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不锈钢薄壁管连接管道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可靠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两根管道,还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连接管芯以及密封圈,所述两根管道的端部逐渐变大形成锥形,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互连接并且分别环向卡接在两根管道的端部,所述连接管芯设置在端部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所述密封圈密封在连接管芯与端部之间。正是由于上述的方式,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管道连接发生轴向分离的缺陷,使管道间的连接更为可靠,密封性能好,而且装配及施工非常方便、简单;同时还达到方便日后的改动和维护,降低了日后改造和维护成本的技术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锈钢薄壁管连接管道连接结 构。
技术介绍
如今不锈钢管材,从材质和成本上来讲是最理想的管材。但不锈钢管道在驳接或 者连接时,往往也要采取用绞牙、开沟槽等方式。由于螺纹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要求,为确 保不锈钢管道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能,在生存输送流体用的不锈钢管材时,就需要将管壁 厚度做得足够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导致不锈钢管壁厚度高于实际流体压力的设定尺寸, 造成国家金属材料的大量浪费,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大,所以薄壁的不锈钢管材无论 在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成为了一个主导推广的管材。然而,目前薄 壁的不锈钢管材的驳接或者连接方式主要有卡压式、环压式、翻边式、粘接式、自带螺纹式、 承插式、凹环式、卡箍式、插销式、焊接式等,但这些方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 缺点现场施工困难、日常改动和维护局限性大,对施工人员技术要求高,装配连接困难,连 接缝隙容易产生液体残留,容易受使用环境影响安装质量;并且,当管道内流体压力不稳定 或压力增高时存在很大的轴向分离,极其容易使连接处发生分离造成流体泄漏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可靠的管道连接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两根管道, 还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连接管芯以及密封圈,所述两根管道的端部逐渐变大形成锥 形,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相互连接并且分别环向卡接在两根管道的端部,所述连接管 芯设置在端部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所述密封圈密封在连接管芯与端部之间。进一步的是,锥形状的端部通过一体加工制成。进一步的是,连接管芯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端部内表面相适配的锥形斜面。这样便 可以使连接管芯的两端更加紧密的贴合在锥形的端部,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是,连接管芯的内径与管道的内径相同。流体在经过连接管芯时,管径并 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流体的流动状态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使得流体的流动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是,密封圈的两端呈锥形,并且密封圈的锥形面与端部内表面相适配。锥 形的密封圈可以与端部内表面有更大的贴合面积,在端部被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压缩时能 够更好的密封住流体,防止泄露。进一步的是,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通过螺纹相互连接。螺纹连接可以较好的控制 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距离,从而控制对端部的压缩量,在施工时也非常容易操作。进一步的是,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内壁均呈与端部外表面相适配的锥形。锥形 的内壁可以逐渐压缩端部,均勻施加压力,从而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管道采用了逐渐变大的锥形端部,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逐渐紧密连接的过程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就会逐渐压缩端部,从而使端部压 住密封圈与连接管芯,从而密封住两根管道,锥形的端部也卡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接 形成的空间内,使得两根管道在轴向方向也受到限制,从而防止了由于轴向受力而造成的 管道泄漏。正是由于上述的方式,使本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管道连接发生轴向分 离的缺陷,使管道间的连接更为可靠,密封性能好,而且装配及施工非常方便、简单;同时还 达到方便日后的改动和维护,降低了日后改造和维护成本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管道1、管道2、端部11、端部21、第一接头3、第二接头 4、密封圈5、连接管芯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相互对接的两根管道1、2,还包括第一接头3、第二接 头4、连接管芯6以及密封圈5,所述两根管道1、2的端部11、21逐渐变大形成锥形,所述第 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相互连接并且分别环向卡接在两根管道1、2的端部11、21,所述连接 管芯6设置在端部11、21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所述密封圈5密封在连接管芯6与端部11、21 之间。实际上,此时管道1、2的端部11、21呈喇叭状,在安装连接时,参见图1,第一接头3 与第二接头4分别套在端部11和端部21上,连接管芯6安装在端部11与端部21对接形 成的空间内,再将密封圈5密封在连接管芯6与端部11和端部21之间,此时再将第一接头 3和第二接头4逐渐连接紧密,即使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相向运动,由于端部11和端 部21均呈喇叭状,在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运动中,就会压缩端部11和端部21,使得 端部11和端部21收缩,这种收缩正好将密封圈5压缩在连接管芯6和端部11、21之间,进 而将管道1和管道2密封连接。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相向运动后 焊接、相向运动后卡接或者螺纹连接。连接管芯6的外径不应小于管道1、2的内径以防止 连接管芯6在管道1、2内穿梭。通过上述结构和使用方法可以看出,锥形的端部11、21轴 向卡紧在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内,这使得管道1、2难以进行轴向相对运动,从而有效的 防止管道1、2连接发生轴向分离缺陷,密封圈5在锥形的空间内与连接管芯6和端部11、21 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后的密封效果良好,在日后的维护过程中,也只需拆除第一接 头3和第二接头4就可以分离管道1、2,非常方便的进行改造和维护。为了使管道1和管道2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如图1所示,锥形状的端部11、21通 过一体加工制成。一体化加工可采用扩口器进行加工而成。为使本新型密封性能更好,如图1所示,连接管芯6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端部11、21 内表面相适配的锥形斜面。连接管芯6的锥形斜面正好可以贴合在端部11和端部21上, 这使得连接管芯6和端部11、21的间隙更小,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连接管芯6的内径与管道1、2的 内径相同。在流体从管道1或管道2中流过连接管芯6时,由于连接管芯6与管道1、2的 内径相同,因此流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能有效地保证液体在管道内流通顺畅,不产生额外阻力。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密封圈5的两端呈锥形,并且密封 圈5的锥形面与端部11、21内表面相适配。这样便可以使密封圈5的外表面完全贴合在端 部11、21内壁以及连接管芯6外壁上,这使得密封面积达到最大化,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实 用新型的密封性能。为了方便连接于安装,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通过螺纹相互连接。第一接头3 和第二接头4可以按照需要分别设置内外螺纹,在进行操作时,只需相对转动第一接头3和 第二接头4,就可以使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使得管道1、2密封 或松开,螺纹本身具有自锁功能,这就不需要额外的连接,在进行操作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更 加简单。在上述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内壁均呈与端 部11、21外表面相适配的锥形。这使得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与端部11、21的接触更加 平滑,在逐渐压缩端部11、21的时候可以防止反作用力过大而导致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 无法运动的情况。而且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与端部11、21的接触面积增大,改善了第一 接头3和第二接头4的受力情况,减少第一接头3和第二接头4受损的可能,施力面积的增 大也使得端部11、21受力面积增大,提高了受力的均勻性,从而使得密封的效果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对接的两根管道(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头(3)、第二接头(4)、连接管芯(6)以及密封圈(5),所述两根管道(1、2)的端部(11、21)逐渐变大形成锥形,所述第一接头(3)与第二接头(4)相互连接并且分别环向卡接在两根管道(1、2)的端部(11、21),所述连接管芯(6)设置在端部(11、21)形成的锥形空间内,所述密封圈(5)密封在连接管芯(6)与端部(11、2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云青,张文霖,何林均,肖烈,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康泰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