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69049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模组插座,在一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插置空间,各插置空间的底面设有若干插脚穿孔;另外设有至少两个插孔组,各插孔组具有一可供穿设端子组的插接部,以及一建构有插脚组的组接部;其中,两侧插置空间与插孔组两侧的壁面分别设有相对合的第一接合槽及第二接合槽,另有至少两个插接板用以插置于所对合的第一、第二接合槽之间,或是两个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二接合槽之间,使构成插孔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插孔组与插孔组之间的组装结合,并且在插接板移除之后,可利用简单插拔动作完成插孔组的替换。(*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具有复数插孔组的电气连接插座,尤指一种可针对其中插孔组进行替换的模组插座结构。
技术介绍
按, 一般有线传输使用时,经常会透过插座用以构成线端与装置端之间的电性连接,以及必须使用复数个插座用以供做资源中继、资源共享,甚至于接口转换使用。例如,坊间普遍常见的集线器、IP分享器,以及调制解调器等多配置有复数个插孔用以构成线端与装置之间的电性连接。再者,上述设有多数插孔的装置为方便传输线的连接,而多会进一步将复数个插孔构造整合在一插座上,如图l所示,即为一种具有复数个插孔的习用电气连接插座,类似的习用电气连接插座主要在一绝缘本体1上一体设有若干插孔2的构造,并且在各插孔2当中建构有相关的端子组3及插脚(图略),由插脚构成端子与整体插座所属装置内部的电路构成电性连接。使用时,即由各插孔2供传输线的插头插入,并且由端子组3与插头上的电路接点接触,进而构成传输线与整体插座的联结;又,在传输线插头与插座插孔的插/拔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插/拔角度错误或是施力不当而导致插孔2内部的端子组3遭受毁损,或者是因为插孔2内部所建构的相关电路毁损,而导致部份的插孔2无法4吏用。如此,不但会影响整体插座原有的扩充功能,尤其当该毁损的插孔为整体插座所属装置主要的资源输入途径吋,势必要将整组插座更换方能使所属装置恢复原有的功能,不但增加材料成本,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可针对其中插孔组进行替换的模组插座结构。为达上揭目的,本技术的模组插座在一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插置空间,各插置空间的底面设有若干插脚穿孔;另外设有至少两个插孔组,各插孔组具有一可供穿设端子组的插接部,以及一建构有插脚组的组接部;其中,两侧插置空间与插孔组两侧的壁面分别设有相对合的第一接合槽及第二接合槽,另有至少两个插接板用以插置于所对合的第一、第二接合槽之间,或是两个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二接合槽之间,使构成插孔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插孔组与插孔组之间的组装结合,并且在插接板移除之后,可利用简单插拔动作完成插孔组的替换。本技术的功效之一,在于可针对毁损的插孔组进行替换,以降低材料成本,以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本技术的功效之二,在于可依照使用对象的扩充规格再确定插孔组的实际装配数量,避免造成物料囤积。附图说明图1为一具有复数个插孔的习用电气连接插座外观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模组插座外观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中绝缘本体与各插孔组的外观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中绝缘本体与各插孔组的组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绝缘本体与各插孔组的卡扣部位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插孔组的结构分解图。图号说明.l绝缘本体 2插孔3端子组 IO绝缘本体ll插置空间 12第一接合槽121凸刃 13插脚穿孔20插孔组 21插4妄部211穿槽212卡扣部22组*接部221卡扣部23第二接合槽231凸刃24搭接片241接合部242搭接臂25变压电路30插接板31凹口40端子组41端子42印刷电路板421插孔式接点50插脚组51插脚60金属壳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模组插座基本上包括有 一绝缘本体10、至少两个插座组20,以及至少两个插接板30;其中该绝缘本体10设有若干插置空间11,两侧插置^空间11的壁面设有第一接合槽12,以及在各插置空间11的底面设有若干插脚穿孔13;每一个插孔组20具有一可供穿i殳端子组40的插接部21,以及一建构有插脚组50的组接部22,另外在每一个插孔组20两侧的壁面设有第二接合槽23,供与两侧插置空间11壁面的第 一接合槽12对合或者与相邻插孔组20的第二接合槽23对合。至于,该至少两个插接板30供插置在插置空间11与插孔组20所对合的第一、第二接合槽12、 23之间,以及两个插孔组20所对合的第二接合槽23之间,使构成插孔组20与绝缘本体10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插孔组20与插孔组20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在插接板30移除之后,即可解除对插孔组20与绝缘本体10之间的卡固作用,只要利用简单的插拔动作即可完成插孔组20的替换。于实施时,该第一、第二接合槽12、 23的槽壁设有呈斜面状的凸刃121、231,该插接板30两侧板缘则设有凹口31供第一、第二接合槽12、 23的凸刃121、 231插入,以将插孔组20与绝缘本体10卡固结合,以及将插孔组20与插孔组20组装结合(如图5所示),并且具有方便拆装的组装特性,因此可供针对毁损的插孔组20进行替换,以降低材料成本,以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尤其,可依照使用对象的扩充规格再确定插孔组20的实际装配数量,并且配合采用单一绝缘本体10使用,或是配合多数绝缘本体10相互叠置的方式,建构出符合整体模组插座使用对象的扩充需求,不但具有较多的配置弹性,更可以避免造成物料囤积;当然,可以进一步在该绝缘本体10外部装设一金属壳60藉以提升整体模组插座的EMI屏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上揭端子组40的若干端子41可以如图6所示建构在一印刷电路板42上,该印刷电路板42上并且设有与插脚组50各插脚5 l对应的插孔式接点421,而可透过各插脚51相对插入插孔式接点421的方式,利用印刷电路板42构成端子组40与插脚组50之间的电性连接。上揭插孔组20的插接部21及组接部22分别具有可相卡扣接合的结构个体,该插孔组20的底面设有若干穿槽211供端子组40的各端子41伸入其插孔内部,而且该插接部21及该组接部22的接合面分别设有可相扣合的卡扣部212、 221,用以构成插接部21及组接部22的卡扣接iN以及进一步在该插孔组20顶部设有一连接于该插接部21及该组接部22之间的搭接片24,以增加插孔组20的结构强度。该搭接片24具有一可供与组接部22接合的接合部241 ,以及两个相对延伸至该插接部21两侧并且与该插接部21相卡扣接合的搭接臂242,使得以利用简单的插扣方式完成插孔组20的组装;再者,更可以利用组接部22的空间建构相关变压电路25,以更符合整体模组插座的使用需求。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较佳可行的模组插座结构,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技术特点巳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士仍可能基于本技术的揭示而作各种不背离本案技术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技术的替换及修饰',并为以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模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插置空间,两侧插置空间的壁面设有第一接合槽;至少两个插孔组,每一个插孔组具有一可供穿设端子组的插接部,另外在每一个插孔组两侧的壁面设有第二接合槽供与两侧空间壁面的第一接合槽对合;至少两个插接板,供分别供插置在插置空间与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一、第二接合槽之间,以及两个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二接合槽之间,使构成插孔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插孔组与插孔组之间的组装结合。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 一接合槽及该第二接合槽的槽壁设有呈斜面状的凸刃,该插 接板两侧板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插置空间,两侧插置空间的壁面设有第一接合槽; 至少两个插孔组,每一个插孔组具有一可供穿设端子组的插接部,另外在每一个插孔组两侧的壁面设有第二接合槽供与两侧空间壁面的第一接合 槽对合; 至少两个插接板,供分别供插置在插置空间与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一、第二接合槽之间,以及两个插孔组所对合的第二接合槽之间,使构成插孔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组装结合,以及插孔组与插孔组之间的组装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仁豪
申请(专利权)人:科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