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煞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799609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压煞车系统,包括一液压控制阀、一第一煞车总泵、一第一煞车卡钳、一第二煞车总泵及一第二煞车卡钳。液压控制阀具有一第一进油口、一第二进油口、一出油口、一第一油道、一第二油道、一第一油室、一第二油室、一第三油室、一容置空间、一柱塞、一第一油封、一单向皮碗、一第二油封及一弹性元件。容置空间系连通于大气。第一煞车总泵连通于第一进油口。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第一煞车总泵。第二煞车总泵连通于第二进油口。第二煞车卡钳系通于出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后续进入第二油室中的煞车油不会对柱塞产生一(向左的)回弹作用力,因而不会干扰到第一煞车总泵的煞车操作,进而可提升操作者于操作第一煞车总泵时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煞车系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升操作舒适 性的液压煞车系统。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 一种习知的液压煞车系统1主要包括有一液压控制阀10、 一第一煞车总泵20、 一第一煞车卡钳30、 一第二煞车总泵40及一第二煞车 卡钳50。请参阅图2,液压控制阀IO具有一第一进油口 lla、 一第二进油口 llb、 一出油口12、 一第一油道13a、 一第二油道13b、 一第一油室14a、 一第二油 室14b、 一第三油室14c、 一柱塞15、 一弹簧16、 一油封17、 一单向皮碗18 及一螺塞19。第一进油口 lla、第二进油口 llb、出油口 12、第一油道13a、第二油道 13b、第一油室14a、第二油室14b及第三油室l'lc皆容纳有煞车油(末显示)。 第一进油口 lla连通于第一油室14a。第二进油口 llb分别藉由第一油道13a 及第二油道13b来连通于第二油室14b及第三油室14c。出油口 12连通于第 三油室14c。柱塞15是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油室14a、第二油室14b及第三油室 14c之中。螺塞19锁固于液压控制阀10之中。弹簧16设置于第三油室14c之中,并且弹簧16连接于柱塞15与螺塞19 之间。油封17套设于柱塞15之上,并且油封17抵接于液压控制阀10的一内 壁W,以将第一油室14a分隔于第二油室14b。因此,藉由油封17的阻隔, 第一油室14a与第二油室14b中的煞车油无法互相流通。单向皮碗18抵接于柱塞15与液压控制阀10的内壁W之间,以将第二油 室14b分隔于第三油室14c。在此,依单向皮碗18的设置方式(方向),第二 油室14b中的煞车油可经由单向皮碗18流至第三油室14c之中,而第三油室314c中的煞车油无法经由单向皮碗18流至第二油室14b之中。图1所示,第一煞车总泵20藉由一第一油管61来连通于液压控制阀10的第一进油口 11a以及第一煞车卡钳30。第二煞车总泵40是藉由一第二油管62来连通于液压控制阀10的第二进油口 llb。第二煞车卡钳50是藉由一第三油管63来连通于液压控制阀10的出油口12。如图1及图2所示,当以第二煞车总泵40建立煞车油压时,煞车油会依 序经由第二油管62、第二进油口llb、第二油道13b、第三油室14c、出油口 12及第三油管63传递至第二煞车卡钳50,以驱使第二煞车卡钳50做动产生 煞车效果。 '当以第一煞车总泵20建立煞车油压时,煞车油会经由第一油管61传递 至第一煞车卡钳30,以驱使第一煞车卡钳30做动产生煞车效果。同时,煞车 油亦会依序经由第一油管61及第一进油口 lla传递至柱塞15,以驱使柱塞 15(向右)移动。此时,单向皮碗18会随着柱塞15(向右)移动而通过第二油道 13b,因而使得第二油道13b不再连通于第三油室14c。在柱塞15持续(向右) 移动下,第三油室14c中的煞车油即会被推挤并经由出油口 12及第三油管63 传递至第二煞车卡钳50,以驱使第二煞车卡钳50做动产生煞车效果。如上所 述,当以第一煞车总泵20建立煞车油压时,第一煞车卡钳30及第二煞车卡 钳50即可同步做动产生煞车效果。然而,在以第一煞车总泵20建立煞车油压后,倘若又以第二煞车总泵40 建立煞车油压时,则煞车油仍会经由第二油管62、第二进油口 llb、第一油 道13a、第二油道13b及第二油室14b流过单向皮碗18而进入至第三油室14c 之中,如此一来,后续进入第三油室14c中的煞车油会对柱塞15产生一(向 左的)回弹作用力,因而会干扰到第一煞车总泵20的煞车操作以及造成操作 者于操作第一煞车总泵20上的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煞车系统,其可提升操作上的舒适性。 本技术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为了要解决上述之问题。也 就是说,本技术包括一液压控制阀,具有一第一进油口、 一第二进油口、 一出油口、 一第一油道、 一第二油道、 一第一油室、 一第二油室、 一第三油室、 一容置空间、 一柱塞、 一第一油封、 一单向皮碗、 一第二油封及一弹性 元件,其中,该第一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该出油口、该第一油道、该第 二油道、该第一油室、该第二油室及该第三油室系容纳一煞车油,该容置空 间连通于大气,该第一进油口连通于该第一油室,该第一油道连通于该第二 进油口与该第二油室之间,该第二油道选择性地连通于该第二进油口与该第 三油室之间以及该第二进油U与该第二油室之间,该出油口连通于该第三油 室,该柱塞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该第二油室、该第三油室及该 容置空间之中,该第一油封套设于该柱塞之上,并且固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 一内壁上,用以将该第一油室分隔于该第二油室,该单向皮碗连接于该柱塞, 并且抵接于该内壁,用以将该第二油室分隔于该第三油室,该第二油封套设 于该柱塞之上,并且固定于该内壁上,用以将该第三油室分隔于该容置空间, 以及该弹性元件设置该第三油室之中,并且连接于该柱塞与该内壁之间;一 第一煞车总泵,连通于该液压控制阀之该第一进油口; 一第一煞车卡钳,连 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 一第二煞车总泵,连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该第二进油 口;以及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该出油口。同时,根据本技术的液压煞车系统,该液压控制阀更具有一垫片, 以及该垫片连接于该液压控制阀的该内壁,并且系设置于该第二油室之中, 用以抵挡定位该柱塞。本技术的优点是,后续进入第二油室中的煞车油不会对柱塞产生一 (向左的)回弹作用力,因而不会干扰到第一煞车总泵的煞车操作,进而可提 升操作者于操作第一煞车总泵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显示一种习知的液压煞车系统的部份剖面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图1的液压煞车系统的液压控制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显示本技术液压煞车系统的部份剖面示意图; 图4A显示本技术液压煞车系统的液压控制阀于一种运作状态下的 剖面示意图4B显示本技术液压煞车系统的液压控制阀于另一种运作状态下 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100 液压煞车系统510、 110 液压控制阀 lla、 111a 第一进油口 llb、 111b 第二进油口 12、 112 出油口 13a、 113a 第一油道 13b、 U3b 第二油道 14a、 114a 第一油室 14b、 114b 第二油室 14c、 114c 第三油室 15、 U6 柱塞 16 弹簧 17 油封18、 118 单向皮碗 19 螺塞20、 120 第--煞车总泵 30、 130 第一煞车卡钳 40、 140 第二煞车总泵 50、 150 第二煞车卡钳61、 161 第一油管62、 162 第二油管63、 163 第三油管 115 容置空间 117a 第一油封 117b 第二油封 119a 弹性元件 119b 垫片 W 内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兹配合图式说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液压煞车系统100主要包括有一液压控制阀110、 一第一煞车总泵120、 一第一煞车卡钳130、 一第二煞车总泵140及一第二煞 车卡钳150。请参阅图4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液压控制阀,具有一第一进油口、一第二进油口、一出油口、一第一油道、一第二油道、一第一油室、一第二油室、一第三油室、一容置空间、一柱塞、一第一油封、一单向皮碗、一第二油封及一弹性元件,其中,该第一进 油口、第二进油口、出油口、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一油室、第二油室及第三油室系容纳一煞车油,该容置空间连通于大气,该第一进油口连通于该第一油室,该第一油道连通于该第二进油口与该第二油室之间,该第二油道选择性地连通于该第二进油口与该第三油室之间以及该第二进油口与该第二油室之间,该出油口连通于该第三油室,该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该第二油室、该第三油室及该容置空间之中,该第一油封套设于该柱塞之上,并且固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一内壁上,用以将该第一油室分隔于该第二油室,该单向皮碗连接于该柱塞,并且抵接于该内壁,用以将该第二油室分隔于该第三油室,该第二油封套设于柱塞之上,并且固定于该内壁上,用以将第三油室分隔于该容置空间,以及该弹性元件设置该第三油室之中,并且连接于该柱塞与该内壁之间; 一第一煞车总泵,连通于该 液压控制阀的该第一进油口; 一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 一第二煞车总泵,连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该第二进油口;以及 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液压控制阀的该出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彬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