点32之间的第三距离L3增大,当断路器的A极、B极、C极和N极的静触头3的静导电杆31的安装面311位置相同时,由于第三距离L3的增大,从而使前述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头2的动触点22与静触头3的静触点32之间的断开的第一距离L1也会减小,从而保证了N极不比A极、B极和C极先分断后接通。示意在图5中的第一点划线321代表N极,第二点划线322代表A极、B极和C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包括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设置在每个单极开断单元中的各具有限位面(11)的转轴(1)、动触头(2)和静触头(3),动触头(2)包括具有接触限位面(211)的动导电杆(21)和动触点(22),而静触头(3)包括具有安装面(311)的静导电杆(31)和静触点(32),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22)至静触点(32)之间的第一距离(L1)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22)至静触点(32)之间的断开距离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包括A极、B极、C极和N极的四个单极开断单元,设置在每个单极开断单元中的各具有限位面(11)的转轴(1)、动触头(2)和静触头(3),动触头(2)包括具有接触限位面(211)的动导电杆(21)和动触点(22),而静触头(3)包括具有安装面(311)的静导电杆(31)和静触点(32),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22)至静触点(32)之间的第一距离(L1)比所述A极、B极和C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触点(22)至静触点(32)之间的断开距离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双断点四极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极的单极开断单元的动导电杆(21)的接触限位面(211)与动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霞陈志刚奚菊芳王炯华管瑞良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