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邵洪儒专利>正文

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68132 阅读:6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包括安装于插秧机工作箱内用于插秧机秧箱移箱的螺旋轴、安装于插秧机秧箱处的秧门板,秧门板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配合取秧的秧门口,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7圈,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0~32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秧苗带钵体插秧,提高了水稻秧苗的生长期4~6天,缩短了水稻秧苗的缓苗期,大大提高了水稻秧苗插秧后的成活率。(*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动式的新型 钵体水稻插秧机。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使用的机动式水稻插秧机,由于其用于秧箱移箱的移箱装置 和用于取秧的取秧装置等结构上的原因,如目前插秧机上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0mm等,这些均不适用于带钵体秧苗的取秧作业,使得插秧机只能用于 不带钵体的盘式育秧秧苗的水稻插秧作业,而采用该种方式的水稻插秧作 业,插秧后水稻秧苗的生长期短、缓苗期长,不利于水稻秧苗的迅速缓苗 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秧苗带钵体盘 式育秧秧苗插秧的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采用该插秧机进行水稻秧苗带钵 体插秧,可提高水稻秧苗的生长期4 6天,縮短了水稻秧苗的缓苗期,大 大提高了水稻秧苗插秧后的成活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新型钵体水稻插秧 机,包括安装于插秧机工作箱内用于插秧机秧箱移箱的螺旋轴、安装于插 秧机秧箱处的秧门板,所述秧门板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配合取秧的秧门口,所述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 7圈,所述秧门口开口宽度 为20 32咖。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秧箱移箱的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所述取秧手取 秧次数为12 16的偶数次。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圈,螺旋槽 螺距为46士2咖,所述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9±2咖,所述秧箱移箱的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所述取秧手取秧次数为12次。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6圈,螺旋槽 螺距为40士2nmi,所述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6±2鹏,所述秧箱移箱的每单 行程移动过程中,所述取秧手取秧次数为14次。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7圈,螺旋槽 螺距为35士2咖,所述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4土2mi,所述秧箱移箱的每单 行程移动过程中,所述取秧手取秧次数为16次。上述技术方案的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采用插秧机上工作箱内的螺旋 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 7圈,而秧门板上的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0 32 mm,水稻插秧机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螺旋轴用于秧箱的移箱、上述开口 宽度的秧门口用于和插秧机的取秧手配合用于取秧,使得在插秧机秧箱在 往复移箱中的移箱的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插秧机取秧手的取秧次数为 12 16的偶数次,便于了对带钵体秧苗的取秧作业,使得水稻插秧机能够 实现秧苗带钵体盘式育秧秧苗的插秧作业,可提高插秧后水稻秧苗的生长 期达4 6天,缩短了水稻秧苗的缓苗期,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秧苗插秧后 的成活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插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工作箱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螺旋轴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螺旋轴螺旋槽展开示意图; 图5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包括在插秧机的机 体上安装的插秧工作箱l、秧箱2、以及插秧机取秧手3,工作箱l内安装有用于插秧机移箱的螺旋轴5,在插秧机秧箱2处安装的秧门板4,在秧门 板4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3配合取秧的秧门口 41,其中螺旋轴5上 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 7圈,而秧门口 41开口宽度L应为20咖以上,实 际使用中秧门口 41开口宽度L优先采用20 32mm,并且螺旋槽的螺距为 32 招ram,插秧机采用该结构的螺旋轴5用于秧箱2的移箱、以及上述开 口宽度的秧门口 41用于和插秧机的取秧手3配合取秧,使得秧箱2在往复 移箱中的每单一行程移动过程中,插秧机取秧手3的取秧次数为12 16 的偶数次,便于了对带钵体秧苗的取秧作业,使得水稻插秧机能够实现秧 苗带钵体盘式育秧秧苗插秧。如图3和图4所示,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可以采用6圈,螺 距D为40±2咖,而秧门口 41开口宽度L为26±2師,这样秧箱2移箱的 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取秧手3取秧次数为14次;当然,螺旋轴5上螺旋 槽的整数圈数可以为5圈,螺旋槽螺距D为46士2咖,而秧门口41开口宽 度L为29士2mm,这样秧箱2移箱的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取秧手3的取 秧次数为12次;同样,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也可以为7圈,螺旋 槽螺距D为35±2咖,秧门口 41开口宽度L为24士2mm,则秧箱2移箱的 每单行程移动过程中,取秧手3取秧次数为16次。以上是本申请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 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 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权利要求1、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包括安装于插秧机工作箱(1)内用于插秧机秧箱(2)移箱的螺旋轴(5)、安装于插秧机秧箱(2)处的秧门板(4),所述秧门板(4)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3)配合取秧的秧门口(4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7圈,所述秧门口(41)开口宽度为20~32mm。2、 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 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圈,螺旋槽螺距为46土2咖,所述秧门口(41)开口宽度为29±2咖。3、 如权利要求所述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6圈,螺旋槽螺距为40±2咖,所述秧门口(41) 开口宽度为26±2咖。4、 如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7圈,螺旋槽螺距为35士2咖,所述秧门口 (41)开口宽度为24±2咖。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包括安装于插秧机工作箱内用于插秧机秧箱移箱的螺旋轴、安装于插秧机秧箱处的秧门板,秧门板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配合取秧的秧门口,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7圈,秧门口开口宽度为20~32mm。本技术能够实现秧苗带钵体插秧,提高了水稻秧苗的生长期4~6天,缩短了水稻秧苗的缓苗期,大大提高了水稻秧苗插秧后的成活率。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378941SQ2008202263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1日专利技术者邵洪儒 申请人:邵洪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包括安装于插秧机工作箱(1)内用于插秧机秧箱(2)移箱的螺旋轴(5)、安装于插秧机秧箱(2)处的秧门板(4),所述秧门板(4)上设有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3)配合取秧的秧门口(4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轴(5)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为5~7圈,所述秧门口(41)开口宽度为20~32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洪儒
申请(专利权)人:邵洪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