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49718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包括盒体,所述的盒体为双层结构,上层为储物层,下层为充电装置层,所述的充电装置层包括锂电池,充电电路板,充电座和镶体,所述的充电电路板分别与锂电池和充电座连接,所述的镶体设置在盒体的底部,所述的充电座设置在镶体腔内,所述的储物层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固定卡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将充电装置放置于一个盒体中,因此携带方便,可是实时对雾化吸入器进行充电。(*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雾化器充电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活动的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重要,而口腔异 味等问题令许多人困扰不堪,虽然也有口香糖、润喉片等物品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其废弃 物又随之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如吃过的口香糖胶体,包装所需的锡板和塑料等。早期有人提出将药液经过机械装置加热供使用者使用,虽然使用者在使用习惯上 易于接受,但由于传统的机械结构性能不稳定,极易损坏,操作烦琐,使使用者造成损失。随 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出现了超声雾化器,与机械装置加热实现液体雾化不同的是,基于特定 频率下超声波对液体的振荡激发作用,可以产生对应的雾化微滴,从而输送到人体口腔内 产生吸烟的感觉。这种雾化方案有些类似与家庭中常见的超声加热器,但超声雾化器存在 雾化量偏小。而且能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在组成雾化吸入器的所有的零部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电池部分,由于受雾化吸 入器自身产品结构以及不完善性所限制,现在所有的雾化吸入器所用电池的容量最大也就 几百mAh,容量小的甚至只有几十mAh,而雾化吸入器是一种瞬间消费电流极大(通常能达 到1.2A左右)的电子产品,这么大的消费电流所产生的后果就是电池极其不耐用,一般如 果连续使用的话几个小时就能把电量耗光,使用者必须对电池充电后才能继续使用雾化吸 入器,然而,使用者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是不可能整天在身边放个充电器以备不时 之需,这对于那些使用者来说,极为不便。当使用者在户外身边没有电源供充电器给雾化吸 入器电池充电的时候,使用者怎样能使用雾化吸入器,这是当前所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携带方便,实时充电 的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包括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体为双层结构,上层 为储物层,下层为充电装置层,所述的充电装置层包括锂电池,充电电路板,充电座和镶体, 所述的充电电路板分别与锂电池和充电座连接,所述的镶体设置在盒体的底部,所述的充 电座设置在镶体腔内,所述的储物层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固定卡档。所述的充电电路板包 括充电接口,充电管理模块,电压检测模块,升压电路模块。所述的充电座包括用于支撑充电座的固定轴,充电座本体,导电部件,绝缘体和连 接导体,所述的连接导体设置在充电座本体外围,所述的绝缘体一端面与连接导体连接,另 一端面与导电部件连接。如上所述的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还包括皮套、卡带、卡扣以 及公母磁扣,所述的皮套设置在盒体的外层,所述的公母磁扣分别设置在皮套的两侧,所述 的卡带设置在皮套内层,所述的卡扣设置在盒体上。所述的充电接口为USB接口。所述的充电管理模块包括充电管理芯片(ICl)和充电指示电路,所述的充电管理 芯片(ICl)的外围电路包括与其引脚⑷连接的电容(Cl),与其引脚(5)连接的电阻(R3), 电容(Cl)及电阻(R3)的另外一端均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l)的引脚⑵接地,其输出引 脚⑶直接接被充锂电池的正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外一端接地;所述的充 电指示电路由N沟道MOS管(Ql),共阳极红绿双色指示灯(LEDl),二极管(D2),电阻(Rl) 组成,其中MOS管Oil)的源极接地,栅极同时与指示灯(LEDl)的红色阴极和充电管理芯 片(ICl)的引脚(1)相连,同时也与一个上拉电阻(R2)相连,指示灯(LEDl)的阳极与电阻 (Rl)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充电输入 端的正极连接,指示灯(LEDl)绿色的阴极与MOS管Oil)的漏极相连,所述的ICl为芯片 TP4054。所述的电压检测模块包括压检测器和低压指示电路,所述的电压检测器包括电 压检测电压检测IWQ2),所述的低压指示电路由P沟道MOS管(Q5),二极管(D5)、二极管 (D6),以及共用的电阻(Rl)、指示灯(LEDl)组成,所述的电压检测1以02)的输入脚接锂电 池的正极,电压检测IWQ2)的负极与锂电池的负极连接,电压检测IWQ2)的输出引脚同时 接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的栅极,二极管的源极与锂电池的正极连接,二极 管0^5)的漏极与电阻(Rl)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与指示灯(LEDl)的红色阴极连接。所述的升压电路模块包括升压控制芯片(IC2)及外围元件电阻(R6),电阻(R7), 电感(Li),二极管(Dl),电容(以)组成,所述的升压控制(IC2)的引脚(1)连接电压检测 IC(Q2)的输出脚,引脚(2)悬空,引脚(3)接地,引脚(4)与电感(Li)和二极管(Dl)的正 极连接,电感(Li)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的正极连接,升压控制芯片(IC2)的引脚(5)与电阻 (R6),电容(C2)、二极管(Dl)的负极同时连接,升压控制芯片(IC2)的引脚(6)连接电阻 (R6)的另外一端和电阻(R7),电阻(R7)和电容(C2)的另外一端接地,所述的IC2为升压 控制芯片RT9266。所述的雾化吸入器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包括电流保险丝(R9),二极管(D3),二极管 (D4),P沟道MOS管(Q3),电压检测器OH)组成,所述的电压检测器OH)的输入端连接雾 化吸入器充电盒的充电座的正极,电压检测器OH)的负极和充电座的负极一起接地,电压 检测器OH)的输出引脚连接MOS管0^3)的栅极,MOS管0^3)的源极接充电座的正极和二 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漏极,二极 管(D3)的正极与电流保险丝(R9)的一端相连,电流保险丝(R9)的另外一端连接升压电路 的输出正极。所述的连接导体上设置有螺纹,可以与雾化吸入器的电池螺纹连接。上述方案中,固定卡档可以用来放置一支雾化吸入器,一支手动雾化吸入器电池 备件和一瓶IOml的雾化剂,卡带与卡扣可以将放置在固定卡档上的物品固定好,放置物品 从固定卡档中掉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将充电装置放置于一个盒体中,因此携带方便, 可是实时对雾化吸入器进行充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11为皮套,21为公磁扣,212为母磁扣,31为卡带,312为卡扣,41为盒体,51为充 电座,512为导电部件,513为绝缘体,514为连接导体,515为充电座本体,61为固定卡档,71 为镶体,81为锂电池,91为充电电路板,101为USB接口,111为固定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包括盒体41,所述的盒体41为双层结构,上层为储物层, 下层为充电装置层,所述的充电装置层包括锂电池81,充电电路板91,充电座51和镶体71, 所述的充电电路板91分别与锂电池81和充电座51连接,所述的镶体71设置在盒体41的底 部,所述的充电座51设置在镶体71腔内,所述的储物层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固定卡档61。所述的充电电路板包括USB充电接口 101,充电管理模块,电压检测模块,升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便携式雾化吸入器充电盒,包括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体为双层结构,上层为储物层,下层为充电装置层,所述的充电装置层包括锂电池,充电电路板,充电座和镶体,所述的充电电路板分别与锂电池和充电座连接,所述的镶体设置在盒体的底部,所述的充电座设置在镶体腔内,所述的储物层包括用于放置物品的固定卡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爱斯莫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