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夏正专利>正文

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33069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包括导入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炉体、烟气出口、顶梁、吊挂件、立柱、锅筒、数个上集箱、数个下集箱、汽水连接管、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炉水分配管、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灰斗,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还设有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从前至后分别与对应的上集箱、下集箱和上集箱连接,在炉体内形成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烟道,第一、第二和第三烟道均为空烟道,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置于第四和第五烟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耗较低、运行费用低、故障少、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铅冶炼的余热锅炉。
技术介绍
目前,在铅冶炼工业中产生的含有SO2的高温烟气,普遍采用余热锅炉回收其热能和用于制酸,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导入高温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24、炉体25、位于炉体25末端的烟气出口26、顶梁27、吊挂件28、立柱29、锅筒30、数个上集箱31、数个下集箱32、汽水连接管33、置于第一烟道24和炉体25四周的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炉水分配管、数个对流换热管组37、灰斗38等,炉体25内设有竖直的第二烟道39和水半烟道40,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37位于水平烟道40内;运行中烟气呈高速向上流动,进口烟气温度约900~950℃,由于第二烟道39的行程及横截面较小,烟气在第二烟道39内得不到及时的降温,使得烟气中的熔融状烟尘易粘在四周膜式水冷壁34上和对流换热管组37上,使得膜式水冷壁34和对流换热管组37易被腐蚀、烟道阻塞,需经常对膜式水冷壁34和对流换热管组37进行清洗,疏通烟道,导致故障多、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较短;同时锅筒30的位置低于第一烟道24,该锅炉体积相对较小,整个锅炉高度较低,但需另设热水循环泵41来实现汽水的强制循环,又要多消耗额外动力,增加了运行费用和设备费用,而且增加了设备故障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它具有能耗较低、运行费用低、故障少、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包括导入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炉体、烟气出口、顶梁、吊挂件、立柱、锅筒、数个上集箱、数个下集箱、汽水连接管、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炉水分配管、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灰斗,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还设有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从前至后分别与对应的上集箱、下集箱和上集箱连接,在炉体内形成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烟道,第一、第二和第三烟道均为空烟道,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置于第四和第五烟道内;使用时,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烟道均为空烟道,四周全部为膜式水冷壁,烟气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传热,小部分对流传热,沿着膜式水冷壁流动的烟尘有足够长的时间被冷却,失去了强粘接性,确保第二和第三烟道的畅通,也不可能结成大块渣而堵塞通道,在第二和第三烟道中,烟气流呈“U”形流动,粉尘有向下离心作用,而落入下部的灰斗,起到除尘作用,再进入第四和第五烟道的灰量少,熔融状烟尘不易粘在对流换热管组上,腐蚀较小,无需经常对膜式水冷壁和对流换热管组进行清洗,具有故障少、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筒的位置高于第一烟道和炉体;整个锅炉的汽水循环,锅筒处于最高位置,可以实现全自然循环,无需使用热水循环泵,具有能耗较低、运行费用低的优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烟道的入口横截面相对于第一烟道的出口横截面突变增大;使得烟速和烟温急降,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和第三烟道的横截面均大于第四和第五烟道的横截面;可提高烟速,进一步避免熔融状烟尘粘附在对流换热管组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一和第二烟道交接处还设有一个集箱,该集箱两侧第一烟道内和第二烟道下部的膜式水冷壁管均与该集箱连接,组成倒U形结构;使得第一烟道和第二烟道在此分界,并提高冷却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烟道内的前墙膜式水冷壁、第一道隔墙膜式水冷壁和第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的上端均呈弯折状并经过各自对应的第一烟道和炉体的顶部与对应的上集箱连接;可省掉折弯处的集箱,降低成本;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烟道的左右侧膜式水冷壁管组的下部均向中心弯折,形成锥体形缩口;便于排灰;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能耗较低、运行费用低,故障少、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铅冶炼工业中使用的余热锅炉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图4为图2的C-C剖视图。图5为图2的E-E剖视图。图6为图2的F-F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该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包括导入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1、炉体 2、烟气出口 3、顶梁 4、吊挂件 5、立柱 6、位置高于第一烟道1和炉体2的锅筒 7、数个上集箱 8、数个下集箱 9、汽水连接管 10、置于第一烟道1和炉体2内的膜式水冷壁 11、集中下降管 12、炉水分配管 13、数个对流换热管组 14、灰斗15,在炉体2内还设有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16、17、18,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16、17、18从前至后分别与对应的上集箱8、下集箱9和上集箱8连接,在炉体2内形成第二烟道19、第三烟道20、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第一烟道1、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均为空烟道,第二烟道19的入口横截面相对于第一烟道1的出口横截面突变增大,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的横截面均大于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的横截面,在第一烟道1和第二烟道19交接处还设有一个集箱23,该集箱两侧第一烟道1内和第二烟道19下部的膜式水冷壁管均与该集箱23连接,组成倒U形结构;第一烟道1内的前墙膜式水冷壁11、第一道隔墙膜式水冷壁16和第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18的上端均呈弯折状并经过各自对应的第一烟道1和炉体2的顶部与对应的上集箱8连接,可省掉折弯处的集箱,降低成本;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14置于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内;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烟道19、第三烟道20、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的左右侧膜式水冷壁管11的下部均向中心弯折,形成锥体形缩口,便-->于排灰;使用时,第一烟道1为竖井形式,烟气呈高速向上流动,四周为膜式水冷壁11,吸收烟气中的高温辐射热,进口烟气温度约900~950℃,出口烟温约580~620℃,烟气平均流速>6~7m/s,使易粘结的熔融状烟尘来不及粘在四周膜式水冷壁11上即被吹走,即使少量沾上了一些,但达到一定量后,由于炉内温度高,处于熔融状态大颗粒者就向下掉入熔炼炉中,这样始终保持了烟道的畅通;烟气流入第一烟道1和第二烟道19交界处时,流通截面突然扩大,流速突降,烟温随之急降,使熔融状态的烟尘表面经急冷后而结成粘接性差的薄壳,又因烟道突扩成大空腔,含尘烟气流离水冷壁11较远,使烟尘不在二侧及隔墙膜式水冷壁16处粘结而坠入灰斗;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均为大空腔,四周全部为膜式水冷壁11,内部为空烟道,烟气传热方式主要也是辐射传热,小部分对流传热,沿着膜式水冷壁11流动的烟尘也因冷却失去了强粘接性,确保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的畅通,也不可能结成大块渣而堵塞通道,在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中,烟气流呈“U”形流动,粉尘有向下离心作用,而落入下部灰斗15,起到除尘作用,第二烟道19和第三烟道20内烟气流速较低,都小于2m/s以下,第三烟道20烟气出口温度控制在400~450℃,再进入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的灰量少,第四烟道21和第五烟道22为小截面,平均烟气流速控制在3~4.5m/s之间,烟气流呈“U”流向,第五烟道22出口烟温控制在360±20℃;在换热过程中,熔融状烟尘不易粘在水冷壁11和对流换热管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包括导入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炉体、烟气出口、顶梁、吊挂件、立柱、锅筒、数个上集箱、数个下集箱、汽水连接管、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炉水分配管、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灰斗,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还设有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从前至后分别与对应的上集箱、下集箱和上集箱连接,在炉体内形成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烟道,第一、第二和第三烟道均为空烟道,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置于第四和第五烟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包括导入烟气的竖井式第一烟道、炉体、烟气出口、顶梁、吊挂件、立柱、锅筒、数个上集箱、数个下集箱、汽水连接管、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炉水分配管、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灰斗,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还设有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三道隔墙膜式水冷壁从前至后分别与对应的上集箱、下集箱和上集箱连接,在炉体内形成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烟道,第一、第二和第三烟道均为空烟道,所述数个对流换热管组置于第四和第五烟道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筒的位置高于第一烟道和炉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然循环铅冶炼余热锅炉,其特征在于第二烟道的入口横截面相对于第一烟道的出口横截面突变增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正夏禄殿
申请(专利权)人:夏正夏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