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64761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至少包含:设端子座槽的本体,设下壁面的固定座,设圆形部与方形部的端子座,本体设前端部与后端部,前端部设第一卡榫及第二卡榫,第一卡榫自前端部的前端往后延伸到前述后端部的保护座内,以防止第一卡榫的柄部被误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利用前述第二卡榫得以于端子座与本体结合时形成初始结合,让端子座与本体被初始固定;于前述后端部两侧边设第一及第二卡合座,以与固定座的第一、第二卡合部形成两段式结合,藉以利用固定座将本体与端子座进行完全的结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组装更容易,各端子的极性被固定没置,极性不会混淆,提升连接器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于固定座将本体与端子充分结合之前,得 以本体所设的第二卡榫将端子进行初始定位,让连接器的组合更容易与方便。
技术介绍
习知连接器,如申请人于此之前取得的中国台湾专利技术专利第234316号,公告于 2005年06月11日的“连接器结构”,主要是于本体设端子座槽,以容设端子座,端子座槽的 前环围设有校正槽;及于本体设卡榫,卡榫设于卡榫槽,此卡榫槽向后延伸而与本体结合, 以形成连接肋及按压柄部,及在端子槽后端并设多数个瓣,以将端子座与端子槽结合;端子 座,由金属材质制成,及设大、小环围,该大、小环围可与前述端子槽的对应内壁结合,使端 子座与本体稳固结合;及在端子座内设端子,以与端子座形成讯号源,以构成连接器。该习 知者与本专利技术的最大差异在于,该连接器本体与端子座间的结合方法,习知者是以多数个 瓣将端子座与本体结合固设,但无法避免端子座自由转动的问题,造成使用与安装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本体与端子座间得以形成第 一次的初始结合,之后再利用一固定座自本体下方与本体结合,并同时得以将端子座固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本体,设端子座槽,端子座槽设圆形孔部与方形孔部,以配合端子座的形状;本体 设前端部与后端部,于前端部设第一卡榫,第一卡榫自前述前端部的前端往后延伸到前述 后端部的保护座内,以防止第一卡榫的柄部被误触;再,于前述前端部设第二卡榫,第二卡 榫得与端子座的凹入环围的前壁面互相卡合,形成本体与端子座的第一阶段固设,让端子 座与本体为初始结合;另,于前述后端部两侧边设第一卡合座及第二卡合座,以与固定座的 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形成两段式结合,藉以利用固定座将本体与端子座进行完全的结 合;端子座,设圆形部与方形部,利用圆形部以与前述端子座槽的圆形孔部结合,并利 用方形部以与前述端子座槽的方形孔部结合,即可让端子座被适当伸设于前述端子座槽 内,且于端子座设凹入环围,得与前述第二卡榫结合形成端子座与本体的初始结合;固定座,设下壁面,于下壁面设多数个前延伸杆,以伸设于本体的第二卡榫两侧, 且于下壁面内侧设上延伸杆,得伸设入本体内并卡合于端子座的凹入环围,利用固定座将 端子座与本体间的结合更稳固;次,固定座设侧壁,两侧壁并设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 以分别与前述本体两侧边的第一卡合座及第二卡合座结合,即可以固定座将端子座与本体 完全结合成一体,组成本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连接器结构是于本体的端子座槽设圆形孔部与方形孔部,以配 合端子座的外型,让端子座得依一定方向与端子座槽结合,避免发生端子设置位置错误的 问题;解决了连接器尚未完全安装妥适时即行连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组装更容易,各端子的极性被固定设置,极性不会混淆,提升了连接器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分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侧视图。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固定座与本体第一阶段结合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固定座与本体第二阶段结合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结合后的侧视图。图10是图9的C-C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部分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立体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固定座与本体第一阶段结合的立体视图。图14是图13所揭示第一阶段结合状态,外接的连接器无法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本体1、端子座槽10、 圆形孔部100、方形孔部101、阻挡环围102、斜切面103、前端部11、后端部12、 第一卡榫110、柄部111、保护座120、末端121、保护空间122、第二卡榫13、卡合部130、斜向面131、直立面132、开放孔14、侧壁 140、间隔空间141、侧延伸孔142、侧边15、第一卡合座150、第二卡合座151、凹入槽152端子座2、圆形部20、方形部21、斜切面210、凹入环围22、前端壁220固定座3、下壁面30、前延伸杆300、上延伸杆31、弧形表面310、侧壁32、第*卡合部33、导引槽330、第二卡合部34、导引孔340连接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如此,为使贵审查员可以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兹依附图示解说如下;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结构,至少包含本体1,设端子座槽10,端子座槽 10设有圆形孔部100与方形孔部101,圆形孔部100与方形孔部101的长度与比例并非固定,端视实际需求与端子座2的型态而定,又于圆形孔部100与方形孔部101的接合部位设 阻挡环围102 (如图4),让端子座2伸设入端子座槽10之深度受有一定的限制,并于端子座 槽10的方形孔部101设斜切面103,以配合端子座2的外型,让端子座2得依一定方向与端 子座槽10结合,避免发生端子设置位置错误的问题。次,于本体1设前端部11与后端部12,该前端部11为圆形状,当然亦得为其他形 状,只要配合外接的连接器形状即可。而后端部12则为类方形,亦如前述当然亦得为其他 形状。再,于前述前端部11的上方并设第一卡榫110,第一卡榫110具备适当弹性,当用户 按压第一卡榫110的柄部111时,得让被按压后的第一卡榫向下弯动,当使用者放开柄部 111之后,即可让第一卡榫110回复原状,前述设置第一卡榫110的主要目的,是用以与外 接的连接器(图中未示)互相连接卡合的用途,又,前述第一卡榫110自前述前端部11的 前端往后延伸到后端部12的保护座120内部,保护座120是由后端部12向上延伸而至接 近末端121时形成弯曲状,以让对称的二保护座120形成保护空间122,以为前述第一卡榫 110容设其间,藉以防止前述第一卡榫110的柄部111被误触。如图2,4-8所示,于前述本体1的前端部11下方设第二卡榫13,第二卡榫13是自 前述前端部11的后端向后延伸到后端部12的开放孔14上方(图5及6所示),第二卡榫 13的末端下方并设卡合部130,卡合部130的前端设斜向面131,而于斜向面131的后端设 直立面132,如此藉由第二卡榫13的直立面132卡合于端子座2的凹入环围22的前端壁 220,藉以利用第二卡榫13与端子座2进行第一阶段的固设,让端子座2与本体1为初始结I=I O如图2、5及6所示,于前述后端部12并设开放孔14,如前述可容设第二卡榫13, 而使得第二卡榫13与开放孔14的两侧壁140各自形成一间隔空间141 (图9及10),以为 固定座3的下壁面30的前延伸杆300设置,并于前述开放孔14设侧延伸孔142 (如图2), 利用该侧延伸孔142以为固定座3的上延伸杆31向上伸设设置。如图1及2所示,于前述本体1后端部12的两侧边15各设有第一卡合座150 (如 图5及6)及多数个第二卡合座151 (如图9及10),第一卡合座150的设置位置较第二卡 合座151低,又于前述第一卡合座150上方设凹入槽152以与固定座3的两侧壁32的第一 卡合部33互相为第一阶段的卡合(如图7);前述第二卡合座151突出于前端部11的两侧 边,且与固定座3的第二卡合部34互为结合(如图8及图10),即可形成固定座与本体间的 第二阶段结合,得利用固定座3将本体1与端子座2进行完全的结合。端子座2,如图1及4所示,端子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本体,设端子座槽,端子座槽设圆形孔部与方形孔部,以配合端子座的形状;本体设前端部与后端部,于前端部设第一卡榫,第一卡榫自前述前端部的前端往后延伸到前述后端部的保护座内,以防止第一卡榫的柄部被误触;再,于前述前端部设第二卡榫,第二卡榫得与端子座的凹入环围的前壁面互相卡合,形成本体与端子座的第一阶段固设,让端子座与本体为初始结合;另,于前述后端部两侧边设第一卡合座及第二卡合座,以与固定座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形成两段式结合,藉以利用固定座将本体与端子座进行完全的结合;端子座,设圆形部与方形部,利用圆形部以与前述端子座槽的圆形孔部结合,并利用方形部以与前述端子座槽的方形孔部结合,即可让端子座被适当伸设于前述端子座槽内,且于端子座设凹入环围,得与前述第二卡榫结合形成端子座与本体的初始结合;固定座,设下壁面,于下壁面设多数个前延伸杆,以伸设于本体的第二卡榫两侧,且于下壁面内侧设上延伸杆,得伸设入本体内并卡合于端子座的凹入环围,利用固定座将端子座与本体间的结合更稳固;次,固定座设侧壁,两侧壁并设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以分别与前述本体两侧边的第一卡合座及第二卡合座结合,即可以固定座将端子座与本体完全结合成一体,组成本连接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祥峰
申请(专利权)人:祥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