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8974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它是由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以3~4∶0.8~1.2的重量分比原料混合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科感染、耳鼻喉科感染、皮肤科感染的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配制品,具体地说是一种抗感染用药的复方制剂。
技术介绍
哌拉西林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耐药菌的增多限制了哌拉西林的应用他唑巴坦为β-内酰胺酶抑制药,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为了增强药物的协同作用,目前已有制药厂家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制成复合制剂,其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用量比为8∶1。该复方制剂虽然具有比单一用药更好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时,仍未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协同作用更好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其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重量分比为3~4∶0.8~1.2。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优选重量分比为4∶1。如此制备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在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科感染、耳鼻喉科感染、皮肤科感染的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用法用量静脉滴注1.25g或2.5g,每日两次,连续用药7~15天。或遵医嘱。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以下临床试验得到了验证。本专利技术对呼吸系统感染的疗效观察抗菌活性对18种菌共580株,用日本化学疗法规定的方法,测定了本专利技术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比较测定了以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用量比为8∶1制备的复合制剂(以后简称对照制剂)。结果显示,本专利技术与对照制剂相比抗菌活性强,特别是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活性更强。临床研究对1例支气管炎,2例糜烂性支气管炎,4例肺炎及1例间质性肺炎,1例肺纤维性二次感染共9例病例中,静脉滴注本专利技术每日两次,连续用药7~15天,其中显效1例,有效6例,稍有效2例。其中1例出现出血性肠炎,经适当处理得到改善,还有2例嗜酸性细胞增加,但在用药结束后,恢复正常值。本专利技术对泌尿科感染的疗效观察抗菌活性对本研究室保存的从临床上分离的11种菌,共276株,用本专利技术与对照品了MIC分布比较,其中对大肠杆菌、拘橼酸菌、克氏肺炎杆菌、沙雷氏菌、普通变形杆菌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均好于对照品。临床研究对于单一性、复杂性尿道感染症22例,静脉滴注本专利技术1.25g,每日2次,连续用药5天,对于复杂尿道感染的21例病例中,按药学评价标准,与其相符的20例病例中,有1例临床检查值异常变动,认为嗜酸性细胞增加。本专利技术对耳鼻喉科感染的疗效观察对耳鼻喉科感染的19例病人用本专利技术治疗,临床效果评价为显效8例,有效6例,稍有效1例,无效2例,未能判断2例,有效率为82.4%。在细菌学研究中,18株检出菌中有16株消失,灭菌率为88.9%。另外在检出菌中产生β-内酰胺菌6株中,除1株外其余均消失未发现临床检查异常值及不良反映。从以上情况看,本品对耳鼻喉科感染是极其有效的药物。本专利技术对皮肤科感染的疗效观察抗菌活性对从皮肤科感染病灶分离的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了本专利技术及对照品的MIC,结果表明产β-内酰胺酶越多,本专利技术的效果越明显。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本专利技术对皮肤组织液和浸出液中的情况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皮肤/血清中的比值,本专利技术为30%左右,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4∶1比例存在。说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浸出液中优良好分布。临床研究皮肤感染患者10例,静脉滴注本专利技术1.25g,每日两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6例显效、两例有效、2例稍有效,有效率为80%,未发现由于应用本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临床检查值异常情况。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耳鼻喉科感染,皮肤科感染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治疗作用。本专利技术体外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酰胺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比较,本专利技术对好氧性及厌氧性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均有很好的抗菌作用,革兰氏阳性菌几乎和哌拉西林相同,肠球菌仅次于亚胺培南,革兰氏阴性菌和哌拉西林相同,对厌氧菌的作用比哌拉西林强,仅次于亚胺培南。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作用与哌拉西林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抗菌活性优越,仅次与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从临床上分离的菌株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仅次于亚胺培南,其MIC比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他啶、阿扑西林的MIC小,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MRSA)和其他对照品一样,抗菌活性比较差,对于凝结酶阴性葡萄球菌,比哌拉西林活性强得多,在其他抗生素中也是最强的。另外对白色化脓性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呈很强的抗菌活性,对粪肠球菌比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活性强,几乎和亚胺培南相同,但是对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弱,对鸟肠球菌的比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活性强,几乎同阿扑西林。对大肠杆菌,本专利技术比哌拉西林活性强,几乎和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相同。对克氏肺炎杆菌、产酸克雷伯氏菌仅次于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对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的仅次于头孢他啶,对摩氏变形菌仅次于亚胺培南,比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呋辛活性强,和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相同。对粘质沙雷氏菌、阴沟杆菌的抗菌活性,本专利技术比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呋辛、阿扑西林强,但比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低,对弗氏柠檬菌抗菌活性仅次于亚胺培南。对洋葱假单孢菌的抗菌活性几乎同绿脓杆菌,但对嗜麦芽假单孢菌的活性弱,对水糖氯化产碱菌是最强的。对嗜血流感杆菌也是其中抗菌活性最强的。对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氏淋菌的抗菌活性仅次于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比哌拉西林强,对不产青霉素酶的奈瑟氏淋菌的抗菌活性和哌拉西林相同。对于脆弱拟杆菌仅次于亚胺培南。对临床分离的耐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他啶和头孢替安作了比较,对于任何耐哌拉西林的菌株,本专利技术均比哌拉西林的活性强,而且对各种耐药菌,本专利技术的活性均比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强,而对耐药的嗜血流感杆菌、粘膜炎莫拉氏菌、脆弱拟杆菌,其活性同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替安,对哌拉西林耐药的绿脓杆菌和头孢拉啶相同。用诱导头孢菌素酶的阴沟杆菌E.cloacae H-27,弗氏柠檬酸菌C.freundii N-69及绿脓杆菌S-1278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他啶、头孢他唑及亚胺培南,本专利技术和哌拉西林对β-内酰胺酶有相似的诱导性,但其程度比亚胺培南、头孢他唑弱。他唑巴坦对青霉素酶、氯亚胺头孢菌素酶及头孢菌素酶的IC50值(抑制50%酶活性时的浓度)与舒巴坦比较表明,他唑巴坦和舒巴坦一样,对头孢菌素酶的各种β-内酰胺酶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粘质沙雷氏菌W-24产的头孢菌素酶比舒巴坦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与舒巴坦相比,他唑巴坦对各种酶的抑制效果强,对氯亚胺头孢菌素酶的抑制速度两者几乎相同,但对头孢菌素酶来说,他唑巴坦比舒巴坦抑制速度快。实验还表明,本专利技术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广的抗菌谱。体外试验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对阴性菌仅次于亚胺培南和头孢拉啶,特别是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抗菌活性更好。本专利技术与巨嗜细胞、血清补体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本专利技术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性。试验证明,本专利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蛋白、大肠杆菌结合蛋白、粘质沙雷氏菌结合蛋白、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亲合性和哌拉西林相同,比较强。但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重量分比为3~4∶0.8~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哌拉西林钠与他唑巴坦钠的重量分比为3~4∶0.8~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