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14261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枢纽器,其包括芯轴、弹性组件、旋动凸轮、支架和紧固件,其中,芯轴的轴接部上存在两段不同轴径,在两段不同轴径的交汇部形成一阶梯状结构;支架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与芯轴上的轴接部轴接,在支架的第二凸轮部与穿孔间有一间隔部,该芯轴的轴接部上的阶梯状结构容置设于间隔部内,防止芯轴使用中产生偏摆现象。(*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枢纽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可简化结构并防止转动时之偏摆状 况发生的枢钮器。
技术介绍
一般应用于如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笔记型计算机或行动通讯装置等消费性 电子产品的枢纽器结构,是用以来使其屏幕可相对于本体间作掀盖或翻转的单一性动作, 以及进一步开发的能使屏幕具有双轴向转动功能的枢纽器结构,可以在掀盖后同步进行翻 转,大幅提升了使用时的功能性及便利性。图1展示了一种传统的枢纽器结构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枢纽器10系包括支 架11、芯轴12、固定凸轮13、旋动凸轮14、弹性组件15、限位片16及锁固件17。其中该支 架11上具有穿孔111,弹性组件15、旋动凸轮14及固定凸轮13依序穿设于芯轴12上,穿 入该支架11之穿孔111内,使该固定凸轮13与该支架11形成一体,在芯轴12穿出支架11 的一端穿设一个限位片16,再利用锁固件17将上述构件固定于支架11上的相对位置。当 屏幕相对本体掀盖或转动时,带动芯轴12相对于支架11作转动,转动过程中,由弹性组件 15的弹力使旋动凸轮14与固定凸轮13设有的凸轮部的一面相互顶抵,以挤压弹性组件15 而产生支撑枢纽器10的扭力。然而,在枢纽器10的芯轴12在转动时,由于芯轴12的受力端距离支架11的轴接 部存在一段距离,其受力摆动时,因为弹性组件15仅能提供回复弹力,以及枢纽器10因各 组件制造尺寸精度上存在的误差,必然会导致芯轴12产生偏摆,导致使用时出现晃动的情 况,严重时甚至会加速芯轴12轴接处的磨损,影响枢纽器10的使用寿命。纽器存在的使用时的晃动,以及芯轴轴接处容易磨损,影响使用寿命等问题,一直 是本领域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枢纽器存在的使用时的晃动,以及芯轴轴接处 容易磨损,影响使用寿命等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枢纽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枢纽器,其包括芯轴、弹性组件、旋动凸轮、 支架和紧固件,其特征在于芯轴上设有一固定部,芯轴的一端为轴接部,轴接部上存在两段不同轴径,其中, 轴径小的位于轴接部的前端,在两段不同轴径的交汇部形成一阶梯状结构;弹性组件穿设于该芯轴的轴接部上,其一端顶抵于芯轴上的固定部;旋动凸轮中心设有与轴接部211截面几何形状一致的轴孔,旋动凸轮轴接于轴径 较大的轴接部上,旋动凸轮的一面为第一凸轮部,另一面顶抵于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支架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与芯轴上的轴接部轴接;支架相对于旋动凸轮的一面 为第二凸轮部,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旋动凸轮的第一凸轮部与该第二凸轮部相互顶靠;第二凸轮部与穿孔之间设有一间隔部,当轴接部轴接于支架上时,所述的阶梯状结构位于所 述的间隔部内;锁固件固设于穿出穿孔的轴接部端部。在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二凸轮部和穿孔是冲压而形成的与支架一体结构。在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二凸轮部和穿孔是通过金属粉末喷射成型的与支架一 体结构。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弹性组件为弹簧或簧片或其群组。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利用支架上的第二凸轮部与穿孔间的平面所形成的 间隔部,使芯轴容置于该间隔部,当芯轴转动时,将由第二凸轮部凸出于支架平面的部分, 夹持芯轴的外表面形成止挡面,可避免使用时的偏摆现象,提高枢纽器使用时的稳定性,维 持枢纽器的正常运作及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支架是以冲压成形或以金属粉末喷射成型而 制成,第二凸轮部及穿孔与支架为一体结构,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能增加产品的精密度 及再现性。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传统枢纽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转动时的防偏摆状态示意图。图中10、枢纽器,11、支架,111、穿孔,12、芯轴,13、固定凸轮,14、旋动凸轮,15、弹 性组件,16、限位片,17、锁固件;20、枢纽器,21、芯轴,211、轴接部,212、固定部,213、阶梯状结构,22、弹性组件, 23、旋动凸轮,231、轴孔,232、第一凸轮部,24、支架,241、穿孔,243、第二凸轮部,244、间隔 部,25、锁固件。具体实施方式在图2、图3中公开的是应用于双轴向枢纽器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上方 的枢纽器20主要系包括芯轴21、弹性组件22、旋动凸轮23、支架24和锁固件25。其中芯轴21上设有固定部212,轴接部211上存在两段不同轴径,其中,轴径小的位于 轴接部的前端,在两段不同轴径的交汇部形成一阶梯状结构213。弹性组件22为一般常见的弹簧或簧片或其群组,弹性组件22中心轴线呈中空而 穿设于芯轴21上,弹性组件22的一端部顶抵于固定部212。旋动凸轮23中心设有与轴接部211截面几何形状一致的轴孔231,旋动凸轮23轴 接于轴径较大的轴接部211上,旋动凸轮23的一面为第一凸轮部232,另一面顶抵于弹性组 件22的另一端。支架24上设有一穿孔241,该穿孔241与芯轴21上的轴接部211轴接;支架24相 对于旋动凸轮23的一面为第二凸轮部243,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旋动凸轮23的第一凸轮 部232与该第二凸轮部243相互顶靠,以产生支撑该枢纽器20转动时所需的扭力;另外,该 第二凸轮部243及该穿孔241间具有一间隔部244,如图4所示,当芯轴21轴接于支架24时,阶梯状结构213容置设于间隔部244内,而于转动使用时,间隔部244与芯轴21的表面 形成止挡面,防止芯轴21形成偏摆现象。另外,由于支架24是以冲压成形或以金属粉末喷 射成型而制成,第二凸轮部243及穿孔241与支架为一体结构,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能 增加产品的精密度及再现性。锁固件25固设于穿出穿孔241的轴接部211端,供以固定上述各构件的相对位 置,确保在使用中能够维持它们的正常运作。本技术的防偏摆设计,是利用支架24上的第二凸轮部243,与穿孔241间的平 面所形成的间隔部244,并使芯轴21容置于该间隔部244,当芯轴21转动时,将由第二凸轮 部243凸出于支架24平面的部分,夹持芯轴21的外表面形成止挡面,可避免使用时的偏摆 现象,提高枢纽器20使用时的稳定性,维持枢纽器20的正常运作及延长其使用寿命。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用以限定本技术的实 施范围,其它如弹性组件的类型、尺寸或是弹性系数,或是各构件的尺寸,抑或是应用于单 轴向或双轴向枢纽器时的使用方式等,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畴之内;对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所作出的等效或显而易见的改进,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与权利要求限定范 围下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 一种枢纽器,其包括芯轴、弹性组件、旋动凸轮、支架和紧固件,其特征在于芯轴上设有一固定部,芯轴的一端为轴接部,轴接部上存在两段不同轴径,其中,轴径 小的位于轴接部的前端,在两段不同轴径的交汇部形成一阶梯状结构; 弹性组件穿设于该芯轴的轴接部上,其一端顶抵于芯轴上的固定部; 旋动凸轮中心设有与轴接部截面几何形状一致的轴孔,旋动凸轮轴接于轴径较大的轴 接部上,旋动凸轮的一面为第一凸轮部,另一面顶抵于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支架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与芯轴上的轴接部轴接;支架相对于旋动凸轮的一面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枢纽器,其包括芯轴、弹性组件、旋动凸轮、支架和紧固件,其特征在于:芯轴上设有一固定部,芯轴的一端为轴接部,轴接部上存在两段不同轴径,其中,轴径小的位于轴接部的前端,在两段不同轴径的交汇部形成一阶梯状结构;弹性组件穿设于该芯轴的轴接部上,其一端顶抵于芯轴上的固定部;旋动凸轮中心设有与轴接部截面几何形状一致的轴孔,旋动凸轮轴接于轴径较大的轴接部上,旋动凸轮的一面为第一凸轮部,另一面顶抵于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支架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与芯轴上的轴接部轴接;支架相对于旋动凸轮的一面为第二凸轮部,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旋动凸轮的第一凸轮部与该第二凸轮部相互顶靠;第二凸轮部与穿孔之间设有一间隔部,当轴接部轴接于支架上时,所述的阶梯状结构位于所述的间隔部内;锁固件固设于穿出穿孔的轴接部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乐尧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