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大黄鱼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029331 阅读:4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黄鱼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包括池底为沙或沙质泥的养殖池塘,每亩池塘的池底放养有密度为1.0~2.0公斤双齿围沙蚕,养殖网箱上外挂有菊花江蓠,池塘内相邻两网箱的间距为1~2m,每平米水面上菊花江蓠挂养密度维持在1.0~2.0公斤,鱼苗放养前用淡水浸泡5~10分钟,养殖网箱内每立方米水体的鱼苗放养密度为600~800尾;这样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以较好改善大黄鱼的养殖生境,降低病害,大黄鱼种质保持较好,养殖成活率较高,养殖效益较高。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养殖生境中的氮、磷负荷相对较低,防高温,养殖生境较好,养殖效益较好的大黄鱼的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黄鱼养殖,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大黄鱼是我国海洋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养殖方式主要在沿海筑塘或开放水体的网箱养殖。由于目前粗放的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方式以及低下的管理水平,养殖水体的污染相对较重,尤其是池塘养殖,养殖水体交换相对较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负荷相对较高,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无机磷也相对较高,养殖生境破坏较重,造成了养殖品种的种质退化,养殖产量的下降,养殖经济效益的下滑。公开号为CN1826879,名称为一种浅海鱼藻的生态养殖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虽然公开了网箱鱼类与龙须菜分开混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浅海鱼类养殖的自身污染,优化养殖环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方法仅对浅海的养殖水体中氮和磷略有改善,但浅海 为开放水体,海水流动性好,所以浅海养殖水体自身污染也较少,龙须菜的改善作用不太,分开混养方式无法对网箱中鱼类进行遮阴,不能防止高温对鱼类的伤害,况该方法也无法净化海底沉积物中的氮和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养殖生境中的氮、磷负荷相对较低,防高温,养殖生境较好,养殖效益较好的大黄鱼的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黄鱼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包括饲料投喂和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述步骤:a、养殖池塘:养殖池塘内养殖水体平均水深1.5~2米,每潮汛换水不少于12天,养殖水体每次换水量为30~60%,池底为沙或沙质泥,池底放养有18.0~27.0cm长的双齿围沙蚕,每亩池塘中,双齿围沙蚕的放养密度为1.0~2.0公斤;b、养殖网箱:大小为3m×3m×2m,池塘内相邻两网箱的间距为1~2m,网箱外挂养有菊花江蓠,在养殖池塘的每平米水面上,菊花江蓠挂养密度维持在1.0~2.0公斤;c、鱼苗放养:鱼苗大小为50~60mm,鱼苗放养前用淡水浸泡5~10分钟,养殖网箱内每立方米水体的鱼苗放养密度为600~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健卢光明陆慧贤孙斌葛奇伟戴广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