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4035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上,有机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有提升光输出效率的结构:①透明基板的侧壁表面为平滑表面,并设置有对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可见光具有弱吸收和强反射性能的薄膜;②透明基板的侧壁剖面形状为能提高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可见光从透明基板正面输出效率的形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效率提升结构实现工艺简单,能够避免有机材料发出光的侧向输出,使得原来从基板侧壁出射的光改变方向,从基板表面输出,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光输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发光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器件是利用外加电压后注入的载流子复合激发有机材料发光的器件,具有自发光、高效率、低电压、响应快、视角宽、可做在柔性基板等诸多优点,可以做成显示器件或照明器件,备受社会的关注。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ope等人(Pope M,Kallmann HP,and Magnante P.J.CHEM.PHYS.,1963,38,2042)首次报道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现象,揭开了有机固体电致发光的序幕。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研究人员C.W.Tang等(C.W.Tang,S.A.Vanslyke,Appl.Phys.Lett.,1987,51,913)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层结构的设计思想,选择具有较好成膜性能的三芳胺类衍生物和8羟基哇琳铝配合物(Alq3)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得到了高量子效率(1%)、高发光效率(1.5lm/W)、高亮度(>1000cd/m2)和低驱动电压(<10V)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990年,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的R.H.Friend等(Burroughes JH,Bradley DDC,Brown AR,R.H.Friend.Nature(London),1990,347,539)以聚对苯撑乙烯(PPV)为发光层材料制成了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开辟了发光器件的又一个新领域--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这两个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看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的潜在希望。随着磷光发光材料(Chihaya Adachi,Marc A Baldo,Mark E Thompson,et al.J.Appl.Phys.,2001,90(10):5048)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有机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已经接近100%,发光器件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因而非常有希望用于平面照明光源领域。但是虽然内量子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器件总体出光效率仍然十分受限,从通常的有机发光器件结构进行分析。典型的有机发光器件光输出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透明基板10、第一电极20、有机层30及第二电极40,在外加电压50的作用下,有机器件发光。对于有机发光元件,第一电极20薄膜与有机层30薄膜的折射率非常接近(折射率在1.7~1.9),稍大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1.5),第二电极40为反射金属薄膜,因此有机层的发光能够有效的从有机层传输到透明衬底中。而空气的折射率(~1.0)远低于透明衬底。根据Snell定律,只有入射角度低于全反射角时候,光线能够从基板表面101出射,形成有效输出,如图1中光线01、02所示。而入射角度高于全反射角的光线不能从衬底表面101出射,只能局限于透明基板10中形成基板波导现象,从基板侧壁103输出,如图1中光线03、04所示,形成无效的的光输出。由上述原理可知,仅有约20%的光线能够在衬底101面出射,而80%的光线都在基板或阳极形成波导现象从基板侧壁输出,或者在器件内损耗掉。为了提高器件的光输出效率,专利文献(美国专利6984934)中公开了一种在有-->机发光器件基板表面制作一层微透镜来提高耦合出光效率。但制作微透镜需要进行光刻、刻蚀、制作模板、图形转移等诸多工艺,制作过程复杂。另一种改进微透镜制作方法的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719955A)提到向有机发光器件表面喷射含有形成微透镜材料并且与基片材料表面亲和性低的液滴,然后使液滴固化形成微透镜,该方法工艺简单,但是图形一致性较差,图案不规则。专利(中国专利:专利号ZL 200610131629.5)中采用微接触打印技术将微球半压入预先旋涂在有机发光器件基片上的聚合物颗粒,然后在基板的另一面制作有机发光器件,该专利利用在基板表面的半球形聚合物颗粒形成微透镜的效果,这种方法制作出基板表面的聚合物透镜很容易损伤,失去提高出光的效果,且聚合物薄膜制备工艺也较为繁琐。专利(中国专利,专利号ZL 03159293.7)中提及了一种了增强出光的方法,该方法用于顶发光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在电极表面形成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结构,即在电极表面制作一个大的透镜改变光输出的角度,进而提高光的输出比例。对于顶发光结构的器件,也有利用弱腔效应提高的器件的出光比例的报道(S.Chen,Y Zhao,G.Cheng,et al.Appl.Phys.Lett.,2006,88,153517;Q.Huang,K.Walzer,M.Pfeiffer,et al.Appl.Phys.Lett.,2006,88,113515),但是这种方法使得器件表面出光的空间分布变化,同时侧面的光输出没有杜绝。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937872A)中展示了一种提升出光效率的有机发光装置,该装置采用透明保护层覆盖有机发光元件及基板,透明保护层的外表面加工成规则或非规则的图形,增大器件出光的面积。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顶发光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对于器件出光比例的提升没有明显的提高。前述的多种方法虽然对有机发光器件的出光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存在工艺过程复杂、图形一致性差等问题,并且对基板侧壁出光的现象没有消除。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装置完全消除基板侧壁出光,提高器件的光输出比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该器件克服了有机发光器件中光输出效率低、不能完全杜绝发光侧壁输出的缺陷,提升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或者照明光源基板正面的光输出比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提供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上,有机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有提升光输出效率的结构:①透明基板的侧壁表面为平滑表面,并设置有对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可见光具有弱吸收和强反射性能的薄膜;②透明基板的侧壁剖面形状为能提高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可见光从透明基板正面输出效率的形状。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基板侧壁剖面的形状为梯形形状、弧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材-->料为铝、银、铬、金、钙、镁、铟、锡、锰等金属及合金组合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具有高反射率涂层材料。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向透明基板上下表面稍有延伸。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是玻璃或者柔性基片,其中柔性基片是固态薄片、聚酯类或聚酞亚胺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中提升有机发光器件光输出效率的装置结构简单,制备难度小,并且完全避免了光在基板侧壁的损失,有效提高了有机发光器件的光输出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典型有机发光器件光输出示意图;图2是有机发光器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示意图,图中(a)为基板侧壁剖面为梯形形状,图(b)为器件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上,有机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有提升光输出效率的结构:①透明基板的侧壁表面为平滑表面,并设置有对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可见光具有弱吸收和强反射性能的薄膜;②透明基板的侧壁剖面形状为能提高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可见光从透明基板正面输出效率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上,有机发光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有提升光输出效率的结构:①透明基板的侧壁表面为平滑表面,并设置有对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可见光具有弱吸收和强反射性能的薄膜;②透明基板的侧壁剖面形状为能提高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可见光从透明基板正面输出效率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