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0905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基部、与基部连接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基部设有承载所述弹性部的承载部,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弹性部在承载部的限制下可避免过度弯折,从而使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稳定接触。(*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于 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330605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 器组件连接于印刷电路板上,并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设有第一绝缘本 体及固持于第 一绝缘本体内的第 一端子,所述插座设有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 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 部,第二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弯折形成并与 第 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三接触部及与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四接触部,第三接触 部及第四接触部相对设置并由U形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三接触部具有弹性并可在受力时发生弹性形变。当所 述插头及插座对接时,第二端子的第四接触部在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作用 下而向下移动,并带动所述U形连接部以所述固持部为支点而转动。因第四接 触部随U形连接部的转动而向下移动,使第四接触部无法位于预定的接触位 置,造成第四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不良而使该电连接器组件可能存在 电性连接不够稳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可靠对接的电连接 器及电连"l妻器组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 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固持 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弹性部上设有接触部,所述 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端子 的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设有承载部,该承载部可避免弹性部的过度移动, <吏对接可靠。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 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千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设有固 持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该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端子 接触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所述 第一端子挤压第二端子的弹性部,弹性部向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侧变形,使所 述承载部夹持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 二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使第 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 触部接触时,该承载部夹持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而对弹性部产生承载力, 可避免因第一端子的作用造成第二端子的弹性部过度转动,从而使第一端子 与第二端子稳定对接。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 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的状态。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 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状态。图3是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 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 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立体图。 图IO是图7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l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1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展现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展现了第器组件第一种实施方式另一角度的立体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图1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所述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安装于两电路板 (未图示)上。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纵长形第一绝缘本体 21、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21内的若千第一端子22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21 两端的第一固定件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具有沿纵长方向设置的一对第 一侧壁211及一对横向设置的第一端壁212,所述第一侧壁211及第一端壁 212围成第一对接空间213。所述第一端子22具有位于第一对接空间213内 并抵靠第一侧壁211的第一接触部221、第二接触部222及自第一接触部221 底部水平弯折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21的第一焊接部223。第一接触部221与 第二接触部222相连并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23具有与第一端子 22相同的结构,方便成型,以降低制造成本。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3包括纵长的第二绝缘本体 31、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31内的若干第二端子32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 两端的第二固定件33,第二绝缘本体31设有两第二侧壁311、两第二端壁 312及底壁313。该第二侧壁311、第二端壁312及底壁313构成有收容第一 连接器2的第二对接空间34。所述底壁313向第二对接空间34内凸伸有纵 长型舌板3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侧壁311的内表面上还设有若干 沿纵长方向排列的端子槽36,所述端子槽36贯穿底壁313并与所述第二对 接空间34连通。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2包括固持于第二侧壁311中的 基部321、自基部321底部水平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1的第二焊接部326、 自基部321顶部向第二对接空间34弯折并横向延伸的连接部322及连接于该 连接部322的弹性部324,该弹性部324设有临近所述连接部322的第三接 触部323及该弹性部324另一端弯折形成的第四接触部325。所述弹性部324 呈U形,使第三接触部323及第四接触部325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三接触部323呈弧形,并具有弹性。所述弹性部324具有与第三接触部323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27及与第四接触部325连接的第二弹 性臂328,该第一弹性臂327与所述基部321相对设置。第一弹性臂327呈 弧形以防止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32对接时第一弹性臂327与第一端子22 干涉而造成接触不良。所述基部321设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31内的固持部 3211及自该固持部3211向所述第一弹性臂327方向凸伸出的承载部3212, 该承载部3212为拱形且其两端与所述固持部3211连接,以增加该承载部 3212的承载力。所述拱形的最高点即为承载部3212与所述第一弹性臂327 的接触点(未标号),该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32的连接部322下侧。 所述承载部3212位于固持部3211及第一弹性臂327之间。所述第二固定件 33包括收容于第二对接空间34中的水平板体部331及自板体部331两端延 伸出第二绝缘本体32外的第二焊接脚332。请参阅图2及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及第二连接器3对接时, 第一连接器2自上而下收容于第二连接器3内,第一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 221与第二接触部222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32的第四接触部3"及第三接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设有固持部、弹性部及连接该固持部与弹性部的连接部,弹性部上设有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设有位于固持部及弹性部之间的承载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科雷高兵胡楠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