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7739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点光源、一第一增亮片及一第二增亮片。导光板具有一矩形预显示区。点光源具有一出光面。一参考线与矩形预显示区的边界相交45度。出光面的法线与参考线相交一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以参考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18度。第一增亮片配置于导光板的上方,具有多个第一棱镜结构。第一棱镜结构沿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延伸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相交一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以出光面的法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25度之间。第二增亮片配置于导光板与第一增亮片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应用此背光模块 的显示模块。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面板采用液晶作为显示介质,而液晶本身为非自发光的分子,所以为了 达到显示的效果,液晶显示面板会与一背光模块搭配而组装成液晶显示装置。目前在市面 上,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辉度要求愈来愈高,故业界往往会在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 加上一上增亮片与一下增亮片,由此使背光模块所发射出来的光线可以较为集中于正视方 向上,以提升显示辉度。上增亮片与下增亮片分别具有多个固定的间距且为周期性排列的棱镜结构。一般 而言,下增亮片的菱镜结构会与背光模块的光源的出光方向近乎平行,且两增亮片之间有 一间距。若当背光模块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进入此间距,且光线于下增亮片的棱镜结构之 间产生容易反复地反射与折射,而产生不当的光束。也就是说,增亮片的配置虽可有效提升 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辉度,但也可能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视效造成负面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以避免光线于两增亮片之间反复地反射与折射而产 生不当的光束。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点光源、一第一增亮片以及一第二 增亮片。导光板具有一矩形预显示区。点光源具有一出光面,其中一参考线与矩形预显示 区的边界相交45度,且出光面的法线与参考线相交一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以参考线为基 准线介于正负18度。第一增亮片配置于导光板的上方,具有多个第一棱镜结构。每一第一 棱镜结构沿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而第一延伸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相交一第二夹角,且第 二夹角以出光面的法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25度之间。第二增亮片配置于导光板与第一增 亮片之间。本专利技术因采用点光源的出光面的法线与参考线相交一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以参 考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18度。第一棱镜结构的第一延伸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 相交一第二夹角,且第二夹角以出光面的法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25度之间的设计。如此一 来,可避免光线于第一增亮片与第二增亮片之间的第二棱镜结构中,反复地反射与折射所 产生的光束问题。换言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出光均勻性,而应用此背光模块的 显示模块其显示品质亦可提升。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点光源的出光面的法线、增亮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参考线 的夹角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点光源的出光面的法线、增亮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参考线 的夹角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背光模块;110-导光板;112-矩形预显示区;114-入光 面;120-点光源;122-出光面;130-第一增亮片;132-第一棱镜结构;140-第二增亮片; 142-第二棱镜结构;150-反射片;160-扩散片;200-显示模块;210-显示面板;212-扫描 线;214-数据线;216-画素结构;216a-主动元件;216b_画素电极;218-显示区;C1、C2_角 落;Dl-第一延伸方向;D2-第二延伸方向;N-法线;R-参考线;θ !-第一夹角;θ 2-第二夹 角;θ 3-第三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在本实施 例中,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导光板110、一点光源120、一第一增亮片130以及一第二增亮片 140。特别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例如是一单一点光源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此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光源利用率,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更包括一反射片 150以及一扩散片160。反射片15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下方且具有高反射率的特性,所以 其能够反射点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进而能提升点光源120的利用效率。扩散片160配 置于导光板110与第二增亮片140之间,其作用在于改善点灯源120所提供的光线的分布, 使得背光模块100的出光较为均勻。图2为图1的点光源的出光面的法线、增亮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参考线 的夹角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导光板110具有一矩形预显示区112。点光源120 具有一出光面122。在此,一参考线R被定义为与矩形预显示区112的边界相交45度,且出 光面122的法线N与参考线R相交一第一夹角θ 1,且第一夹角θ 1以参考线R为基准线介 于例如是正负18度。第一增亮片130配置于导光板110的上方,并具有多个第一棱镜结构 132。每一第一棱镜结构132沿一第一延伸方向Dl延伸,而第一延伸方向Dl与出光面122 的法线N相交一第二夹角θ 2,且第二夹角θ 2以出光面122的法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25 度之间。第二增亮片140配置于导光板110与第一增亮片130之间,具有多个第二棱镜结 构142。每一第二棱镜结构142沿一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而第二延伸方向D2与第一延伸 方向Dl相交一第三夹角θ 3。详言之,点光源120例如为一发光二极管,其所在的位置对应于导光板110的矩形 预显示区112的一角落Cl。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0的角落处具有对应于点光源 120的入光面114。第一棱镜结构132的第一延伸方向Dl与出光面122的法线N所相交第 二夹角θ 2,较佳地,可以是小于或等于25度。第二棱镜结构142所延伸的第二延伸方向D2 与第一棱镜结构132所延伸的第一延伸方向Dl相交的第三夹角θ 3实质上可为90度。当 然,为了避免产生迭纹(moriS)的情形,第三夹角θ 3亦可80度至90度之间。也就是说,第三夹角θ 3约有10度角的调整空间,并且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三夹角θ 3是由第一延伸 方向Dl朝向顺时针方向量测或是朝向逆时针方向量测。一般而言,第一棱镜结构132与第二棱镜结构142可以提供集中光线的作用使原 本发散的光线集中于正视角度上。如此一来,背光模块100可具有较高的出光亮度。另外,本实施例的点光源120、第一增亮片130以及第二增亮片140的配置采用第 一夹角θ 1小于等于18度,第二夹角Θ 2较佳地小于等于25度。因此,点光源120所发出 的光线不易进入第一增亮片140与第二增亮片130之间的空隙中。此外,光线不易在第二 棱镜结构142之间反复地反射与折射(也就是弹跳现象),而可避免不当光束的问题。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增亮片140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增亮片130的厚度的设 计以使光线更不易进入第一增亮片130与第二增亮片140之间。如此一来,产生不当光束 的机率更是大幅地减小。此外,第一增亮片130例如可以为一偏极化增亮片以提高背光模 块100的光线利用效率。简言之,本实施例的设计有助于提高背光模块100的出光均勻度, 使背光模块100具有较佳的出光效果。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点光源的出光 面的法线、增亮片的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以及参考线的夹角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 4中省略绘示部分构件。请同时参考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200包括一显示 面板210以及上述图1的背光模块100。背光模块100配置于显示面板210的下方,以提供 显示面板210所需的面光源。不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具有一矩形预显示区;一点光源,具有一出光面,其中一参考线与所述矩形预显示区的边界相交45度,且所述出光面的法线与所述参考线相交一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以所述参考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18度;一第一增亮片,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上方,具有多个第一棱镜结构,其中各所述第一棱镜结构沿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而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与所述出光面的法线相交一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二夹角以所述出光面的法线为基准线介于正负25度之间;以及一第二增亮片,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增亮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游璋韦杨念萦黄国瑞石英正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