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邦仁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3158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有由连接机架下部船板上的连杆、 与连杆依次相连的仿形控制手柄、液压泵、油路分配器、油管和两个相互连通的油缸 构成的仿形机构和由动力传送齿轮箱、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构成的移 栽机构,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共同完成取秧、移秧、栽秧的运动轨迹。 移栽运行轨迹稳定,取秧栽植过程中取秧爪开闭正时准确,在移栽过程中保持完整的 根系,不伤苗,减少了水稻秧苗的缓苏周期,增产效果显著,机械化程度高,可进行 高速作业;仿形机构可适应水田地的不平整地块,在行进及左右方向随地势高矮自动 做出相应调整,解决了移栽机、平板式纸秧盘插秧机的左右方向调整问题。有利于推 广应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 技术背景目前,常规插秧机品种多样,但通用方式相同,为利用摇杆和其他方式,形成 椭圆形旋转运行轨迹,将分离针和推秧器安装在椭圆形轨迹的有效部位,成为分离针 和推秧器的运行轨迹,当分离针行至毯状秧块时,将秧苗分离,经过苗口,向下插到 地面,然后由推秧器将根部推入泥中完成。对水稻大面积种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由此类方式机插秧苗需苗株均匀的毯状、秧块,育成毯状秧块需要平板式塑盘。育 秧苗根系下有平状塑盘,苗根必然扎向四周,秧苗育成后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 机插时将毯状秧苗放入供秧位置,由机械分离针在瞬间分离秧苗时,通过规定尺寸的 过苗口过程中,将大于过苗口的根系不同程度的拉断滞留在毯块中作废,个别拉断率 高达根系总量的70%。印象缓苗期长达七至十二天,与断根有关。塑盘穴位旱育秧苗,是我国近年来重点推广的水稻育秧技术。育成的秧苗从穴 位至移栽后根系完整,根部带有营养土,稻苗移栽后遇水直接生长,几乎没有缓苗期, 分蘖发生早,且多易形成低位分蘖,穗多,穗大,粒多,后期不早衰,籽粒充实度好, 产量高。该技术为稳产、高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今塑盘穴位秧苗移栽实况1、 秧苗抛秧。省工省时,在符合抛秧条件的地块效率很高,为把握农时发挥巨大作用, 但对抛秧地块要求严格,同时也存在限制大风天不能抛;大雨天不能抛;水深不能 抛;地面高于水面、干硬不能抛。易出现倒苗、漂浮苗等现象,二至七天不能进水, 直接影响秧苗正常发育生长。另抛秧株距不均匀,没有行距,直接影响到通风、日照、 透光,容易出现病虫害而减产。因此一些地方的农民只有重新把秧苗恢复到人工插秧。 2、人工插秧。由于插秧季节性强,近年来水田面积逐渐扩大,插秧人力不足,劳动 强度大,加上人工插秧深浅不一,行距、株距不均匀,导致产量下降。现有的塑盘穴位秧苗移栽机械由二部分组成,前部为动力牵引机构,后部为设 在仿形船板上的钵苗移栽机构,前后部通过中间的牵引架联接传动,钵苗移栽机构包 括秧箱部位的横向送秧、纵向送秧机构。但多数结构味凸轮或者是按轨道等的硬性方 式,无法进行高速的作业,且取秧、移栽不准确,易出现露苗现象。另现有的插秧机,有的机型设置了液压仿形机构,其可在前进方向因地势不平 而使整机相应调整,而在左右方向无调整范围或者调整范围很小,有时造成机器无法 行走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配合水稻钵苗育苗技术进 行自动化且可高速的完成取秧、移秧、栽秧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具体是指水稻钵苗移 栽机的移栽机构,特别是指能够完成一个取秧、移秧、栽秧的运动轨迹的机构;以及 一种可以完成行进方向及左右方向随地块不平而自动调整的双油缸液压仿形机构。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有仿形机构和移栽机构,其中所述的仿形机构为双 油缸液压仿形机构,由连接机架下部船板上的连杆、与连杆依次相连的仿形控制手柄、 液压泵、油路分配器、油管和两个相互连通的油缸构成;所述的移栽机构包括有动力传送齿轮箱、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 其中所述的动力传送齿轮箱内设有相互啮合的安装在大齿轮轴上的大齿轮和安装在 小齿轮轴上的小齿轮;所述的移栽四杆机构是由上曲柄、栽植臂连杆、栽植臂杆、锁臂连杆依次铰接 组成,上曲柄一端固接在大齿轮轴上,锁臂连杆一端铰接在设置在动力传送齿轮箱后 侧的固定轴上,在所述的栽植臂杆上设有夹秧装置;所述的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是由下曲柄、稳定连杆和上述的锁臂连杆依次铰接 组成,稳定连杆和上述的栽植臂杆共同铰接于锁臂连杆,所述的下曲柄一端固接在小 齿轮轴上。所述的夹秧装置是由夹秧爪、拉杆、控制杆、摆杆和杠杆式离合锁钩杆构成, 所述的栽植臂杆一端伸出延长,在该延伸端上固接由两个弹性片构成的夹秧爪,所述 的摆杆铰接在栽植臂杆上,所述的控制杆铰接在摆杆上,控制杆的一端设计成钩状, 并伸向与其对应的杠杆式离合锁钩杆上的卡钩,另一端伸向与其对应的在齿轮箱上固定的挡块,控制杆上设有回位弹簧,所述的拉杆一端铰接在控制杆上,另一端联接在 控制夹秧爪开、闭的开闭器上,所述的杠杆式离合锁钩杆铰接在所述的栽植臂杆上, 其一端制成钩状,伸向控制杆并与控制杆上的锁钩相互对应配置,另一端伸向与其相 对应配置的设置在锁臂连杆上的顶丝,杠杆式离合锁钩杆上设有回位的弹簧。所述的大齿轮与小齿轮之间的齿数比为2: 1。 所述的两个油缸之间的油是可以相互窜通的。本技术的移栽机构工作原理为动力传至齿轮箱内,大齿轮与小齿轮相互 啮合运动,从而使大齿轮轴带动移栽四杆机构运动,同时小齿轮轴带动移栽稳定三连 杆机构运动。首先为取秧过程,上曲柄以大齿轮轴为中心作圆周转动,逐渐向上转动 上特定位置时,控制杆一端的钩与杠杆式离合锁钩杆上的卡钩相逐渐锁住,并向后拉 动,控制杆带动拉杆,拉杆拉动夹秧爪上的开闭器,使夹秧爪进行关闭,由此完成夹 秧动作;上曲柄继续转动,杠杆式离合锁钩杆的钩状一端与控制杆上的锁钩相锁住, 固定住控制杆,使取秧爪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并完成从钵苗育秧盘取秧后移秧至水田 地上的过程;之后是栽秧过程,上曲柄转动到下特定位置时,栽植臂前端的取秧爪逐 渐移至下至点,杠杆式离合锁钩杆的一端将与顶丝接触一次,从而使杠杆式离合锁钩 杆的锁钩一端与控制杆上的锁钩相开启脱离,与此同时,控制杆在拉簧的作用下回位, 拉杆随控制杆恢复原来的状态,秧苗被栽入田地里,夹秧爪张开,完成栽秧过程,而 后夹秧爪迅速提起,避免脱苗。该机构各部件互相作用,经多种几何数学数据变换, 形成多路运行轨迹,移栽四杆机构可完成类似人手移栽秧苗的运行轨迹,该机构在完 成整体运行轨迹的同时,将夹秧爪随运行轨迹准确可靠的送入秧盘穴位处苗颈根部闭 合,夹出秧苗,之后随轨迹运行至下至点,夹秧爪开启,秧苗移栽地表泥面,夹秧爪 返回,完成移栽,而后按轨迹循环往复作业。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保证移栽四杆机构 稳定运行,协助完成所要求的运行轨迹。上述的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 共同完成取秧、移秧、栽秧的运动轨迹是本技术的关键所在。本技术移栽运 行轨迹稳定,取秧栽植过程中取秧爪开闭正时准确,可进行高速作业。 本技术的仿形机构的工作原理双油缸液压仿形机构由连接机架下部船板上的连 杆、与连杆依次相连的仿形控制手柄、液压泵、油路分配器、油管和两个相互连通的 油缸构成;其中连杆一端连接在船板上,连杆的另一端与仿形控制手柄连接,仿形控 制手柄另一端与液压泵的控制阀的轴芯连接,轴芯可在四孔套内以特定的角度旋转。 在出口l的油管上,分配出两条油路,分别支配油缸I和油缸II,两个油缸铰接于机 架上,每个油缸分别支撑着一个链盒,行走地轮设置在链盒上,链盒的另一端铰接在 变速箱上。当整机在水田地内工作时,如地块平整,则液压泵泵出的油,在其控制器 内油路自入口向出口 l运动;而船板遇到凸出的地块,则带动连杆向高处起伏,连杆带动手柄,手柄使轴芯在四孔套内逆时针旋转,油路自入口向油缸运动,油缸顶起, 使整机升起;而船板遇到凹陷的地块,则带动连杆向低处降落,连杆拉动手柄,手柄 使轴芯在四孔套内顺时针旋转,油路自入口向出口2运动,油缸内的油自油缸向出口 l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钵苗移栽机,包括有仿形机构和移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形机构为双油缸液压仿形机构,由连接机架下部船板上的连杆、与连杆依次相连的仿形控制手柄、液压泵、油路分配器、油管和两个相互连通的油缸构成; 所述的移栽机构包括有动力传送齿轮 箱、移栽四杆机构和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其中所述的动力传送齿轮箱内设有相互啮合的安装在大齿轮轴上的大齿轮和安装在小齿轮轴上的小齿轮; 所述的移栽四杆机构是由上曲柄、栽植臂连杆、栽植臂杆、锁臂连杆依次铰接组成,上曲柄一端固接在大齿轮轴上, 锁臂连杆一端铰接在设置在动力传送齿轮箱后侧的固定轴上,在所述的栽植臂杆上设有夹秧装置; 所述的移栽稳定三连杆机构是由下曲柄、稳定连杆和上述的锁臂连杆依次铰接组成,稳定连杆和上述的栽植臂杆共同铰接于锁臂连杆,所述的下曲柄一端固接在小齿轮 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邦仁陈宗凯
申请(专利权)人:陈邦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