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953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把手,包含有一握杆中段,其与自行车的前车架枢接,并自其左右二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握持部及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一握持部及该第二握持部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弯曲并延伸而形成有一前向弯弧部,该前向弯弧部再朝向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向弯弧部,该后向弯弧部再朝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杆段,且该二后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二前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以扩增自行车把手的回转半径,借此以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旋转操作的顺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把手,包含有一握杆中段,其与自行车的前车架枢接,并自其左右二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握持部及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一握持部及该第二握持部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弯曲并延伸而形成有一前向弯弧部,该前向弯弧部再朝向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向弯弧部,该后向弯弧部再朝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杆段,且该二后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二前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以扩增自行车把手的回转半径,借此以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旋转操作的顺畅性。【专利说明】自行车把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把手,特别涉及一种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旋转操作的自行车把手。
技术介绍
现有自行车把手如图1A、图1B,大体上是由金属材或碳纤维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其主要包含有一握杆1,其是横向设置在骑乘者前方并在其中间设有一枢接孔(图未示),一螺杆2自该枢接孔穿入再与该自行车的前车架3螺合,以将该自行车把手枢接在前车架3上,又握杆I的左右二侧各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延伸并弯折出弓形的一握持部4。 如此,骑乘者的双手既可分别握在握杆I的左右侧,亦可握在握持部4,借此让身体骑乘姿势得以改变,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产生疲劳。尤其是在平顺的公路上骑乘自行车较爬坡时轻松,且骑乘速度会较爬坡快速,此时骑乘者双手会握在该握杆的左右侧,虽然骑乘者身体较为挺直,造成风阻较大,但因路面平坦并不费力。反之,若是在爬坡的情况,为降低风阻,利于自行车向前推行,骑乘者双手会改握在握持部4位置,身体以伏俯降低高度的姿势减低风阻,俾利于自行车向前推进。 但是,现有自行车把手的二握持部4的间的距离与握杆I的宽度同宽,在转弯时,骑乘者双手若握在握杆I的左右侧时,因手与握杆中心距离不大,相对的回转半径小。然因身体挺直,双手承担身体重量的比例较少,操作上较无影响。若是处于爬坡情况,骑乘者双手会握在握持部4,由于握持部4低于握杆1,令骑乘者身体呈弯曲伏俯状态,双手同时承担身体前端大部分的重量,并因旋转半径r小不仅不利于弯转操作,更容易因为些许的弯转操作幅度过大而导致前轮偏转过度进而失控。又现有握持部4为直线,并不符合人体手掌配合四手指及拇指握持的人体工学角度,会影响骑乘者手部操作弯转的顺畅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自行车把手在弯转时旋转半径小,及未能符合人体工学,导致操作不够畅顺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其包含:一握杆中段,其与自行车的一前车架枢接,且该握杆中段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握持部及一与该第一握持部相对应的第二握持部。该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并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弯曲且延伸形成有一前向弯弧部,该前向弯弧部再朝向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向弯弧部,该后向弯弧部再朝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杆段,而二该后向弯弧部之间距离大于二该前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利于操作自行车转弯。 更进一步地,二该后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二该后杆段之间的距离。 更进一步地,该后向弯弧部为朝向该自行车把手平行方向向外凸出的弧凸外形。 更进一步地,该后向弯弧部的中心线与该后杆段的中心线为一直线共线,并较该前向弯弧部的中心线向外偏移。 更进一步地,该后向弯弧部的表面并设有至少一供手握持接触的防滑平面。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握持部、该第二握持部不与该握杆中段共呈一直线。 借此,二该后向弯弧部之间距离大于相对的二该前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当手握在该后向弯弧部操作弯转时,本专利技术旋转半径大于现有的自行车把手的旋转半径,令手操作自行车弯转幅度得以小于现有的自行车把手,得解决现有操作不够顺畅问题,又该后向弯弧部设有供手掌握持的一防滑平面,避免手出汗的止滑稳定功能。 且该后向弯弧部恰供手掌配合四手指握持,拇指并靠在前向弯弧部,并借该后向弯弧部较该前向弯弧部外扩,使该前向弯弧部供拇指靠合握持的角度位置,恰符合人体工学,提供舒适的握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自行车把手的平面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部分放大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4B为图4A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清况使用不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情况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情况使用示意图。 图8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8B为图8A的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 r、旋转半径;1、握杆; 2、螺杆;3、前车架;4、握持部。本专利技术: a、前车架;R、旋转半径; L1、L2、L3、距离; 11、握杆中段;12、第一握持部;13、第二握持部;14a、14b、14c、14d、前向弯弧部;141a、141b、凹弧部;15a、15b、15c、15d、后向弯弧部; 151a、151b、防滑平面; 16a、16b、16c、16d、后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请参阅图2、图3、图4A、4B及图5,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另一方向的立体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B为图4A的部分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情况使用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自行车把手可为金属材如铝合金,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中空的管体,该管体为弧形的管壁,本专利技术自行车把手包括一握杆中段11,其与自行车的一前车架a枢接,且握杆中段11其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握持部12及一第二握持部13。第一握持部12、第二握持部13的轴心延伸线不与握杆中段11共呈一直线,且第一握持部12、第二握持部13分别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弯曲并延伸而形成有一前向弯弧部14a、14b。又,前向弯弧部14a、14b分别再朝向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向弯弧部15a、15b,二后向弯弧部15a、15b分别再朝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杆段16a、16b。 如图4A所示,二后向弯弧部15a、15b的距离LI大于二前向弯弧部14a、14b的距离L2,而二后向弯弧部15a、15b的距离LI大于二后杆段16a、16b的距离L3,因此后向弯弧部15a、15b形成一朝向自行车把手两侧凸出的弧凸外形,相当于后向弯弧部15a、15b的中心线较前向弯弧部14a、14b的中心线向外偏移。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前向弯弧部14a、14b与后向弯弧部15a、15b的管径趋近圆形,而第一握持部12的管径由第一握持部12与握杆中段11相邻处先逐渐扩张后再朝前向弯弧部14a方向缩束变小,同样地,第二握持部13的管径也由第二握持部13与握杆中段11连接处先逐渐扩张后再逐渐朝前向弯弧部14b方向缩束变小,并配合手掌握持的人体工学而趋近椭圆。 请参阅图6,第一握持部12与前向弯弧部14a的弯转处形成有一凹弧部141a以配合手掌抓握,而第一握持部12与前向弯弧部14b的弯转处同样形成有一凹弧部141b以配合手掌抓握,后向弯弧部15a、15b的表面并分别设有供手掌握持的至少一防滑平面151a、151b,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握杆中段,其与自行车的一前车架枢接,该握杆中段的左右二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握持部及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一握持部及该第二握持部分别朝自行车前进方向弯曲并延伸而形成有一前向弯弧部,二该前向弯弧部分别再朝向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向弯弧部,二该后向弯弧部分别再朝自行车后退方向延伸出一后杆段,且相对的二该后向弯弧部之间距离大于相对的二该前向弯弧部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弘茂
申请(专利权)人: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