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幸卫专利>正文

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20394 阅读:6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属于钓鱼用具,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体(3),所述把手本体(3)套接在钓鱼杆(1)上,所述的把手本体(3)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握点位置前移,并且可利用手肘或手臂的自然压力形成支点,具有握感舒适、持杆稳定且非常省力的优点,能够根据垂钓的不同需要调节省力程度,提高了垂钓效果,增加了垂钓乐趣,结构简单,造型美观,特别适用于长时间垂钓活动,也可以用作其它杆件的把手。(*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钓鱼杆把手,特别是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
技术介绍
钓鱼是一项为许多人喜爱的休闲活动,而把手是钓鱼杆中使用频繁的部件,把手 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垂钓效果,所以为垂钓者特别关注。中国专利CN2772231Y号公开的“一 种钓鱼杆握把”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外形为纺锤型的钓鱼杆把手,以方便垂钓者手握。但是, 这种纺锤形把手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纺锤形的峰状凸起靠近钓鱼杆尾部,手握力的力臂较 短,而且仅凭手握用力,不能借助力量较大的手臂承力,所以持杆费力,在长时间垂钓的情 况下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垂钓效果和垂钓者的心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钓鱼杆的纺锤型把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持 杆稳定并且非常省力的双峰钓鱼杆把手。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 体,所述把手本体套接在钓鱼杆上,所述的把手本体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和后峰椭圆 形凸起。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和后峰椭圆形凸起的峰顶间距为15-50厘米。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和后峰椭圆形凸起与所述把手本体制成一体。所述把手本体由相互分离的第一把手本体和第二把手本体两部分组成,所述的前 峰椭圆形凸起与第一把手本体制成一体,所述的后峰椭圆形凸起与第二把手本体制成一 体,第一把手本体和第二把手本体依次套接在钓鱼杆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双峰钓鱼杆把手结构简单,造型美观,手握感舒适,持 杆稳定并且非常省力,还能够根据垂钓的不同需要调节省力程度,提高了垂钓效果,增加了 垂钓乐趣,特别适用于长时间垂钓活动。本技术提供的双峰钓鱼杆把手,不但可以用作钓鱼杆的把手,还可以作为防 止钓鱼杆滑落的止杆器,也可以用作其它杆件的把手,同样实现稳定、省力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种结构的示意图。图中钓鱼杆1,前峰椭圆形凸起2,把手本体3,后峰椭圆形凸起4,第一把手本体 5,第二把手本体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3参见图1,本技术的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体3,所 述把手本体3套接在钓鱼杆1上,所述的把手本体3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 圆形凸起4。整个把手呈双峰形。图1中,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与所述把手本体3制成一 体。图1中的双峰钓鱼杆把手有两种握杆方式,一种是现有的手掌单握后峰椭圆形凸 起4或前峰椭圆形凸起2的方式。另一种是手握前峰椭圆形凸起2且手肘后部下压在后峰 椭圆形凸起4上的方式,即手掌握在前峰椭圆形凸起2上,同时用手肘后部压在后峰椭圆形 凸起4上。这时,手掌在前峰椭圆形凸起2上形成钓鱼杆1的支点,手肘后部对后峰椭圆形 凸起4的压迫点形成钓鱼杆1杆柄的着力点,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的距 离则构成人体手臂对钓鱼杆1施力的力臂。由于人体的手掌和手肘后部形成两个着力点, 且作用于钓鱼杆1上的力臂长度增加,便于对钓鱼杆1的杆柄施加较大的自然压力,使得使 钓鱼杆1整体保持稳定,且持杆非常省力,对钓鱼杆1的操纵也极为方便。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的峰顶间距 为15-20厘米左右,以人体手肘部施力方便为准。参见图2,本技术中所述把手本体3由相互分离的第一把手本体5和第二把手 本体6两部分组成,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与第一把手本体5制成一体,所述的后峰椭圆 形凸起4与第二把手本体6制成一体,第一把手本体5和第二把手本体6依次套接在钓鱼 杆1上。其中,第一把手本体5和第二把手本体6均可以在钓鱼杆1的外表面上轴向滑动, 当第二把手本体6在钓鱼杆1的杆柄上定位后,可以沿钓鱼杆1的轴向推动第一把手本体 5,调节两个椭圆形凸起5、6的峰距,以适应不同垂钓姿势的需要。当长时间垂钓、钓大鱼或 者拉长钓鱼杆时,可以将第一把手本体5向钓鱼杆1杆稍方向滑动以增加两个椭圆形凸起 5、6的峰距,这时可以将人体的上臂部压在后峰椭圆形凸起4上,一是使作用于钓鱼杆1上 的力臂相应增加,二是增加握持钓鱼杆1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持杆更加省力。反之,则可以 将第一把手本体5向杆柄一端滑动,使两个椭圆形凸起5、6的峰距缩短,则可以通过手肘后 部施力持杆,不仅可以增加持杆力量,也可方便、灵活地操纵钓鱼杆1。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的峰顶间距 为20-50厘米左右,以人体上臂施力方便为准。本技术的双峰钓鱼杆把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适应垂钓活动的不同需 要,功能非常实用。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 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前 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权利要求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体(3),所述把手本体(3)套接在钓鱼杆(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本体(3)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峰钓鱼杆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 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的峰顶间距为15-50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峰钓鱼杆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 (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与所述把手本体(3)制成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峰钓鱼杆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3)由相互分 离的第一把手本体(5)和第二把手本体(6)两部分组成,所述的前峰椭圆形凸起(2)与第 一把手本体(5)制成一体,所述的后峰椭圆形凸起(4)与第二把手本体(6)制成一体,第一 把手本体(5)和第二把手本体(6)依次套接在钓鱼杆(1)上。专利摘要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属于钓鱼用具,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体(3),所述把手本体(3)套接在钓鱼杆(1)上,所述的把手本体(3)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握点位置前移,并且可利用手肘或手臂的自然压力形成支点,具有握感舒适、持杆稳定且非常省力的优点,能够根据垂钓的不同需要调节省力程度,提高了垂钓效果,增加了垂钓乐趣,结构简单,造型美观,特别适用于长时间垂钓活动,也可以用作其它杆件的把手。文档编号A01K87/08GK201640229SQ201020156170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7日专利技术者刘幸卫 申请人:刘幸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峰钓鱼杆把手,包括中空圆柱状的把手本体(3),所述把手本体(3)套接在钓鱼杆(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本体(3)上设置有前峰椭圆形凸起(2)和后峰椭圆形凸起(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幸卫
申请(专利权)人:刘幸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