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耀强专利>正文

一种轴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8831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3与进油槽1连接的一端是分油口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油口31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容易在分油槽形成油压,保证轴瓦内壁的润滑,同时,较大的油压还能将碎屑和油垢通过排油孔排出轴瓦。

A bush

A bearing is provided with an annular oil groove in the inner wall of the bearing into 1, into the oil tank 1 is provided with an oil inlet hole 2, into the oil tank 1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oil tank are alternately arranged 3, oil tank and the oil tank 1 and 3 into one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oil port 31, the other end set in the edge of the bearing oil drain hole 32, section 32 of the oil discharge hole is less than the oil port 31 of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1/2 oil drain hole 32 of th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line of the oil tank 3, easy to form the oil pressure in the oil tank, ensure the lubrication bearing, the inner wall of the oil pressure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be larger debris and grease drain hole discharge through the bu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排油孔的轴瓦,属于轴瓦的优化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轴瓦内壁通常都是光滑的,也有一些是在内壁上设有油槽,用于提高润滑 能力。不足是由于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很小,而润滑油是粘稠度较高、流动性较差的液体, 虽然也使用了一些加压的供油设计,但依然不能够很好地保障轴瓦内壁形成均勻的油膜。在申请号为200880005520.4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轴瓦,具有形成于其内周 面上的正向和反向螺旋沟槽,优点是油可沿着螺旋的沟槽流动,并且无论滑动轴承中的轴 的转动方向如何,油都能平顺地流动,不足一是采用螺旋沟槽,油路较长,与主油槽的连接 点较少,主油槽中的油要流到螺旋沟槽的末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压力;二是由于螺 旋沟槽的末端是开放的,建立不起较大的油压,不容易形成油膜。在本人的申请号为201020520919. 0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带分油槽的内燃机 轴瓦,在主油槽两侧交替排列末端封闭的分油槽,优点是容易在轴瓦与轴之间形成均勻的 油膜,不足是轴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油垢会积聚在分油槽的末端,运行时间长了, 分油槽的作用就会减弱。在本人的申请号为201020551335. X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 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和回油槽,在进油槽两侧设有分油槽,分油槽的一端与进油 槽连接,另一端与回油槽连接,使得分油槽的油能够流动,避免油垢、碎屑在分油槽沉积,并 且进油孔的孔径的和大于出油孔的孔径的和,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分油槽的油压,利于油的 流动及渗透,不足是结构相对复杂,加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供油畅顺、润滑良好,能够防止碎屑、油垢沉积并且加工简单 成本更低的轴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油畅顺、润滑良好,能够排出碎屑、油垢的轴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 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3与进油槽1连接的 一端是分油口 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油口 31 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分油槽的排油孔小于分油口的二分之一,容易在分油槽形成油压,保证轴瓦内 壁的润滑,同时,较大的油压还能将碎屑和油垢通过排油孔排出轴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油槽的排油孔端局部放大图。图中1、进油槽,2、进油孔,3、分油槽,31、分油口,32、排油孔。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 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3与进油槽1连接的 一端是分油口 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油口 31 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轴瓦的整体结构可以是密闭的环形结构,也可以由两个半圆组成。在实际的应用中,油从进油孔2进入轴瓦内壁的进油槽1,再通过分油口 31流入分 油槽3,由于排油孔32的截面面积小于分油口 31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容易在分油槽3 建立较强的油压,使油溢出分油槽3,浸润轴瓦内壁。当有油垢或碎屑产生时,由于分油槽3 内的油压较大,会被挤进排油孔32,排到轴瓦外。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技术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 护范畴。权利要求1. 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0),在进油 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C3)与进油槽(1)连接的一端是分油 口(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其特征在于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 油口(31)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全文摘要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3与进油槽1连接的一端是分油口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油口31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容易在分油槽形成油压,保证轴瓦内壁的润滑,同时,较大的油压还能将碎屑和油垢通过排油孔排出轴瓦。文档编号F16C33/04GK102102705SQ201110060138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4日专利技术者李耀强 申请人:李耀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交替排布的分油槽(3),所述的分油槽(3)与进油槽(1)连接的一端是分油口(31),另一端为设置在轴瓦边缘的排油孔(32),其特征在于:排油孔(32)的截面小于分油口(31)的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排油孔(32)的中心设在分油槽(3)的中心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强
申请(专利权)人:李耀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