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705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数的成分制成:大黄6-12份、川芎6-12份、人参6-12份、葛根6-12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配置品
,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复方黄芎脑脉通)。
技术介绍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al Vessel Disease,ICV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我国各地报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相当高。据流行病学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的临床特点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医学CT、MRI等的应用,近年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和诊断方面均已取得不少进展,但在其内科治疗上未有重大突破。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治疗,中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方法。脑缺血损伤发病机制的多重性和发病后复杂的细胞损伤过程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治疗的复杂性,使一方一药难以全效,充分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中药复方综合性强的特点研究有效的治疗方药有吻合之处,而且,中医药治疗中风已经取得可喜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对中风发病的病因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对血瘀、气虚等致病因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浊毒致病说,这与现代医学发现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及毒性病理产物(如兴奋氨基酸的神经毒、毒性氧自由基等)释放的有毒物质有相通之处;另外,瘀乃脑梗死的病机关键,也是毒邪产生的重要土壤,故化瘀也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法则,通过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祛除毒邪,更可以促进血栓的溶解,使血管再通。但鉴于脑梗死本虚标实的本质,急性期亦不能忘记补虚顾本。诸虚当中,气虚为先,通过益气,可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和调动肌体的抗病能力,使气血旺盛,脉道通利,有利于瘀血的溶解,并使新瘀、浊毒难生,加快康复进程。因此,加强中医药解毒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研究,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为开发治疗脑梗死中药新药奠定基础。大黄是中医学最为常用、有效的药物之一,可荡涤胃畅、攻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急、危重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提高Ca2+-ATP-ase活性,起钙拮抗作用,防止细胞内钙超载、调节TXB2/6-Keto-PGI2比值、拮抗炎性介质、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速度,明显减轻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损伤,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及多器官损伤。我们通过对大黄及其有效部位拮抗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证明大黄及其四个不同部位对脑缺血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对脑缺血损伤具有全面而显著的保护作用的有效部位大黄苷和大黄苷元,并从其对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对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大黄苷及大黄苷元对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以改善缺血后大鼠脑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减轻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症状,大黄苷及大黄苷元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拮抗自由基损伤、调节细胞因子紊乱、减轻钙超载等诸多途径有关。有关大黄有效部位大黄苷和大黄苷元在抗缺血性脑损伤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03126127.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复方黄芎脑脉通)。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成分制成大黄6-12份、川芎6-12份、人参6-12份、葛根6-12份。本专利技术药物可按以下方法制备按配方药物有关要求,采用相关药物提取方法,提取后混匀装入胶囊,每粒0.5克。服用方法为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7天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脑出血、脑梗塞中医辨证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元气败脱证者禁用。利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复方黄芎脑脉通)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复方黄芎脑脉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老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脑脉通中、高剂量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表现为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组织含水量、缩小梗塞面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改善超微结构。(2)复方黄芎脑脉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复方黄芎脑脉通组至再灌注12小时Fas、Fasl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尼莫地平组至再灌注24小时后Fas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至再灌注72小时后Fasl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复方黄芎脑脉通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3小时至再灌注72小时Bcl2阳性表达增强(P<0.01);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3-6小时Bcl2阳性表达增强(P<0.01),再灌注24-72小时其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黄芎脑脉通上调Bcl2表达的作用优于尼莫地平。假手术组在大脑皮层未见Bax免疫阳性细胞;模型组各时间点Bax阳性表达强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方黄芎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缺血3-72小时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5-0.01);复方黄芎脑脉通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对Bax的抑制作用等同。利用本专利技术药物(复方黄芎脑脉通)进行的临床研究结果如下(1)复方黄芎脑脉通对患者的残损、残疾、残障的影响在临床观察研究中,我们用我国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脑卒中后的残损障碍;用巴氏指数量表评定残疾;用生存质量量表对残障及整个功能障碍引起的个体对自身生存状态优劣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定。并采用中医症候积分从中医角度进行评价。从而多角度地评价复方黄芎脑脉通胶囊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巴氏指数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复方黄芎脑脉通治疗组较单纯西药治疗组改善明显,提示脑脉通治疗组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示出中药治疗的整体调节优势;复方黄芎脑脉通治疗组较单纯西医治疗组,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使患者的意识水平、视觉、言语、肢体功能等缺损部分显著恢复,风、痰、热、瘀、虚等症候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患者的生活能力得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这提示复方黄芎脑脉通具有明显的改善缺血半暗带循环、减少炎症因子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也显示了复方黄芎脑脉通具有确切的解毒清热降浊、化瘀、益气等综合调节功能。(2)复方黄芎脑脉通对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早期检测血清NSE可作为监测脑卒中早期大脑神经元坏死程度的客观化指标,2周时血清NSE监测很可能有助于对脑损伤趋于稳定状况的判断。本研究选择测定血清NSE作为观察脑脉通疗效的指标之一,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SE较健康人有明显上升(P<0.01),两组治疗后两周NSE较治疗前都有明显降低(P<0.01),但复方脑脉通组较单纯西药组治疗后NSE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脑脉通胶囊具有明显的减轻脑损伤、保护脑神经效果。这可能与脑脉通胶囊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抗自由基等作用有关。本研究也显示,肿瘤坏死因子与NSE呈正相关。(3)复方黄芎脑脉通对肿瘤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数的成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