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28896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该模具包括模仁、引导板及扁平顶针,所述模仁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引导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模仁的一端且开设有与所述沟槽对应的通孔,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其中,所述通孔主要包括连通部与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由所述连通部沿远离所述沟槽的一端向外扩展形成,且所述引导部的孔径大于所述连通部的孔径,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引导部与连通部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不仅组装快速简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所述模具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 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塑料成型制 品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商品中,例如产品的电脑、手机、汽车、数码相机等。同时由于对各 零配件的产品成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模具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故塑料成型制品的 胶位越来越薄,从而使得在开模过程中不再适合用圆头顶针将成型制品从模具内顶出,因 此扁平顶针应运而生,而且随着模具产业的发展其应用越发普遍。现在常用的成型模具一般包括模仁、引导板及扁平顶针,所述模仁上形成有成型 腔,用于成型产品,所述引导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模仁的一端且开设有与所述扁平顶针大小 相同的通孔,所述扁平顶针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成型腔相抵触连接。当产品注塑成型过 程结束后,打开所述模仁并通过所述扁平顶针将成型产品顶出而方便取出产品。但是上述模具在组装与使用过程中,当扁平顶针通过上述引导板上的通孔而接近 所述成型腔时,若扁平顶钉稍微倾斜地插入所述通孔内,则扁平顶针的前端将会抵触于所 述通孔的内壁上,这样,不仅所述通孔的内壁会阻碍扁平顶针继续向内接近所述成型腔,从 而大大降低所述模具的组装效率,使组装过程费时费力;而且,若在扁平顶针的前端抵触于 所述通孔的内壁后仍继续向前推进所述扁平顶针,则可能损坏扁平顶针的前端与通孔的内 壁,因此将严重影响所述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 该模具不仅组装快速简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所述模具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包括模仁、引导板及 扁平顶针,所述模仁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引导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模仁的一端且开设有与所 述沟槽对应的通孔,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其中,所述通孔 主要包括连通部与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由所述连通部沿远离所述沟槽的一端向外扩展形 成,且所述引导部的孔径大于所述连通部的孔径,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引导部与连 通部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如上所述,本技术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的所述引导部的孔径大于所述连通部 的孔径,且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引导部与连通部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当所述扁平 顶针通过所述引导板上的通孔而接近所述成型腔时,扁平顶针的前端将在所述引导部的引 导下向内移动穿过所述连通部直到与所述成型腔相抵触,而在所述扁平顶针的移动过程中 不会被阻挡,而是沿所述引导部与连通部的内壁顺利地插入并与所述成型腔相抵触,因此 该扁平顶针可快速而准确地插入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成型腔相抵触,从而使该模具可快速地完成组装操作;另外,所述扁平顶针在插入过程中不会被阻挡,从而使得其前端与通孔的 内壁均不会被划伤损坏,因此提高了所述模具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引导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引导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模仁110沟槽111引导板120通孔121连通部121a引导部121b延伸部121c扁平顶针130底柱部131顶针杆132前端部13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 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包括模仁110、引导板120及 扁平顶针130。所述引导板120固定安装于所述模仁110的一端,所述扁平顶针130部分穿 过所述引导板120并收容于所述模仁110内。其中,所述模仁110上形成有成型腔(图未示),产品在所述成型腔内经注塑成型 而形成;所述模仁110内开设有沟槽111,所述沟槽111与所述成型腔连通并收容所述扁平 顶针130。所述扁平顶针130包括底柱部131、顶针杆132及前端部133。所述底柱部131 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顶针杆132的横截面的面积,从而当对所述扁平顶针130施加外 力以顶出所述成型腔内的产品时,可增大所述扁平顶针130的受力面积,防止损坏所述扁 平顶针130 ;所述顶针杆13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柱部131与所述前端部133 ;所述前端 部133由所述顶针杆132沿远离所述底柱部131的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前端部133呈细 长扁平形状并部分穿过所述引导板120而收容于所述模仁110的沟槽111内,所述前端部 133可在所述沟槽111内前后滑动,从而可接近所述成型腔并在外力作用下将所述成型腔 内的产品顶出。请再结合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引导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所述引导板120上开设有前后贯穿所述引导板120的通孔121,所述通孔121主要包 括连通部121a与引导部121b。所述连通部121a具有适合所述扁平顶针130的前端部133 穿过的孔径,且所述连通部121a与所述模仁110上的沟槽111连通。所述引导部121b由 所述连通部121a沿远离所述沟槽111的一端向外扩展形成且所述连通部121a与所述引导 部121b的连接处形成倒角θ ;所述倒角θ的大小为5度,使所述引导部121b的孔径从内4到外依次增大且大于所述连通部121a的孔径,从而所述扁平顶针130的前端部133可快速 而方便地插入到所述引导部121b内并穿过所述连通部121a而接近所述成型腔;所述引导 部121b与所述连通部121a的连接处为平滑曲面,使所述扁平顶针130在插入过程中将沿 所述引导部121b的内壁平滑地过渡并插入到所述连通部121a内,从而在所述扁平顶针130 的安装过程中其前端部133不会抵触于所述连通部121a的内壁上而损坏所述前端部133 和/或所述连通部121a的内壁。请再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引导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 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仅在于,所述引导部121b远离所述连通部121a的一端向外 延伸形成延伸部121c,所述延伸部121c的孔径与所述引导部121b的最大孔径相同,从而不 会影响所述扁平顶针130的前端部133插入并穿过所述连通部121a。当安装所述扁平顶 针130时,所述扁平顶针130的前端部133依次穿过所述延伸部121c、引导部121b及连通 部121a而收容于所述模仁110的沟槽111内。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扁平顶针130与所 述引导板120的通孔121及所述模仁110的沟槽111之间的配合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完全 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如上所述,本技术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不仅可快速而简单地将所述扁平顶针 130安装于所述模具上,而且所述扁平顶针130在插入过程中不会损坏其前端部133也不会 划伤所述引导板120通孔121的内壁,从而提高所述模具的使用寿命。权利要求一种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包括模仁、引导板及扁平顶针,所述模仁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引导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模仁的一端且开设有与所述沟槽对应的通孔,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主要包括连通部与引导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扁平顶针的模具,包括模仁、引导板及扁平顶针,所述模仁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引导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模仁的一端且开设有与所述沟槽对应的通孔,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主要包括连通部与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由所述连通部沿远离所述沟槽的一端向外扩展形成,且所述引导部的孔径大于所述连通部的孔径,所述扁平顶针部分穿过所述引导部与连通部并收容于所述沟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文鹏吴小平何世雄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